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分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摘    要: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教育不仅停留在身体素质、技术和体能等方面, 而且也开始注重心理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情感体验、意志品质等体育心理过程变化对体育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 高校教育者要在体育教育中不断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文章通过对运动心理学概念和涉及领域的阐述, 以吉林体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和问题, 并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学提出策略分析, 旨在充分发挥心理学教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运动心理学; 影响分析;

作者简介:张红梅 (1980, 5—) , 女, 汉, 河南柘城人, 硕士研究生, 讲师, 教学秘书, 研究方向:心理学。

新课改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健康素质, 同时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和重要思想。关于大学生健康素质的衡量标准, 一方面是以大学生的体能变化作为衡量依据;另一方面是以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为衡量依据。可见, 体育运动和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体育运动锻炼能够促进人心理的健康, 有效的心理指导能够更利于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 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要对如何实现提高健康素质进行思考, 针对体育运动训练对学生带来的枯燥、厌恶等负面情绪进行先进、科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引导, 从而缓解这种问题, 实现体育运动锻炼和心理训练的融合。

1 运动心理学概述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具体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现象表现的特点以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涉及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和锻炼体育等三个方面。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研究心理因素对人运动表现的影响;第二是研究体育活动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变化和发展。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原来的对运动员心理、训练技能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扩大到对如何把握体育运动技能, 根据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对学生美好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培养,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伦理道德, 社会心理发展, 认知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可见, 现阶段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同时, 也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 汲取了心理学科不同学派的观点, 从不同方面、角度和层次对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研究, 从而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2 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性

2 . 1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性

在世界性的体育运动比赛中, 很多实力水平相当的运动员其取得胜利的关键是心理素质的差异, 心理素质强的运动员更多能取得比赛的胜利, 其能在实力相当的压力下战胜自我, 以一种强大的心理状态和必胜的信念迎接挑战, 从而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最后获得成功。因此, 现阶段, 很多体育大国在体育运动比赛中加强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心理引导, 为运动员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为运动员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水平奠定了基础。并且能够有效调控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运动员时刻保持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备战。运动心理学在体育领域逐渐得到了更多国家的认可和应用, 心理学的原理以及其在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准备方面的实践表明心理因素是现代体育运动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心理因素的介入能够使运动员区别于一般的运动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心理训练给运动员带来的心理兴奋性能够突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第二, 心理状态的优劣是重大比赛中运动员成绩好坏的关键;第三, 在高水平的竞技比赛中选拔的运动员其心理变量要远比生理变量重要。

2 . 2 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2.2.1 运动心理学符合现阶段的体育教育

在体育活动训练和学习中, 常常有一些学生因为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因素不能正常进行运动训练, 影响了体育运动教学的进度, 特别是对系统体育运动训练的影响。这个时候需要一定的心理引导来让这些出现退缩情绪的同学重新激起学习的热情。而运动心理学以其和体育运动训练的关系能够有效缓解学生这些消极的训练情绪。

2.2.2 运动心理学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体育运动锻炼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 对学生本身产生了严格的要求, 可见, 体育教学的开展不容易。因此, 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 教师需要将运动心理学融入教学中, 不管是对于专项运动训练, 还是一般的身体素质锻炼, 运动心理学的融入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 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智力和体力的结合。

3 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调查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体育招生人数的增加, 体育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其中, 体育运动心理学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 文章以吉林某体育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习的态度、影响运动心理学的教学因素等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体育心理教学的论文, 充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上, 对吉林体育学院的20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并且利用Excel、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具体处理, 和专家学者访谈后得出结论。

3 . 1 院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学习态度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4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持喜爱的态度, 有56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学习持不喜欢的态度, 有22名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通过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学习较为认真, 因此, 教师要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现状进行思考, 积极总结造成运动心理学不受欢迎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 从而重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 2 影响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因素分析

根据现阶段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反响问题, 进一步对影响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查发现, 对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 教材差、教学课时不够、教师能力差、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此可以发现, 由于运动心理学教学的内容较为枯燥, 学生普遍对其理解困难, 且运动心理学教学的教材编排也不合理、不系统, 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低下。教师教学水平、知识掌握等方面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4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运动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案例分析可以发现运动心理学教育受教师、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影响, 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除此之外, 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存在的本质问题还在于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问题以及在具体的心理训练融入中的问题。

