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第1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成因与教育策略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原来劳动力不能外流,发展到农村大批强壮的劳动力进城,谋求发展,脱掉贫穷的外衣。农村大批强壮的劳动力外出,这样无形中给农村孩子的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大批孩子在两三岁时就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温暖与教育,由各自的公婆管教。故此,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家由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带。公婆疼孙是无限的,哪还谈得上管教。因此,这些孩子在公婆的管教下,不良习惯也就一天天形成了。下面我就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往往由自己的公婆或外公外婆或其他親人看护,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文化觉悟不高,导致了留守儿童的成绩不好。只要你在山区农村工作三两年,就会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好的留守儿童往往因为他们的监护人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指导,让留守儿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而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往往是监护人关心不足,认为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不注意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没有让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不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的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这主要归结为留守儿童往往不听从年迈的监护人的劝导,认为自己的公婆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听从长辈的教育还顶撞自己的长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宁愿与自己的朋友去家乡以外的地方玩乐,也不愿意听从长辈的教导,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从管教、违反校规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逃课上网、结伙闹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正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爱、母爱的缺失。在山村农村从事教育的人不难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难以感觉到幸福,并且会产生负面情绪,加之农村德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时无处倾诉,渐渐变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流,加之随着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的延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此外,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不能与人和睦相处,并对别的小伙伴存在敌意。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要归结为学校教育的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留守儿童不良习惯已经形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让这种不良习惯蔓延,而应该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1.教师要为留守儿童多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
首先,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在客观上为留守儿童创造交往的机会。留守儿童的性格、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有的留守儿童爱说、好动、浮躁;有的留守儿童内向、不爱说话、对人冷淡。教师可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特点,科学安排留守儿童的座位,使不爱交往的留守儿童在热情、善于交往的同学的影响下学会交往。其次,教师可在游戏活动中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与人交往的机会,使留守儿童的交往面得到新的扩展。
2.家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创设温馨的成长环境
由于亲情的缺失,要培养留守儿童正常的交往能力,需要教师、家长密切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创设正常交往的环境。建立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在农村,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因此,学习就成了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农村学校一般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许多留守儿童有了心理问题也无处倾诉。所以,学校应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帮一或一帮多的关爱机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正确引导,让其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最终促进其思想、心理的健康成长。
3.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学校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但现在却是空缺的,极易出现问题。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既监管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并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总之,留守儿童是个特殊的群体,学会正常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素质,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留守儿童人格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共同解决。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人格教育,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刘桂敏
