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0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0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第一篇:在语文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即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没有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确认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并且将两者的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充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教师激情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在学习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内心精神世界,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通过课堂情境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我过和西方教育史上早已有类似的记载,比如我国著名的《三字经》中早有记载关于孟母为教育孟子,设置了“断机杼”这样的情景刺激;在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通过师生谈话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情境教育是什么,在现代教育领域情境教育是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呢?


  教师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药注意形式上的独特性,采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材中类似的场景,激发学生的观察情境,描绘情境的兴趣。情境教学的途径包括六种。第一,通过生活展现情境。以具体阅读内容为参照标准,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场景,将学生从课文中带入自然界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二,通过实物演示情境。以具体的实物为中心,设置简单的背景,根据文本要求,演示具体的情境。第三,通过图画重现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画面等,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具体情境。第四,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需要,借助节奏欢快或者优雅的音乐,烘托或者渲染情感。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还能够使学生在审美和到情感上得到提升。第五,通过表演体会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第六,通过语言描绘情境。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尽量使学生从情境中感受到阅读教材表达的思想情感。


  以下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十一册《大瀑布的葬礼》

  教师通过在进行讲授《大瀑布的葬礼》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引导性的谈话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大瀑布吗?说说你们见过的瀑布吧?”教师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引领学生产生问题的思考,然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塞特凯斯达大瀑布的画面,然后教师向学生提示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边观察你所看见的瀑布,一边联想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瀑布,对比你所看到的瀑布和塞特凯斯达瀑布的壮观景象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们通过图片的展示,对比联想生活中自己看到的瀑布,以此渲染出塞特凯斯达瀑布的雄伟壮观景象,然后让学生在带着“飞流直下”“震耳欲聋”“雄伟壮观”这种气势到文章中去朗读课文。最后教师又展示了一组塞特凯斯达逐渐枯萎后的图片,让学生们对比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通过塞特凯斯达瀑布照片的前后对比,在后面的图片欣赏中由于体会到瀑布的枯萎,心中产生落差,对瀑布的爱护心情油然而生。教师引出主题,唤起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能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对教材中核心内容的感知,案例中的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深刻了解到塞特凯斯达瀑布的雄伟壮观,使学生产生了对瀑布的热爱这种积极健康的心理。通过对对塞特凯斯达枯萎后的图片展示,引发了学生对瀑布保护的强烈责任心。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教师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2延伸课外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应该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扩宽课外,以阅读课本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指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核心,开阔学生的视野。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低段的课外阅读量要求是五万字,小学中段的课外阅读要求量是四十万字,小学高段的阅读量要求是一百万字。那么根據《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应该读什么,怎么读,才能更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阅读中去呢?


  首先在延伸课外阅读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其次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指导,最后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在小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指导。例如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思维的成分,但是仍然以具体的思维为主。在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过渡,属于过渡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多,并且想象的发展由模仿性向创造性过渡,由浪漫性向现实性过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灵活适当的渗透进学生的阅读中去。教师在建议书目的时候,必须要求这些读物应该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可以是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读物,也可以是启发学生立志的读物,这些读物都应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方面的和谐发展。


  具体有这些建议:在小学低段,主要阅读比较简短的童话故事、寓言、和儿童的歌谣等等,具体来看有这些建议,比如国内的参考书目有《三字经》《小老虎历险记》《三毛流浪记》等,国外的参考书目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苏寓言》等等。在小学中段,主要阅读篇幅较长的童话、寓言、科幻作品、儿童小说等。具体建议的国内参考书目有《中国古今寓言》《皮皮鲁传》《我要做好孩子》等等。国外的参考书目有《一千零一夜》《丛林故事》《吹牛大王历险记》等。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主要阅读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经典名著等。具体建议的国内书目有《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国外建议的书目有《鲁滨孙漂流记》《爱的教育》《世界上下五千年》等等。


  3结束语

  随着新世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从学生方面要求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从教师方面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求教师建立多元化的阅读评价方式。从现代教学理念方面要求将阅读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宋雪琴.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孙庆春.改善小学语文阅读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王天佶.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程洋,女,本科学历,黄果树旅游区思源实验学校教师

