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
严华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全方位、多纬度、有深度的,他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材建设、语文中高考研究等领域,都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有所建树。
(一)阅读本位:以训练阅读能力为本体
阅读教学是严华银最早关注,也是他成就颇丰的领域之一。他认为,阅读教学效率不高,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阅读的本体地位似乎从来就没有很好地确立过,科学的阅读训练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过。进一步说,仅仅有概念意义上的阅读教学,是难以适应本质意义上的阅读测试和现代社会实实在在的阅读需求的”。他从传统的读写观和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传统统编教材对阅读教学的严重制约、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对阅读教学所造成的停滞不前等方面,剖析了阅读教学所追求的“读写结合”不是阅读教学的本位,而应该要确立阅读能力训练为本体的阅读教学本位的观念。
尽管我对严华银所提的阅读本位观念本身存有商榷之意,但是,只要熟悉20世纪90年代阅读教学的人,几乎都会对严华银的阅读本位论生发出“于我心有戚戚矣”之感,这个观点的提出,对扫涤当时混乱而无序的语文教学现状,无疑具有振聋发聩之功。
1.阅读能力: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
严华银认为,阅读能力主要由速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筛选能力、评价能力等组成。其中,速读、记忆能力是基础性能力,分析能力是中介性能力,概括、筛选、评价能力次第渐升,合为阅读的终端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揭示出阅读能力的一般规律,也为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训练的策略奠定了基础。
2.阅读策略:以分析能力为核心。
严华银认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是由众多的“细胞”(部分)组成的,每一个“细胞”里实际都包含着文章整体的信息,文章重点语段常常是文章整体的缩影。所以,他提倡抓住重点语段,在教学中投入主要精力,大刀阔斧地进行扎实科学而细致有效的训练,分析语段中的语言因素,立足理解语言的能力要素,变面面俱到为重点突破,从而较快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效率。
3.教学目标:理解应与想象、鉴赏并称。
严华银认为,传统阅读教学止于“理解”,是与“培养人的素质”的现代教育观念相悖的。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应拓展新领域,提升高层次,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走出以理解为终极目标的阅读教学的“怪圈”。
4.教学方法:熏陶、感悟应与分析、训练同行。
严华银认为,拯救阅读教学不能只指望传统的熏陶和感悟,阅读教学更需要分析和训练。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一文中,严华银为分析和训练正名,他说:“科学的‘分析’应该是课堂中师生对于文本结构、内容、主题、语言诸多问题的共同研究、切磋、讨论,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主要是组织、引导、激发、点拨等功用,有时可能还需要做一点示范、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信息资源。”“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所进行的精要实用的练习工作,这‘练习’所包括的就不仅仅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发试卷做题目一类,还应有与学生知识结构形成、能力养成相关的大量学习活动,如诵读、即席发言、对文章的结构梳理、段意归纳、主题概括等。”在这种分析、训练的活动过程之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和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课堂则是一座生生碰撞、师生互动的求索创造的宽广平台,以这种方法主导进行的阅读课堂教学有什么值得非议的呢?”
5.价值追求:自主学习的现代性追求。
严华银认为,“现代化的都市,并不一定会滋养出现代化的课堂”;现代教育技术不一定能催生出现代教育。阅读教学的“现代性”应该也首先表现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性。而“阅读教学中迫切需要落实的,仍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应该是阅读课堂的主体内容,问题是:学生如何才能自主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需要什么样的方法指引?严华银以阅读能力为本位的阅读教学追求,正是给了学生一把钥匙:按照阅读的要求、规律去引导学生、讲解文本,让学生遵循阅读学习的规律,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领会,去归纳、概括;“让学生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从而真的有读,真的有思,真的有悟”。
(二)写作本位:遵循规律的个性化表达
严华银认为,阅读和写作实际是两种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心理过程。“写作是作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表达思想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说白了,写作是把思想情感倾注于语言中,把要点、主旨寄寓在作品里”。他在确立阅读教学本体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对作文教学,严华银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系统的阐述,其作文教学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写作:培养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作文,编造痕迹明显,内容雷同,套路化现象严重,虚假作文正在扼杀学生的“真”。在严华银看来,学生作文套话连篇的原因复杂,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信息化的社会本来就容易让学生过早成人化;而传统文化的惯性,比如要尊师敬长、为父母讳等观念,也会影响到学生。除此之外,应试教育也是导致学生说套话的一个原因。个性化表达是作文写作能力的最佳体现。而“哪个学生手里没有《作文选》之类的范文?范文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表达。考试成绩越来越重要,这种束缚越来越严重,儿童也就越来越失去个性化语言。怎么考就怎么教,我要这样的产品,你就必须按照程序生产,达到标准就是‘优’,达不到就是‘次’。如果模式化代替了独立的思考,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表达方式,那么,这一代人将是苍白的、虚伪的、没有想象力的”。为此,他建议,学生应有选择地阅读有品位的作家的作品,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个性。
2.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
将读写结合作为写作教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阅读来掌握知识,接受思想,陶冶情操,培养思维能力,学习表达技巧,增强想象意识,甚至激发倾吐热情和宣泄欲望。如此,“在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现状和问题,巧妙地利用读写关系的这些规律,精选阅读材料,巧命作文题目,精心营造写作情境,适度激发表达情致,自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课教学的效率”。