第2篇:俯身农村教育铸爱留守儿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岂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改写的?细数时光掠影,我做农村教师已有四年之久。当初本可在大天津大展拳脚,却由于机缘巧合,阴差阳错成就了一名专业英语老师献身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佳话”。刚开始各种委屈、抱怨,可看着班上四十六双渴望知识的眼神,我的委屈、抱怨,慢慢的淡了、渐渐的消失了,与此同时,一种作为班主任的快乐油然而生。就这样,慢慢没有人知道我是个英语老师,就连自己也只是把英语口语和翻译当做兴趣爱好在坚持——这一切都源于班里四十六颗“未来的花朵”。
开学时,初次接触班里的孩子,看着他们的穿衣打扮、学习成绩、精神面貌、卫生状况等等,我只能想到一个字——“差”。农村的孩子不比城区,他们学习根本没人管,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在西安、咸阳打工、很少有固定工作,还有为数不多的家长留在家乡照顾一家老小;更可悲的是每班总有几个孩子从没感受过母爱的温暖,或从两三岁就经历了父母离异的重创。孩子的生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年迈的爷爷、奶奶肩上,爷爷奶奶岁数大的对孩子的照顾自然不周、教育观念落后、过分溺爱,在学校里,孩子们的脸上、身上看起来脏兮兮的,平时还不怎么写家庭作业,文化课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客观因素造成了农村的学生现状:优等生不够优、中等生不稳定、差生数太多、文化知识薄弱、养成习惯有待加强、素质教育急需提高。我的希望之火顿时被面前这滔天的冰水浇灭,禁不住打了个寒颤,陷入久久的沉思:我该怎么教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在何处?我该怎么引导?这样的他们一定和我一样,很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我该如何带领他们突破现在,逆袭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没有办法,行动就是最好的办法。我开始潜心学习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理论、请教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方法、上网搜索名师名家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采取了许多力所能及的措施。课余时间,我尽可能和孩子们一起探究语文知识,讨论语言问题,比赛阅读趣味书目,玩益智游戏……我们创造了良性的学习氛围。抓住每一次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机会,引导、谈心、规划未来……整整一学期,孩子们的微笑自信了,目光坚定了。
周末值班,静静地看着校园里的海棠花又开了,禁不住想起了“我孕育的小花朵”。我担任巨家镇中心小学16届四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工作快一年了,看到孩子们个性发展、快乐成长,瞬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第二学期又过了一半,断断续续听到许多同事说:“马老师,你們班学生今年精神面貌可好了,比去年懂事多了!”;“马老师,你们班的学困生怎么不见了,是这学期没有来吗?”;“马老师,你们班的卫生怎么安排的,为什么你不在,学生地面也拖得像镜子一样干净?”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当我将这些问题转告给孩子时,他们没有诧异,也没有回答。我注视着四十六双默默看着我的小眼睛,顿时感觉到教师职业的神圣,教育的润物无声。
平时严格要求班里的每个孩子,让他们尽量完美起来。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行动和无微不至的关心感染了他们,孩子们也学会将心比心的体谅老师,这样就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在学习生活中,我会将领略到的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故事分享给学生;他们会将自己的建议匿名留在讲桌上;读到的好文章建议我读给其他同学听;哪个同学生日到了会提前偷偷地告诉我……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因为学生把我当成了朋友,这种友谊很纯洁,异于同龄人的友情。
还清楚地记得,一个父母刚离异的小女孩在周记《老师,我想对您说说心里话》中写道:“最近家里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快要崩溃了。谢谢老师,你一直还在我身边。我有一个愿望:在未来的五年级、六年级,你还教我们语文课好吗?”这一刻,我眼前朦胧了,心里暖了!此刻,我们是师生,是朋友,更是亲人。
在农村承担班主任工作,每天的事务繁杂,除了日常教学管理、培养学生外,还需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配合、统一。在我们班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小女孩,从幼儿园到现在,从未独自走进学校,没在学校说过一句话,上课时也不愿将书本拿出,只是静静的坐着,下课也纹丝不动。刚接触她,我使劲浑身解数,企图让她开口说话,融入集体。利用课余时间,天天手把手布置作业、讲解难题、检查作业、物质精神鼓励并施。坚持了两个月,她终于愿意和我通过点头、摇头来沟通,我信心大增。在网上咨询了许多心理专家,企图获得开导良方,可咨询费用十分昂贵,她家庭也承担不起。于是,我便开始自学基础心理学,“用先顺后带”方法慢慢的疏导她。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她的语文成绩93分,孩子惊讶了,她的奶奶哭了,我激动的抱住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学期,她愿意让同桌帮她记作业、互改作业、上课也能跟着老师的进度听课、跟着大家一起笑、偶尔也会偷偷的举手但还是会很快的放下。虽未开口说话,但已让全班同学欣喜不已。
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受益匪浅。记得有位大家师讲过:没做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整的,现在,我感触颇深、坚信不疑。教育是一项极为特殊的工作——“育人”,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独立思维、意识的生命,而小学阶段正是心理生理成长转变的重要阶段,稍不留意,伤害影响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心存“爱”,尊重每一个孩子,小心呵护修剪他们的优缺点,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这不就是老师社会价值的体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吗?