  来源:卷宗2017年28期


  第二篇: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如何渗透信息技术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生,由于心理发育迅速,身体外形变化大,第二性特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度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厌学、考试焦虑、社交恐惧、嫉妒心理、攻击行为、自卑等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决和引导,将会对他们的一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到他人和社会。因而,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不断优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已在课堂悄然兴起。它带来的丰富资源、直观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达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还渗透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思想品德课、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手段具有更强的普及性、趣味性、操作性、灵活性,以及较弱的强制性与规范性,因而也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据有更加完备的渗透条件。


  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信息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人类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在急剧变化、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过去高得多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也比过去频繁得多,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威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无法替代的,又与学校各方面工作存在广泛的交叉和渗透关系,只是孤立地依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充分理解心理健康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基础作用,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如下优势:①有利于建构学习情景,促进学生认知链接与探究欲望。②便于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及时交互和反馈功能,激发学生有效地探索、验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③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④有利于改革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⑤有利于营造真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⑦有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结合的内容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动画、视频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以及相关相关心理健康教案工具箱的普及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培训,以及对心理咨询室的完善。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探究一条适合于高中学校教育的心理健康辅导之路。


  六、心理健康教育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对于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应用性、趣味性,因而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往往被輕松的气氛、友好的界面、丰富的色彩、快捷的操作所吸引,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此驱使下,个体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中,往往能够自然而然的掌握引入的学习内容。在学习Word的文字编辑功能时,要求学生将语文课上学过的古诗进行排版;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的查找替换功能时,让学生修改重点古文段落中的常见错别字;在学习Excel的计算功能时,利用Sum、Average等选项、插入f(x)或者三角函数选项,复习重要的数学公式及相关知识……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操作过程入手,通过提高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既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又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复习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避免了厌学、拒学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成绩不良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却有着非凡的表现。其原因何在?这是因为在学习方法和成绩评定上,信息技术课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为在学科成绩上处于劣势的学生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信息技术课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于个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均没有硬性的规定,不论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要认真听课、勤于练习,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通过教学图片展示,培养学生的视觉集中、视线追踪、视觉分辨及视觉记忆能力。如,利用计算机显示需要记忆的九宫格图片,停留3秒钟后打乱顺序,然后让学生凭借头脑中残存的表象将九宫格复原。这种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挑战性,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同理,通过听觉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觉辨别能力和听觉记忆能力;通过人机交互、及时反应及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通过上述教学活动的开展即可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此外,在信息技术课中,对“网络浏览”和“搜索引擎”的运用还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用计算机撰写研究报告,提高了学生的汉字输入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利用电子邮件的收发和BBS的聊天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等。

  可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和人机交互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从而轻松地对学生的某种学习能力进行系统训练。这种训练充满了趣味性、灵活性,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维护心理健康

  在信息技术课上,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心理测量与分析提供了便捷的工具。目前,许多心理学量表都被编制出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儿童行为量表(CBCL)、汉密尔顿抑郁与焦虑量表(HAMD、HAM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等。在必要时,学生通过人机对话能够迅速完成上述专业量表的填写与评分,从而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做出综合评定。此外,借助SPS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也能方便地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课堂,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具备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BBS、聊天室、博客等交流工具,可以让师生倾吐心声,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再进一步,如果赋予学生开辟讨论专区与聊天室的权利,就能让其有机会对教学过程、教师优劣等进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对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自由的交流与讨论。这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发散思想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同时减少学习、考试焦虑的发生。


  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音乐、画面的自然展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营造舒适、平和、轻松的环境氛围。通过播放《海上花》等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放松状态,既缓解了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为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心理疗法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可以在线阅读心理书刊、观看《阿甘正傳》、《心灵捕手》等心理影片,深刻感受主人公坚韧、顽强、乐观、自信、主动的性格特征,自然而然地进行内省与反思,促进其自身良好性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9.

  [2]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414-415.

  [3]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21-225.