3.教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认真写字的习惯,审题、构思、立意的习惯,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习惯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严华银认为,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其实很简单,就是“只认真,只求真”。这是从品性和道德方面对写作提出的要求,写作文可以不写不说,可以写不好,说不像,但是绝不可以造假说谎,欺人骗己。他说:“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路径就是不断地写。”“多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写日记。”“写日记不需要天天写,每周三篇左右即可,主要是叙述事情,发表思考,一事一议。”
4.写作训练:强调写作的规范意识。
严华银认为,学生写作整体水平的滑坡,原因在于文体概念的淡化处理、作文的“格”的标准没有形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重点在记叙类文体和议论类文体的写作上进行强化训练。如记叙文,要建立过程意识、详略意识和细节意识;写议论文,要建立观点意识、理据意识和分析意识。建立起常见文体的“格”的规范和要求,就可以“死”去“活”来,由合“格”到破“格”,从而写出摇曳多姿的好文章来。
5.价值取向:达到思维创新的真实写作。
与阅读教学强调以阅读能力为本位的要求相一致,严华银倡导写作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旨归。他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出作者、读出自己的过程。”一旦在阅读中真正读出了自己,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自然的甚至是强烈的共鸣,读者必然会生发一种倾吐的欲望和冲动,此时此刻,提供机会让其尽情宣泄,这应该是最理想的阅读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绝佳途径。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写作有理有据、相对集中地申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穿透力、雄辩力。“这相对于传统阅读教学中当借助课文所作的写作技巧的图解完毕后,要求进行立竿见影、机械模仿的迁移性作文训练,完全是两回事”。这是真实的阅读,也是真实的写作。
二
基于阅读教学的本位思考和写作教学的本位思考,严华银坚持语文学科本位,认为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前,确实有不少教师甚至专家对语文学科性质乃至语文学科的认识,犯了“泛化语文功能”的错误,甚至存在“彻底打破语文学科本位”的认识。但是,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必然有自身的特点、功能,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导致语文的失效或微效。1997年以来,随着学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扬,语文教育界掀起又一波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大讨论。严华银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细加剖析,仍然坚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的理论立场和姿态,认为“最该反思人文性”。
那么,什么才是语文的本位呢?严华银曾将语文与中学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相比照。在《也说语文是什么》一文中,对“语文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进行追索:一是从功能来说,“通过饱含人文内容的文本实现其语言学习、语文素养培养的功能,重点解决听、说、读、写的知识、方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等问题”;二是从目标上来说,“目标主要或者说直接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三是从方法的角度说,“始终应该关注表达这种人事的词、句、文、气、势、态,即使不能不动情,也只应热泪盈眶,而不必点破使之失控而如江河之直泻”;四是从教学重点来说,“语文教学重点,主要关注的是形式问题,而这个形式的关注、形式的学习和掌握,又不能不通过内容的学习、体会、揣摩来实现”。说到底,就是“将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训练课”,围绕语言能力这一中心,强化语言训练,并贯穿以阅读规律和写作技巧的揭示。在这一点上,严华银也曾对“语文味”做过深入的思考。他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1期上的《此中有真味,辨之而能言——谈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味”》一文,可视为其集中深入思考的代表。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应该体现“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文本选择:三味一体,侧重含蓄
严华银认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需要有语文味的文本支撑;最具有语文味的选文具有“语言味、文学味和文化味”诸方面,三“味”一体,其特点、关键又集中表现为语言的极富美感以及富于美感的语言所表达内容的含蓄。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教材开发的能力,但是,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进入教材、不具备这三“味”的文本能否上出“语文味”来?现实的状况肯定可以,但仅仅以选文的三“味”要求,势必会将很多的文本——尤其是实用类阅读的文本——打入冷宫。此为题外话。
(二)教学内容:直面文本,品味语言
严华银敏锐地注意到“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语言本身”的“架空分析”“无限拓展”的弊端,提出阅读教学要“面对”并直接接触语言文字本身,并称之为“基础的基础”。但是,我们知道,任何学科的文本学习都是以言语形式存在的,任何文本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如果只重视语言本身,而不去关注言语背后所承担的“情感”和“思想”,而仅仅只是去玩味“语言”,那么,语文课即使再有“语文味”,它存在的价值也将会极其有限。文本所包含的价值,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阅读和发现,并内化成为人格精神的养料。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文本教学价值的发现与厘定,可能并不是仅仅以语言而能一言以蔽之的。
(三)学习方法:独立品读,体味语言
严华银认为,切入的最佳方法是“读”,只有读细、读深、读透,才会有体会、感受,才谈得上味道和理解。在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最要强调的是一个“独”字。他说:“首先是独立。”即使是合作学习,也不能忽略学生的独立阅读。“其次是独到”,通过阅读而能获得独到的体会和收获,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确实,阅读需要独立的见解,甚至是异于传统的独特的见解,将之视为阅读教学的更深层次的目标确实无可厚非,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大有裨益。
(四)教学策略:适度训练,注重活动
严华银对“训练”的老调重谈、老调新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矫了枉,立了正。在新的教学程式中,传统的读读写写、讲讲练练仍然不失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阅读教学中,穿插适度的训练活动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如朗读、静思、推敲、分析,动脑动手,手脑并用。
在三十多年对语文教学规律从不停歇的探索中,严华银用自己的思考作出了一个语文人的回答:回到本真,遵循规律,让语文安静下来,让孩子自己学习,让孩子独立学习。这是一个语文人必须的担当和应该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人对母语教育应该作出的贡献。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9131.html上一篇: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定性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