4 . 1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对体育教学中的分支心理学的教学产生影响, 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直接会导致对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融入什么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产生影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高校领导及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重视体育教育。现阶段高校教育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 体育教学大多以分数考核的形式进行开展, 对实际体育能力的发展不够重视, 对长远的体育素质培养不够重视。第二, 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大多是根据应试教育的考核内容进行, 教师只针对考核中的体育项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 体育教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没有实现内容设定和实际锻炼内容的结合。

4 . 2 体育教学中融入运动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4.2.1 效果不理想

虽然高校很多体育教师对心理学学科有所了解, 但在其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不够明确, 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且逐渐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 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4.2.2 没有区分开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区别

很多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人为心理学教育和思想教育一致, 都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进行教育工作的开展。但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高校的心理教育人为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 帮助其消除个人的消极情绪, 调整其不良的认知, 从而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和思想教育不同的是, 心理教育不能引导学生三观的树立。

5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策略

5 . 1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运动心理训练

首先, 要加强团队精神训练。教师在体育运动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涉及要实现体育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的整合, 将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发展成为具有竞争性的项目, 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其次, 要加强意志力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一些运动量大、具有一定难度, 且耗费时间长的体育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安排, 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激励性训练, 从而在体育训练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再次, 要加强自信心训练。教师在体育活动训练开始之前, 要引导学生产生自信的态度, 鼓励学生以自信的态度将运动训练示范给他人, 增强他们主动自我才艺展示的热情, 从而在训练中不断收获自信。最后, 要加强抗挫性训练。抗挫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就业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 因此, 要加强抗挫性运动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抗挫心态, 不断增强其抗挫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直面批评的教学训练环节, 对学生体育训练中的不足及时总结, 并以批评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加强学生抗挫心理。

5 . 2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恰当的运动心理学原理

运动心理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升学生的运动机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对其进行重视, 严格遵循心理学原理进行教学, 从而不断提升体育运动教学效果。比如, 在长跑运动训练中, 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体力, 一些学生会对此产生畏惧的心理, 这时教师应该利用心理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引导, 将长跑训练分解成多个小目标进行完成, 并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教师利用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5 . 3 在体育教学中添加和心理学有关的游戏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反映, 当学生出现倦怠的情绪时,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小游戏帮助学生缓解这种消极情绪。在游戏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增强体育训练团体的凝聚力。

6 体育运动训练中涉及的运动心理学方法及作用

6.1 放松训练法

运动心理学中的放松训练法能够让运动员时刻保持放松的肌肉状态, 帮助学生克服自己训练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情绪。放松训练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肌肉放松、紧绷的训练来让学生加深感觉;第二阶段学生肌肉放松时间缩短, 紧张感基本消失, 主要在于利用注意力集中加强呼吸训练;第三阶段是运用呼吸技术进行放松训练。

6.2 控制思维法

思维能够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 思维控制法主要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第一要对运动训练中的消极思想进行控制;第二要控制体育运动训练中的消极思想, 主要通过积极思维的培养来对消极思想进行控制。

6.3 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能够提升学生体育训练的兴奋心理, 帮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自我调节法的运用体现在:首先, 可以对学生在竞赛中胜利的心理愉悦感加强控制, 延伸这种愉悦的感觉, 从而实现学生更大的进步。其次, 为了增强学生在运动训练中的兴奋心理, 教师要加强学生和他人交往的能力, 并辅助音乐感化的形式来让学生保持愉悦的身体和心理兴奋状态。

6.4 演练法

演练法是通过运动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运动心理训练, 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和身体状态的融合。演练法首先要让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状态, 想象自己熟悉的训练场景, 将场景在意识中多次进行再现感受。其次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对再现的训练场景进一步放松,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练成功比赛场景。最后是对设定目标的放松演练, 从而保证在实际训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水平。

7 结语

运动心理学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完善和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因此, 有关教育人员在二者融合的具体教学中要在遵循体育教学和运动心理学规律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加强融合实践的计划。同时, 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发展, 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积极、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169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