  [4]黎君.素质教育的缘起、内涵及构成要素论略[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71-80.

  2015河南省教育技术准备和实践教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pzs299).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7期

  作者:张自力



  第三篇:浅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加强园长课程观念

  园长课程观念即是指园长对课程感知的灵敏度。作为幼儿园的领军人物,园长的课程观念对犯愁课程的开设、资源的开拓和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求幼儿园必然应该注重幼儿园实际,提高自身学习,越发普及对课程的参加观念、反省观念、批判观念,使其课程观念得到加强。首先,园长应越发普及对课程的关注水平。终身学习发展理论认为,毕生学习是顺应社会谐和拓展的必须之势。要求培养人养成积极学习、不断探讨、自我更新、知行合一的良好习惯。长应站在终身探究的高度上,在思想上转变对幼儿健康方面的观点,充分观念到该课程的主要价值担负起幼儿健康教育拓展的重任,掌握大局,统筹规划,巩固健康方面课程的坚实地位。其次园长应增强其课程研发及创建的参加观念,积极地参加到课程的研发过程之中。园长与教师共参加到幼儿课程的研发中,不仅大幅度提高其课程观念,还有助于逐渐形成协作的幼儿园文化,形有凝聚力的幼儿园共同体。再次,幼儿园园长要有课程的反省观念。对课程反省,要求园长立课程实践,对目前幼儿园及幼儿的正常拓展情况要有清楚的观点,并深入的剖析,针对其突出问题行解析。最后,园长应有对课程知识、目标及内容的积极反省和批判。这就要求园长在反省的础上,组合幼儿园实际及自身情况,批判性的看待幼儿园课程的研发与开设,积极地从其他优异幼儿园所研发创建的课程中学习他们的长处,不断弥补和健全幼儿园课程的短处。


  2给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创造很好地环境

  幼兒身心的正常拓展发展需要良好环境的辅助,有利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幼儿生长的外在条件。在幼儿阶段,仿效是幼儿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因此,环境的影响是无处不在且耳濡目染的,给幼儿身心正常拓展提供很好地环境也显得尤为关键。


  2.1给幼儿营造健康安全、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环境。譬如,在幼儿园内种植一些花草植物完全能够用来观赏,还可以给小朋友们创造认知各种植物的机会。生活在城市的小朋友很罕有机会看见地里成长的植物,这样会增加小朋友的自然常识和新鲜好奇感。还可以让小朋友自己设计一些作品组成美工展览区和色彩墙饰,对于乐于助人、喜欢做好人好事的小朋友可以创立娃娃家等,这些自然熟悉的物质环境对小朋友的生长有很大的辅助,而且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


  2.2注重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是基础,精神环境是促使,只有具备了很好地精神环境,物质环境的作用方可真正体现。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主要包括谐和融洽的师生关联、平等友好的同学关联、主动向上的幼儿园氛围、很好地教师文化等。精神环境建造是一种无形的、漫长的过程,对师生的影响这也是久远的、概括的。同时精神环境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在竞赛中具有别致的益处,是其他幼儿园很难仿效和超出的,这也是幼儿园自身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


  3更新意识,依托高校研究资源,增强教育理论程度

  更新幼儿教育意识,以科学的教育理念辅导幼儿教育工作是目前世界幼儿教育为辅导革新与拓展的一个潮流。建立正确的孩童观以及教育观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最基本这也是最关键地统一要求,这直接影响着幼儿教育内容的筛选,方式和方式的运用以及评价准则的制定。当前来说幼教理论界长期存在着好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著作,他们对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丰富繁复的幼教理论中,如何建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所依存的教育理念,如何选择得体于各幼儿园现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就成为了摆在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学当中的课题。最近这些年,我国城镇幼儿园的师资程度、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增强。但绝对幼儿教育实践而言,对幼儿教育理论的考虑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较为缺乏的地方。假如教育实践缺少现代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辅导,那么,幼儿园的培育工作只能逗留在体验程度上,这与世界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潮流是相悖的。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种种限制,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强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论程度是不现实的。而对于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对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其善于之处,把高校的研究资源和幼儿园的实践资源概括剖析,二者通力协作,正好可以彼此取长补短。这样,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就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幼儿园教育工作也可以逐步实现从体验到理性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论程度也会在过程中得到增强,可以为幼儿心理健康有效拓展提供辅助。


