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第1篇: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分析
本文是针对2013年至今的我国运动心理学的部分文献进行分析。主要揭示了运动心理的学者们的研究方向、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各大型赛事中心理服务,以及心理学在各专项的应用等。负荷与注意力品质的关系、项群与运动员智力结构、运动员成败归因、竞赛焦虑特质、动机特征及变化、心理疲劳、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在各运动中的应用居多,但是对于饮食障碍、情绪障碍、物质依赖和运动损伤后心理障碍运动功能损害和运动相关攻击行为和饮食障碍的研究还是比较匮乏。对运动员在大型竞赛的心理监督、焦虑、及赛后的心理疲劳提供了科学的建议,进一步地完善了运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0前言
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早在1926年就撰写了题为《运动的迁移价值》的论文,这是作者所能了解到的中国现代运动心理学最早的专论。1942年,全国武术和体育研究院的吴文忠、肖忠国先生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1957年,前苏联运动心理学家鲁吉克的《心理学》被介绍到中国;1958年,前苏联运动心理学家切尔尼柯娃的《运动心理学》被译为中文。各体育院系逐渐开设运动心理学的课程,而这两部著作也成为该课程的主要依据。1979年两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运动心理学开始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者们,经过多年来努力,使运动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完整的二级学科。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它按照一定维度对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分类和评判,可提供学科研究状况的基本信。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论文的基本情况
据分析显示95%的论文作者主要来自体育学院和重点师范院校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由导师指导完成的,5%的论文是由体育研究学者们独立或者是合作所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很少有母学科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对于体育运动中的一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这样很不利于这门交叉学科的发展。
2.2论文篇幅
近两年来的论文篇幅明显较前些年长了很多,正文由之前的平均九页已经增长达到20页左右。这一明显的增长说明我国期刊对篇幅的限制已经有所放松,为运动心理学的学者们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从而使学者们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得到更好的更完整的表述。
2.3论文的研究方法
研究表明,在我国近期文献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了最传统的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还有部分论文也相应地采用了数据统计法,主要是应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相关性的检验、也有部分论文采用了专家访谈法或专家咨询法、文献资料法、部分也采用了实验法、部分学者采用特尔菲法等。
2.4研究内容
近一年多来,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对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各专项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下运动员反应效果监控的ERP特征、赛前心理特征、虚拟场景对于运动员的知觉动作表现、竞赛成败归因、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奥运心理服务模式的研究、青少年运动员应激源和应对方式的研究、各专项运动中的技能迁移在教学中的应用、体育运动中流畅状态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干预、运动心理韧性研究、运动负荷与注意力品质的研究、高水平运动员临场竞技心理状态的面部表情不同项群运动与运动员智力结构特征及其运动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内隐学习与运动员习得关系的研究、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的研究及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等等。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对运动者心理问题的关注,已经逐渐脱离仅以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表现发展为中心的情况,越来越关注普通运动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全面的心理健康,并且关注普及到各种人群和各个年龄层,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生活,并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我国成为体育大国、体育强国、金牌强国。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其研究方法多样,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研究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体育领域,它已经成为一个多元的、多层次、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它需要更多的不同学科的学者投入其中。其重要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得到了极大地关注,运动事业是检验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考核标准之一。尽管如此,目前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存在一些局限,首先研究方法虽然多样,但大都不具新异,研究范围虽然丰富、开阔,但是对于有些领域的涉足还不太深入,例如临床应用运动心理学等。
3.2建议
(1)吸引更多其他学科的学者加盟。通过交叉学科,形成多个研究领域这样更有利于集思广益,迸发出更多的创新热点。
(2)加强各领域的深入研究。
(3)支持、借鉴母学科的发展成果,丰富研究的理论基础。
(4)优化研究模式。
第2篇:解读运动心理学中的“Choking”现象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对运动心理学中的“Choking”现象的定义、相关理论及产生的因素进行梳理,从而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重要比赛中,意外地输掉了比赛,发生了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低级“失误”,这种现象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国高级运动员中。其主要原因在于,比赛中心理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远大于技能和体能的因素。例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3m板跳水冠军争夺战中,中国选手王克楠在最后一跳中,出现了走板“失误”,获得零分的成绩,最后,把到手的金牌拱手相送;在男子50m3×40气步枪冠军决赛中,美国射手马修·埃蒙斯意外地打出了脱靶,把到手的金牌让给了中国运动员贾占波;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中,马修·埃蒙斯又“奇迹”般地打出了4环的成绩,把到手的金牌拱手让出。体育竞赛中的这种“反胜为败”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压力下的“Choking”。
