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1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里,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教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达到素质的全方面提高。
1.2心理健康教育两种模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理健康教育被划分为两种模式: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根据并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帮助大学生圆满完成自己的心理发展任务课题,妥善地解决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类心理矛盾,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个性的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所针对的受众则为有各种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对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为他们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等一系列帮助,以减轻甚至消除前来寻求咨询同学的心理障碍。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并最终促进他们的心理能够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里所提到的障碍性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了各种神经症(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疑病症等)、早期精神病、严重的情绪危机以及其它的精神疾患。其他的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均不属于大学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范畴之内,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依然肩负着早期发现问题学生和转介服务的责任。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结合实际,推测并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或进行某一行动。但是不同活动领域之间差异性非常大,对应所要求具备的能力、技能也各有不同。所以同一个人在面向不同的活动领域时,体验到的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所以对于是否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各位学者之间对此存有很大的争议。
3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帮助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发现,以下三种方法可以用来培养、提高自我效能感。
3.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的产生,是个体基于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的相互作用,在互动中,个体会对自己效能的发挥、能力能否得到充分的展现进行主观判断。通过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获得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对自己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反馈、检验的最基本途径。失败的直接经验会拉低自我效能感,而成功的直接体验则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3.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并没有直接参与活动,而是通过在一旁观察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的活动,以间接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这是一种间接经验。在这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需要不断进行判断,假如是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動情境,自己能否达到成果或体验到能力的视线,取得较高的成就水平。
3.3语言说服
这种方法是指通过从外界获得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完成人们内部自我效能感的改变。如果个体总是能够从外界获取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大大增强。这是因为人们对自身能力进行知觉时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给出评价的人是有威信的,或者说是对个体比较重要的人,这种影响就会更大。所以班杜拉认为,如果能在心理咨询给予个体足够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可以显著提高对方的自我效能感。但是这种积极关注有很明显的劝导色彩,或者说明显与事实不符,刚开始可能会有增强效果,但个体在现实中经过反复验证后,反而会有显著降低效果。
4如何进一步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更好地配合大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不论是以心理辅导活动课、心理专题讲座,还是心理常识课的方式,以下几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4.1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合适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选择应该要符合大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求等,这决定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功。譬如说大一新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可能会有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学习、考试等。而大四的毕业生们面临较多的可能就是就业择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不同年龄段的甚至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的学生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困扰,教师在课程的事先准备阶段应当准确把握好受教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这个确定适合的教学内容,安排针对性的活动,选择适合的活动形式,有所侧重地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4.2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不仅要在课业课程教育中遵循,更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贯彻。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创造情景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多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悟自得的方式,不断观察、反思、调整自己的三观、心态和行为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自己。
4.3要避免学科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的专业课程不同,不能够直接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知识,不能使用太多枯燥生涩的专业术语,而要以启发性的、活泼生动的、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们去体验自我,然后发展自我,更是超越自我,从而形成了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杨文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创新微探——以自我效能感为研究视角[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6, 25(8):165-167.
[2] 康荔.探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其实施维度[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17):140-141.
[3] 洪艺香.唤醒与自信——如何运用成功体验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J].考试周刊,2015(7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