  4结束语

  综上可知,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达标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中心因素”。因此保护,幼儿健康、促进幼儿健康的成长是非常关键地。另外,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幼儿未来能否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中心因素内容。随着我国教育部对《幼儿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公布和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越来越被幼儿园所关注。《大纲》详细指出“幼儿园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中心因素上,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深入展开完全能够促进同学们的身心全面有效正常拓展,有助于我国的教育长进,是我国我国综合实力加强一个关键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2]董素华.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

  [3]李善英.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4]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01).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12期

  作者:杨红


  第四篇: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教育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教育与科技共同发展。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在物质膨胀的时代中,学生的成长难免会受到影响。有很多学生长期在学校中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初中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可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


  一、在初中寄宿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意义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现阶段有很多学校实行寄宿制,学生住在学校里由学校教师统一管理。社会竞争力在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的期望、教师的管理、同龄人之间的攀比致使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在初中寄宿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因为初中生在青春期心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无法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很多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社会稳定、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对初中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和分析,制订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学计划,将有助于学生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在初中寄宿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们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意义,教育者应该重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二、现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精神压力大

  在我国的教育中,一个学生的成长往往背负着很多人的期望,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有的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到孩子身上;还有的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觉得学好英语很重要就为孩子报英语补习班,觉得学好数学很重要就给孩子买习题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家长的爱子之心有时候反而会成为学生的压力。教育者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斷要求学生学习进步,有一个好成绩,在课堂上讲解了很多的知识点之后,还会布置一些晚自习做的习题。寄宿生从早自习到晚自习结束脑子一直在不停运转。虽然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是过量的学习任务和过度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很大的压力,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从此厌学。


  (二)适应能力差

  初中寄宿学校属于封闭式管理,初中生在学校待的时间比较长。封闭式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场地,隔绝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对有趣的事物会比较好奇,长期待在一个环境中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会很快适应学校生活;有的学生生性腼腆,很难适应寄宿生活,在学习上缺乏方向和目标,致使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遇事容易胆怯。


  三、提高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初中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部分。加大校园的文化建设,对教学楼和宿舍楼进行装饰,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建设具有青少年气息的寄宿制初中学校。在学校的角角落落融入文化教育知识,营造活泼、明亮的校园氛围。初中生本应是开朗、积极、乐观、活跃的群体,在寄宿学校中应该成为一股激进、踊跃的先进力量。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迎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将校园打造成学生的第二个家。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在与人相处中学会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去。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广大教职工关注的重点。教育者们可以利用寄宿学校现有的资源和设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心理误区。利用校园中的板报、电子屏、广播以及宣传栏等多方面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有年龄阶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者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人,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教育者应多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给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教育者可以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希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育者应该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寄宿制的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为初中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应该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来源:学周刊 2017年32期

  作者:蒋志华



  第五篇: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幼儿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它与目前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相适应。除此以外,在我国2001年9月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里,在健康这一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幼教改革中应重视的问题。


  二、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一)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识模糊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和家长一般都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

  近年来,教师更多关注在幼儿园内如何进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幼儿在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时常忽视家庭这一块教育资源。出现教育的不平衡,资源的浪费,造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完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对幼儿心理行为是否异常的判别基于少量的幼儿心理学,或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至此,教学效果明显不好,幼儿的实际接受效果也不理想。


  (四)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的不科学性

  没有把握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例如,当有些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本属于品行障碍,对于这一类行为的幼儿应当采取正面教育,通过榜样作用,一定要减少对幼儿的刺激。在对待这一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加以矫正,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幼儿在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


  (五)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无力感

  作为经常面对孩子的教育者和保護者,无论是在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家庭中的父母,在当今社会中都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生活的压力。。即使有心去关心孩子的心理状态,也难免常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致使无瑕无力去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施途径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养成教育法