如何使自己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在昨天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对每个学生都能因材施教、让他们个性成长,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需要经常反思的问题——或许这恰好是我最大的成就与自豪。看着孩子们慢慢的羽翼丰满,作为他们的老师,朋友,“保护伞”,我应该比他们更努力,这样,才有机会更好地陪伴他们成长。我们相约一起在鲜花中读书,待羽翼丰满之时,一起翱翔于蔚蓝的天空。我来不及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教育,便只顾风雨兼程。
作者:马金芳
第3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反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土地集中连片种植渐成农业发展的最终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孕育和壮大了一个新生团体——进城务工农民工,随之而来也诞生了另外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起初这一群体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是近几年随着这一群体不断扩充,以及由于这一群体的出现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才使留守儿童真正纳入了人们的视线。从国家角度,先后出台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的政策;从媒体角度,也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电视公益广告频繁播出。这无疑向社会释放出两种信号: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亟待解决。
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一直都在与留守儿童近距离接触。但是前些年并没有太在意,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留意这一群体。去年我对一所农村小学进行调查,200多名学生中有近50%为留守儿童,其中有30%为单亲留守儿童。自从那次调查以后,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便细心捕捉和关注一些场景和事件,感触很深,更加感到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场景一:一天上课铃响后,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走进校门,我上前询问:“为什么迟到了?”“送妈妈去了。”“妈妈去哪了?”“妈妈去沈阳打工了。”“那你爸爸呢?”“爸爸也在外面打工。”这时男孩一边走一边低下头哭了起来。当时我心里一阵酸楚,不知道说什么来安慰他,只能任由他哭着走进了教学楼。后来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这个男孩父母离了婚,判给母亲,现在由外公负责监护。
场景二:邻居家从乡下搬来一户人家,祖孙三代,孙女5岁,为了到镇内幼儿园上学才从乡下搬到镇里来的。不久父母去大连打工,家里剩下奶奶看护孙女,每天接送上幼儿园。一天周日上午,奶奶“辅导”孙女写作业,只有一道数学题“4+7=?”,奶奶在一旁不断催促,可是孙女就是不去做。奶奶情急之下只好自己用最传统的方法——掰手指来给孙女“演示”,但是孙女还是不理睬,奶奶的嗓门越来越高,最后吓得孙女哭了起来,并不断喊着妈妈、妈妈。就这么一道数学题,祖孙二人僵持了两个多小时,最终还是奶奶妥协了。
场景三:还是邻居家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后,奶奶就把大门锁上。整条街道100米范围内只有一个与小女孩同龄的小男孩,经常来找小女孩一起玩,可是奶奶就是不让她出去。经常看见两个孩子门里一个,门外一个,相互守望。一次我问奶奶为什么不让他们俩一起玩,孩子没有玩伴会很孤单的。奶奶说那个男孩很顽皮,怕自己的孙女挨欺负。
场景四:每逢周末,镇内一个商店的门口便围着七八个男孩女孩,坐着、蹲着什么姿势都有,手里都拿着手机在看,我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一次我问店主,店主告诉我他们在蹭店内的无线网络信号(wifi)玩游戏。后来我了解到这些孩子都是中小学生,而且都是留守儿童。
场景五:开学第一天,学校从外地转回来一名学生,奶奶领着他来到学校,很多教师都认识这名学生,因为以前放假回来时他经常和镇内的一些淘学生在一起玩,在公共场合经常打闹、说脏话。主任也了解他,问他怎么不在外地上学了,他非常诚实,回答说那的淘学生经常找他麻烦。主任很犹豫,告诉他奶奶,你还是带他去见校长吧。直到今天,也再没有看到这名学生。后来我深入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父母离了婚,抚养权归母亲,母亲再嫁到外地,他跟着到外地上学,不久前,母亲随继父去南方打工,无奈只能将他送回给奶奶照顾。
亲历这些场景——当然还有很多,身为农村教育工作者,不必说责任感、使命感,就算从良心上来说也不得不有所思、有所想。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国务院2016年2月14日公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意见》明确提出了家长、学校、乡镇政府、居村委会、公安、民政等六大主体责任。尽管留守儿童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责任主体还应该是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是家庭责任。我在调查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负责照料。父母在外打工,忙于生计,很少与孩子直接沟通,即便是沟通也只是了解一下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对学习情况很少过问。父母每年回来一两次,甚至有的几年才回来一次,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最近几年,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儿童逐年增多。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年结婚比较早,婚后一起外出打工,因为文化水平,道德水准都偏低,加之城市生活的诱惑,致使外出务工夫妻的离婚率逐年提高,并且离婚后都不愿意承担子女的抚养责任,或者承担抚养责任的一方再婚后便失去了抚养能力,不再尽抚养义务。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孩子和父母都有代沟,更不用说隔代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爱好,不会有思想和语言上的交流。隔代人对孩子的关爱是不能否认的,但是他们只懂得溺爱,只是顺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去满足,而在学习上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辅导,家庭教育、养成教育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響。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其次是学校责任。一是农村学前教育不规范,多为民办幼儿园,师资水平偏低,注重经济效益,不懂得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另外学前教育内容枯燥,基本都是按照小学一年级教材给幼儿上课,并且方法简单、手段单一,激发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接受知识困难,导致他们从小对学习就失去了信心,这无疑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埋下了隐患。同时幼儿园的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在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养成教育方面缺乏经验,不利于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撰写此文,意在激励所有教育同仁一起行动起来,发挥学校和教育者本身的优势,采取有力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和其他责任主体的短板,为受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还农村留守儿童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作者:杨涛
