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将研究焦点从传统心理学所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个体正面积极的品质上。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应课程、增强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辅导、积极组织系统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水平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兴起于美国心理学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1]。积极心理学开放和欣赏的态度去研究人类心理,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
一、有关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帮助人获得幸福为目标[3]。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人类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等产生积极情绪的科学[4]。提倡用主动、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是着力研究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快乐的科学。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一是主观的积极情绪体验。从主观上研究人的积极体验,强调人对过去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乐观、以及对现在体验到快乐和心流。二是个体的积极人格特质。从个体研究人的积极个人特质,如创造力、真诚、爱、公平、宽容、感恩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三是群体的积极组织系统。从群体研究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如研究公众的责任感、关爱、利他、职业道德等的公民社会组织,如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5]。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人的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怎样获得幸福等的研究等都对个体的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建立幸福等具有启发意义。
二、推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思考
1.开设相应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在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其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积极理念。首先是情绪层面,能帮助大学生体验更多的正面积极的情绪。其次是生活投入层面,可以帮助学生全心投入他们从事的事情中,感受心流体验。再次是人际关系层面,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是人幸福快乐的最主要因素。然后从人生意义层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各种生活事件中寻找到人生的意义。最后从成就层面,快乐、积极的态度更容易帮助大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生活目的,实现自我成就。Seligman就指出正面情绪、投入、人际关系、人生意义、成就这五方面就是幸福的五大支柱,与大学生能否拥有幸福蓬勃的人生、能否积极应对压力适应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2.增强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情感体验包括对过去的满意、对现在的福乐和对未来的希望。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体验,使他们学会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的活在当下,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6]。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调控和潜能开发,激发个人力量。高校要重视增加对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增加学生积极体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学生,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挖掘学生潜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校层面就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知识的教育普及与环境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完善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辅导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乐观积极的心态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身心疾病还能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认为,发挥个体优势比修补个体缺点更重要和有意义,要将关注个体弱点和缺陷转移到关注个体积极品质上来。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关注点放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发挥和挖掘上。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心理失衡时能自我调整。心理辅导通过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关注,实现心理危机预防。
4.打造大学生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人际关系对其生活的影响,证实人际关系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关,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个体保持身心健康和乐观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要充分挖掘、利用好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模式,发挥组织系统的功能,充分体现积极组织系统的有力支持,从积极层面去帮助大学生挖掘潜力、激发活力,让他们积极适应环境、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阳光心态、拥有积极品质的学生,而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障学生顺利毕业,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还为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高校要重视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为培养身心健康、乐观豁达、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5):177-179.
[2]郑洪冰.积极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7(09):156-157.
[3]鐘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05):134-137.
[4]李群,岳晓东.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大学生就业指导》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8):13-17.
[5]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03):6-10.
[6]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严丽娜(1982-)女,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