  (1)榜样示范法

  该方法通过给幼儿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

  (2)行为实践法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幼儿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3)家园同步教育法

  这种法要求幼儿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密切的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具体方法依内容不同可有所不同。

  (4)情境教育法

  即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2.补偿性教育法

  (1)行为矫正法

  这种方法是应用学习的原理-奖罚的方法去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幼儿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


  (2)游戏矫治法

  即为幼儿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教师应积极构健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教师应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创设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要经常用微笑面对孩子,驱走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注视孩子,消除孩子的胆怯;用赞赏的话语肯定孩子的成功,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


  2.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有意识地把这些小朋安排在活跃的孩子周围,让他们身临其境,获得直接交流和感受,渐渐地这些小朋友在同伴的影响下将会有明显的进步。

  3.以游戏活动为载体,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首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其次,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后,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使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一致,身心和谐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开展“社会模拟活动”,通过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交往,可以解决独生子女的任性、自我封闭、不合群问题。实施家园同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项服务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的提高,未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克服自身的问题,不断前进,新生的青少年一代将得益于时代为他们提供的这一新的教育活动而健康顺利地成长。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23期

  作者:徐慧霞



  第六篇:浅析游戏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近几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得到日益规范与普及,其中也开始广泛地应用游戏辅导技术。所谓“游戏辅导”即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借助于游戏的内容,充分掌握个体的情绪、内心需求等,推动个人进行内省与表达,而且借助游戏的操练作用,帮助学生练习成长或者获得成长的一类辅导模式。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游戏辅导,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學生借助游戏活动将个人的内心情感充分表达出来,调节个人的紧张情绪,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团队意识。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利用沙盘游戏技术开展心理辅导

  沙盘游戏是利用白沙和玩具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访者在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中,在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摆放一些缩微模具和塑料沙盘中的沙子,根据个体自身的内部状态创造出一个相应的外部世界。来访者在自由与保护、治愈与发展以及发展与创造中,达到自我康复和自我成长。沙盘游戏治疗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治疗体系在欧美应用广泛,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深远的心理分析技术,现在正逐渐被我国学校教育所采用,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我国许多中小学已经使用沙盘游戏技术,且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沙盘游戏的临床实践发现,沙盘游戏不仅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中的学习困难、创伤修复与治愈、注意力困难、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信心提高以及成长发展等方面,也适用于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班级建设、同学关系、沟通与交流、自信心增强等方面。沙盘游戏的基本思想在于:随着沙子从手指间滑落,游戏者的心理便开始异动,沙子以它的流动性和可塑性,使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力,帮助学生克服语言表达不完善的困难,使之能够自主、轻松地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利用沙盘游戏开展心理辅导,在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性格习惯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2.利用心理游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的活动很多,我们能从许多书籍中看到游戏活动的介绍:如徐光兴主编的《儿童游戏心理辅导》,唐思群、屠荣生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第九章“沟通的团体游戏”,以及网上搜索“团体心理游戏百例”都能找到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游戏活动。教师们可以有选择性地将这些游戏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课前用心理游戏导引教学内容,课中用心理游戏发展学生的认知,课尾用心理游戏升华学生的情感。在心理辅导教师带领下,各具特色的游戏活动能有效调适学生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心理游戏辅导不仅能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和谐、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而且能借助游戏中潜在的力量,推动学生自我发展。实践证明,游戏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对学生个性心理、认知心理、社会性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3.利用亲子游戏开展心理治疗

  教学实践证明,亲子游戏可治疗小学生心理问题。所谓的亲子游戏指的是,学生、父母均参与的游戏。教师(接受过专业训练)辅导下,父母给予存在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的学生适宜的协助,以促使其发生积极的改变。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学生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教育当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在心理游戏辅导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家长方面的教育资源,使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将游戏治疗技巧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传授给家长,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亲子游戏。学校也要积极邀请家长参与亲子游戏活动,实现家校联合。运用亲子游戏进行心理治疗,有利于降低其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改善家庭关系。此外,通过参与游戏,学生可体验生活,提高思维能力。