第4篇: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之我所见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通过学科德育渗透教育、自我管理教育、表彰激励教育、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加强领导,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成立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组,制定学年工作计划、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考评办法,细化学校有关处室、班主任、任课教师各个岗位的工作责任,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的进步情况作为处室和教师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此推动学校积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
二、精心谋划,倾力打造校内留守儿童之家
(一)精心建设留守儿童活动室
活动室应配备图书和阅览设施、计算机、亲情电话等,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陶冶情操,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二)设立专项经费,服务留守儿童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学校专门设立经费开支用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如为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购买学习及生活用品,为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购买心理指导书籍,组织部分学生去郊外旅游,开阔视野、愉悦心情,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三、以德育阵地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为留守儿童创建快乐家园
(一)发挥少先大队德育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少先大队结合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开展留守儿童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同时,专门为留守儿童开辟专栏和展示自我成长的舞台。如“五一”劳动节,组织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的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家里独立完成劳动绘画、劳动心得、小发明创造和手工制作,学校表扬、奖励劳动习惯好、劳动技能强的孩子,让孩子们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识到劳动光荣,更让他们通过节日活动,理解家长在外劳动的艰辛,尊重、爱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并学会节约;在“六一”节的庆祝活动中开展十佳自强儿童的评选与表彰活动;“十一”国庆节,组织留守儿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祖国的生日送上一份自己制作的礼物,设立专室进行展览,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创作而自豪;在民族传统的节日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开展“快乐话吧”活动,留守儿童在活动室集合,通过教师指导,渲染气氛,用学校设立的“长途热线”给父母打电话,倾述自己的心声。另外让留守儿童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那天,可以通过“长途热线”为父母送上生日的祝福,学会感恩。
(二)加强中队建设,建立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为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强力师资保障
学校可以在每个学期初开展深入细致的摸底排查工作,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档案、联系卡和工作手册,关注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深入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思想表现、兴趣爱好,并分类整理,针对每一名留守儿童的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交流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经验,如在工作中如何教育留守儿童。在考评中,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相挂钩,在评优、评先、晋升和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来提高中队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艺术活动更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学校应利用有利设施条件和专业教师队伍围绕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
(四)开设“童心乐园”工作室,积极开展“心灵导航”活动
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机会少,心理素质比较差。工作室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信箱,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可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QQ视频聊天,让家长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利用德育实踐基地,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能力
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的陪伴,很少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针对实际情况,学校可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到驻地企业去,感受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组织留守儿童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留守儿童到老年服务中心参加义务劳动,为老人送去温暖,让学生懂得孝敬老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等。
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
(一)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交流沟通
学校应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儿童沟通的方法,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教师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其努力学习,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学校每学期邀请家委会成员共商育人大计,针对留守儿童,开设专门论坛,让他们献计献策,如为留守儿童教育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通过培训让爷爷奶奶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会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避免因为“隔代亲”造成的溺爱惯坏孩子;学校和家委会联手举办留守儿童“老少一家亲”系列活动,如“我给爷爷奶奶过生日”、“孝敬老人演讲比赛”、“感恩书信大赛”、“讲讲我家的尊老故事”等;邀请留守儿童家长参加“亲子体育运动会”,为孩子加油鼓劲,将亲情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与家长的关系更融洽,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家人的教导,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应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鼓励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孟现银