一、“Choking”的定义和相关理论
运动心理学界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技术发挥失常的现象称为Choking现象,并将其定义为在压力条件下一种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的现象。这一定义不仅仅是描述运动成绩下降的结果,而且着重反映了运动的过程,强调是由于比赛压力造成了习惯的运动方式破坏,从而引起成绩下降,并且在衰变的运动中运动员是投入了努力,而不是放弃努力。目前,关于Choking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干扰理论模式(DistractionModel)、自动执行理论模式(AutomaticExecutionModel)和过程综合理论模式(ChokingProcessModel)。干扰理论模式认为,Choking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注意受到干扰,运动员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任务上引起的。注意受干扰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由于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认知,使得与任务无关的信息量输入增多,运动员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不能处理过多的信息或捕捉不到与任务有关的信息;二是在总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运动员将注意朝向了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忽视了与任务有关的关键性线索,从而导致运动过程失败。自动执行理论模式认为,运动技能的完成是自动化的过程,当运动员意识到比赛的重要性时,试图作出更大的努力来确保运动执行过程的正确性,这种有意识控制运动过程的努力破坏了原有技能执行的流畅性,阻碍了技能的自动化执行过程,反而使运动成绩下降。该理论得到了许多实验报告的支持:BaumeisterRF首次以实验的形式证实了Choking现象的存在,并提出了用努力的“悖理效应”来解释其机制;王进博士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有意识地控制运动过程和增加压力以引起运动员更多的自我关注,这些增加的努力会破坏已有技术的自动执行,导致习惯的运动过程发生衰变。王进博士提出了过程综合理论模式,解释Choking应该与运动员对压力的认知、压力的应付策略、比赛任务的特征和技能水平等有关。认知型的任务(如篮球或排球的接发球、防守等)通常是在环境变动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执行要求随环境线索的变化而变化,对于这类任务,获得足够的与任务有关的信息是成功操作的基础,因此,Choking的机制解释倾向于干扰理论模式。技术型的任务(如射击、射箭)通常是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运动自动化是成功操作的基础,因此,Choking的机制解释倾向于自动执行理论模式。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发生Choking的机制也是不同的,初、中级运动员更多是因为运动焦虑而失去对注意的控制,引起操作成绩下降;而优秀运动员是因为增加的额外努力将注意控制在运动过程上,最终引起技能的自动化过程受阻。
二、产生“Choking”现象的因素
1.自我意识和Choking现象。个人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倾向于关注自身那些不易为外人所知的、内在的、隐避的东西,公众自我意识是指个体趋于注意和关心自己的外表及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有许多的研究已证明自我意识强的运动员在赛前更容易被唤醒和激活,在赛中会更努力地表现自我,这些额外的努力破坏了原有的自动化动作执行过程,导致技术水平发挥失常。WangJ和MarchantD等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预测运动员发生Choking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JustineD、NeilB和RobinT在自然运动情境中的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投篮成绩之差(Choking指数,差值为正数即Choking发生)和自我意识呈正相关,尤其是在男性篮球运动员中呈显著正相关。
2.不合理的目标设置和Choking现象。对比赛重要性的认知,以及运动员强烈的自我意识,促使运动员设置了过高的自我定向目标。过高自我定向的运动员,他们比赛的重心放在显示自己的超常能力,他们的成功源于竞争中打败或超越对手,他们不允许自己在比赛中有的失误,努力在比赛中做到尽善尽美。MarchantD.B.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成绩期望越高,Choking的几率就越高。他们分析认为,这是由于高成绩期望通常会放大比赛的重要性,增加额外的努力,引起运动过程的有意识控制,从而破坏自动化的执行过程。
3.比赛效能感和Choking现象。比赛效能感是为了突出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自己发挥竞技水平的不同能力信念。在竞技运动领域,训练和比赛是不一样的,运动员在训练场和比赛场的自我效能感也是不一致的,运动员对自己不同场合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不同能力信念也说明了这一点。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有训练效能感和比赛效能感之分。训练效能感指运动员对自己在训练场上展示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而比赛效能感则指运动员对自己在赛场上展示竞技水平的能力信念。
三、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比赛中“Choking”现象的研究,至今还仍有待发展,要使运动员和教练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面对金牌的压力,知道该如何处理此类问题。王进博士等专家认为,今后研究的方向,应着重发展3个方面:第一,竞赛中的“Choking”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影响的现象,应加强引起竞技运动员“Choking”因素的分析,探索更多的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测试。第二,研究发现,运动员“Choking”现象与人格因素有关。压力下,自我意识强的个体的表现更容易“Choking”。今后的研究应考虑运动员人格因素的测试,为预测区分训练型运动员和比赛型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依据。第三,实践预防“Choking”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应加强对预防“Choking”的操作方法研究,进一步探索预防运动员“Choking”的方法和策略,以及克服“Choking”的训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