  二、开展游戏辅导的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情绪,提高过程情趣

  著名心理学家岳小东指出,心理辅导即为谈论情节与情绪。假如其方式与内容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则无论辅导怎样优秀都无法使得学生敞开心扉。所以游戏辅导的方式与内容必须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生动有趣、充满动感的辅导过程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其体验与感悟。


  2.围绕辅导目标,注重实效

  辅导的实效是重视情趣以及动感的基础。游戏主要是服务于辅导目标,所以游戏的设计过程必须要紧紧地围绕辅导目标进行。在充满动感以及趣味的游戏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参与“热情”,而是要充分围绕辅导目标去选编游戏,同时也不能在游戏辅导中受制于学生的“热闹”,而是要树立强烈的目标意识。


  3.加强游戏总结以及观点澄清

  由于学生的能力与阅历有限,在游戏过程中只能获得浅显与模糊的感悟与收获,如果不对此给予提升,那么就无法将其充分内化,辅导效果较差。所以,在进行游戏辅导的时候,辅导教师必须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与总结,帮助学生充分内化,帮助其澄清个人观点,从而深化收获与感悟。

  总之,小学游戏辅导最终目标是满足大多数儿童发展的需要,鼓励和帮助儿童作好准备,去接受以及受益于游戏所提供的学习过程和经验。学校要重视游戏辅导研究和开发,让教师在游戏辅导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健康的教育促进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路径[J].中国教师,2015(14).

  [2]李娜.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5):25-26.


  来源:神州·上旬刊 2017年10期

  作者:孙纯英



  第七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屡见不鲜的问题。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国家繁荣昌盛的中坚力量,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下,教师很少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从而使得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联系。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一、小学语文阅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极易发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环境不太好的孩子,更加需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疏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对心理健康渗透于学科教育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通和排解,最终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在当前的小学,绝大部分没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教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缺失,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健康有序进行。


  (二)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对于现阶段的教师而言,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学会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促进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处于故步自封的状态,因循守旧的教育思想,使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化的阅读模式,习惯于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归纳中心思想,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最终使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缺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具有渗透的意识,还需要具备渗透的能力。对于当前的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缺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首先,教师未能在阅读素材中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说小学语文的教材蕴含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寓言故事,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但是,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教材,只会从比较浅显的角度给学生予以指导,没有深入体会文章的真实含义,最终使得教师难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教师缺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如前面所说,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指导学生归纳中心思想,不懂得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合点。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素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根本上讲,小学语文阅读素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无论是散文、记叙文、诗歌还是其他问题,都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挖掘阅读素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尤其是结合散文、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利用这些内容和素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健康的心理品质。如诗歌中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性格的养成和心理品质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的。此外,在寓言故事、童话故事以及小说中,也蕴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需要语文教师善于挖掘,不断丰富小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既要重视其工具性,也不能忽视人文性。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能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能体现学科的人文性,这一点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缺失有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奠定基础。


  (三)建立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对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让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阅读评价应当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价值取向,从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量,以促进学生阅读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明确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阅读教学模式。对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当明确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让教师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学生而言的积极意义。这种责任化的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阅读教学改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挖掘阅读素材中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适宜的方式,积极地在阅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


  (编辑:龙贤东)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9期

  作者:李兴贤


  第八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性特征,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健康的大学生心理

  目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差,所以大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到底什么是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行为以及道德标准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教育部《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可衡量的统一标准出发,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的衡量标准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大学的教育条件下,在青年中、晚期这一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他们总的心理特征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成熟,在思想上、观念上、行动上有较大的可塑性。

  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才能表现出来。

  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一个大学生,如果长期不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被排斥在友谊之外,那么,就应该考虑他的心理素质是否过于低下,心理是否健康。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应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主动适应社会。