第5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这样就可能造成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注。因此,在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这些孩子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我们普遍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平常也不愿意和人沟通,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更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很小的世界里,所以缺乏安全感,对身边的老师、同学等缺乏信任,不愿意去相信任何人,这样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这些学生常常表现为“不听话”“恶作剧”,经常与同学争吵,与老师顶嘴。同时还存在着以下心理问题:
情绪消极:不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他妈妈去世了,爸爸在监狱服刑,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破罐子破摔,学习成績急剧下降,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由于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内心特别的孤独,情绪不稳定,因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
性格孤僻:一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又不愿与他人沟通,整天把自己闷在教室或房间里,对同龄孩子的游戏不感没兴趣。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心理自卑,以为别人都用有色眼镜看他,行动上自闭,尽量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他们都特别的敏感,如果有同学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或者去帮助他们,长期的矛盾心理会导致他们立刻产生一种戒备心理,会感到紧张、害怕,认为别人会去侵犯他,这样就产生了心理焦虑,课堂上遇到回答问题、比赛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异常,担心别人会不会看不起自己。
电视、手机、网络成瘾:长时间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家长就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了,孩子提什么要求都尽可能的满足,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智能手机、电脑已经普遍存在了,孩子们周末回家就会沉迷于其中,部分留守在家的孩子渐渐成了“小电视迷”,五六年级的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迷上网络游戏,越陷越深。觉得只有在那个虚幻的世界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然而这既影响了学习,又伤害了眼睛。
缺乏上进心:有的孩子是在爷爷奶奶溺爱中长大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家里就是小皇帝,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上有惰性,遇到一点难题就不想思考解决,指望别人,主观上也没有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欲望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差。
行为道德问题:在农村,爷爷奶奶多数是文盲,缺少正确教育孩子的经验;如果是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或过重管教;而农村学校,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及时关注教育,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
家庭教养方式存在问题:由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常年在外,孩子的教育方面不太完整,过分的溺爱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父母只能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长期缺少父母亲关爱,心理上肯定会有所缺失。
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师,平时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也少,对于一些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更不可能给予正确的教育。大部分是班主任利用午晚休时间,从班级管理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
社会环境的影响:由于孩子小,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太强,禁不住诱惑,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所影响,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多数时间是无人监管或者监管不到位,更为那些不良倾向提供了条件。各级政府虽然提倡要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但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比较少,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更少。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社会支持:各级政府应开展关爱活动,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都要给予帮助,尽可能去弥补他们感情上的不足。
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培训,引导他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普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建议父母抽时间回家探望孩子或利用周末多与孩子沟通。如果孩子出现什么异常现象要及时给老师反映。
学校工作:多给老师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习平台,更好的了解儿童心理规律,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
做好家访工作,也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电话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定期召开家长会,推广那些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育人方法。学校多开展一些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从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学校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成立师生“一对一”的帮扶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手牵手”活动。让他们体会深厚的友情,感受到亲情。
农村孩子法律意识淡薄,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班主任对学生宣传比较多的是《小学生日常规范》和学校的各项规定,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听法制故事,看影片,读法制报等。
班主任利用班晨会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要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学校还要聘请校外专业心理辅导人员来校,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平时的表现,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能力。
总之,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难点,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的童年,快乐成长!
作者:宋乾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