  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健康的人格特征是有机统一的、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是一致的。如果一个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不是一贯的、统一的,则说明他的人格不完整,他的心理素质是低下的,甚至可能造成精神疾病。这种行为表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学生中时可以时常见到的。而心理素质高的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人生观、并以之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理想、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除以上的衡量标准以外,还要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状况与我们的文化根基联系起来,心理素质与健康素质是文化的有机成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里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高职院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自我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躁动起伏,给学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荡,使部分学生心理出现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1.环境应激问题。从中学到大学,面对新集体、新的学习、新的生活,让部分学生应付不过来,出现环境应激问题。依赖性很强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主能力,面对复杂环境、复杂的问题,时常不知所措,出现失眠、头疼、神经衰弱等种种现象;依然习惯于照猫画虎、学习方法呆板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会适应不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产生消极被动心理,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自信心,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些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持“读书无用论”的心态,认为当今“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由此产生厌学,严重者产生自我否认等心理问题。


  2.自我认知失调。主要指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面对现实,接纳自己。或过高评价自我、自视清高、狂妄自大,处处想凌驾他人之上;或过分看低自己,自轻自贱,甚至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或自觉羞愧,不肯以本来面目表现自己,以致形成沉重负担。特别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职院校”,有比其他大学生矮一截的想法,没有正视自己,自信心严重缺乏。


  3.人际障碍。主要是指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导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人际冲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都明白人际交往对于自己是何等重要,他们尝试着人际交往,寻求良师益友,以求新的理解和接纳。但由于同学、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少,再加上学生社交技能不足等原因,使学生往往把握不住交往的机会,不易寻找到倾吐心声的挚友。


  4.情感类问题。大学生进入性成熟阶段,情窦初开,对异性产生特殊感情,尝试着对异性的“钟情”和恋爱,但或由于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对方,或没有正确理解爱情等,以至于盲目行事,造成单相思、失恋、陷入多角恋爱,甚至产生越轨行为。感情上的失败和缺乏科学性知识,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压抑,表现为性敏感。

  5.前途的困惑问题。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原先所谓的“铁饭碗”被打破,使学生面临就业困难问题,他们对前途忧心忡忡。心想自己辛辛苦苦上了几年大学,还找不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心理很不平衡,对大学学习的意义感到怀疑。


  基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现状的分析,我们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一方面干扰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施;另一方面,学生焦虑、神经衰弱、严重逆反心理,以及对前途担忧而造成精神空虚,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了人才素质。为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主导性教育途径,就是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进行全面系统的正规教育,一般通过规范性课程加以实现。目前我院开设了有关大学生心理与调试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类课程的开设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学校纳入正规课程设置有效地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种依靠高校自身教育资源建构的普遍性合理教育模式,从长远方面讲应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大学生自身人格修养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其有效性、普遍性和针对性更强。此外,借助新生入学教育以心理健康普查为手段的心理调查也是了解、评估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主导性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对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合理配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2.辅助性教育途径。它是在建立、强化、健全和规范主导性教育途径的同时,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借助各类辅助性途径开展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性教育途径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调试途径,其具体途径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的强化、完善是帮助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方法。校园文化作为具有特定含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依靠校园本身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相应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来促进大学生良好群体心理的培育与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团活动、文化参与、交往训练逐渐实现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社会行为创造完善社会化的条件。对于因学习紧张、生活压力、交往失措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有相当明显的缓解作用。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是目前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做法。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通常采用行为、认知、暗示等危机干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从现有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成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首选途径。

  总之,大学是人生重要的转折阶段,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疏导途径,探索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新路子,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小乔.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张彦.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2.

  [3]梁彩花.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

  [4]吴烨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1996.8.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10期

  作者:孙莉


  第九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小学生作为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成熟的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自我意识却相对较弱,更需要我们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投入更多的关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成长起来的,而小学生作为身体和心理发展最为不成熟的阶段,最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也早已到来,为了让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小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探究出良好的措施,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的健壮,更多的还体现在心理的健康上。心理上的健康一般是指单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在自身或者环境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能够达到的一种最好的功能状态。它分别具有稳定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多种心理特点、智力正常以及意志力良好、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和较好的适应能力等特点。小学生作为人类较为脆弱的个体,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时,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样的指导方式,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老师借助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再结合小学教育所固有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途径来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健康的引导,并且针对那些已经有心理障碍或者偏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进而促进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小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他们身上承载着千万家庭以及社会的希望,但是在当前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环境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发展现状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小学生心理健康上的认知等方面,下面我们将对此一一进行赘述。


  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现状。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我们都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教师岗位设置,这样会比较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分为专职和兼职两部分,而且专职的教师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一些设施较差的地方,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是由体育、卫生等老师兼任,我们知道虽然这些教师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相比,他们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另外,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老师较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常常采取忽略的态度,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这些现象都为我们的心理发展作出了提示,即我们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者给予更大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受到的培训和学习都相对较少,那么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就较低,对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极为不利;在不少的学校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于学生的文化课都极为重视,对于一些老师认为的“副课”都采取了忽视的态度,不少时候都替换成了文化课,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现象加以重视。


  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小学生作为一个各方面发展都不健全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心理障碍,在我们的实践观察过程中,我们知道,小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基本有以下几种现象,即价值观扭曲、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严重、冷漠以及恐惧抑郁等,这些都是大多数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不良心理现象,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对这些情况予以重视,以此更好地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采取的措施

  在上面,我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进行了一系列赘述,那么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与他们经常沟通。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一些未知的事物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当他们遇到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围之外的事,他们不成熟的心理都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判断,如果在这时没有人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他们自卑、沉默以及脆弱的心理,更甚者是扭曲他們的价值观。在这种时候,他们就更需要有人对他们进行开导,与他们保持应有的沟通,并且给他们分析利与弊,长此以往,不但能够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还能够根据他们所遇到的情况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让他们的心情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孩子的自尊心一般是脆弱的,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经历不够,看待世事的角度也没有那么成熟,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尊心更是敏感而脆弱。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征,我们更是要用良好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在长久的相处中,就会取得他们的信任,与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只有让他们处于融洽的氛围中,他们才会在这种无形的状态中建立起自信,进而促进他们阳光活泼性格的形成。


  对心理健康教育投以重视。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他们对学生的文化成绩都非常重视,虽然我们知道在当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下,这种心态无可厚非,但是有得必有失,如果只抓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顾此失彼,甚至是对他们人格以及品行的形成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更甚者是对于年龄和心理发展都极为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投以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小学生时期是人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小学生面临的不确定的成长因素都是极大的,甚至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性格、品行的形成,为了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以此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好的成长环境。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0期

  作者:蒋永波


  第十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


  本校学生都来自农村乡村,正处在心理转型叛逆时期。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問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注重个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初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一刀切,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测验。首先,乡镇中学目前没有专业心理教师;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还有人为分类指导,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易使学生心理疾病加重。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发展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有全新的认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而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述自己的观点,也应该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该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交往是学生最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处理同学间的关系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初中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能给他们情绪支持与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


  3.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中无形存在的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处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可感的某种心理气氛和情景,是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产生整体倾向性的心理情绪。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蔼可亲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学生的主体,体现出与学生的平等。善于观察、了解学生,多赏识、少责备,多鼓励,树立每位学生的威信,宽容学生,善待他们的错误。


  讲解"温室效应"和大量使用塑料袋的严重后果,让学生知道如何节能减排,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怎么叫低碳生活,多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展开了讨论。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防止极端产生思维。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和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自己设立的平台上施展才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现象有色、有声、有形、有味、有热、有光,丰富多变,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大脑,这是化学所特有的。要引导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耐心观察,得出实验过程中事物变化的本质。创造条件,增加实验针对性,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增强思维的辩证性。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直接兴趣就不单纯的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为乐趣,进而转化为动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形成良好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学生的心理动向,教学相长,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完成社会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军,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旬刊》,2010(9):39-39

  [2]陈海燕,浅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化学教与学》,2011(10):23-24

  [3]熊琼玖,浅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8):113-113

  [4]王凤兰,浅谈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4-77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8期

  作者:蓝腾天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17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