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政治心理与政治价值观教育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影响着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未来的政治走向。全面准确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政治心理,了解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科学的诠释两者的内在联系,对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教育,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十分重大。

 

  一、大学生政治心理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政治心理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1]反映着人们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政治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是人们关于政治管理、政治决策、政治制度等所有政治客体的作用意义的总观点、总看法,是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和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影响着政治行为的方式和结果。作为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是人们意识形态领域的两个重要维度,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指导人们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政治心理对于政治价值观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认知制约着大学生政治价值标准的建立

 

  政治认知是指政治主体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是认知者、被认知者、情境等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对于政治的认知水平决定着其政治感受性和政治敏锐性,影响着其政治价值标准的建立和对于某项政策的认同程度。认知水平高的个体往往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政治的内在本质,对政治理解也比较深刻,从而为他们形成客观、正确的政治价值标准奠定了基础;认知水平低的个体对于政治的理解趋向于理想化、直观化、简单化,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现实政治的不理解,甚至导致对现实政治的错误评价和消极情感的产生。

 

  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群体具有较为扎实的政治知识基础、较强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相对客观、正确地接受各种政治知识和政治现象,基本认同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方针。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0年对全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报告就显示,当代我国青年的政治认知已经基本达到了预期社会化的目标,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在青年中的了解和认同广泛。

 

  但是,不可否认部分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停留在表层,政治与社会认识的理性程度不高。对于社会问题,他们多是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理解,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评判和思考。虽然在公开的态度上大学生拥护社会主义,特别是支持改革开放、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对中央有关政策给予较高评价,但在思想理论深处,理解得并不深刻,存在着一些模糊观念与错误认识。比如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国企改革工人下岗和一些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反应强烈。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付出的努力;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政治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等思想,忽略了西方文化殖民的思想根源,做出了错误的价值判断。这表明,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对于政治现象做出积极、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进一步影响其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

 

  2.政治情感是个体进行政治价值判断的动力基础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心理上所处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政治认知过程而形成的对于政治客体的爱慕、喜好或嫌恶等情绪在心理上的反应。政治情感在政治信息和政治价值判断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它会影响到接受客体对政治价值的理解和选择,主要表现为接受客体在情感驱使下,总是有意无意地或本能地选择与自己情感相一致的政治信仰,而排斥、忽略、回避不一致的政治信仰。因此,政治情感对个体在政治信息的选择和接受过程中发挥着有色眼镜的过滤作用和酶一样的技法强化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求知阶段,各种思想情绪尚处于不成熟的萌芽时期,对于政治问题与个人合理政治利益和需求缺少足够的理性思考,仅停留在一种暂时性的主观情绪体验阶段,易受一些感性认识影响而表现出个人情绪的冲动。在对于政治信息的选择过程中不是依靠理智的力量,而是依赖一系列情感体验。当某一政治现象作用于大学生时,他们身上更多地体现为那种情不自禁的对它做出或冷或热,或忧心忡忡,或充满希望等等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本身更多出自于政治情感,受到政治情感本身的指引,进而对主流政治价值观产生认同、强化或消解、否定的作用。此外,青年学生没有新旧社会政治制度对比的生活体验,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缺乏内在的政治情感上的依恋,往往会基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而产生个人情感上的逆反心理。这些消极的情感也使他们在对于政治信息的选择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政治方向产生怀疑、抵触,甚至背离了原有的政治理想,形成错误的政治价值判断。

 

  3.政治态度导引着个体的政治价值选择

 

  政治态度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毛泽东说过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务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政治态度表现为对某种政治生活、政治现象的或肯定或否定,或赞成或反对的倾向状态,而这种倾向状态直接导引着人们个体的政治价值选择。所谓政治价值选择是指人们以一定的根据在政治生活的诸多价值中选择最有价值的政治的活动。因为政治价值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众多的价值人们必须选择最优的价值,而决定这种价值选择的则是个体对于政治活动的态度,比如,如果个体对于社会政治活动持积极的态度,那么他会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进而转化为热情的政治行为;而如果个体认为政治活动与自身的成长发展无关,那么他的政治价值选择可能会与社会的政治方向相背离。

 

  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政治态度是指大学生对政治现象具有较高的认同感。如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并能理性地认识重大政治原则的必要性。从2001—2005年的调查统计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其认同程度一直保持逐年递增的态势[4];消极的政治态度包括三种。一是政治偏激主义。这部分学生排斥党组织的建设和活动,认为党组织的存在、党的领导不利于生产,妨碍生产力发展,进而否定党的领导;二是政治理想主义。对于我国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够完善之处,民主与法制不够健全之处期望过高,希望中国能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更完善的民主制度;三是政治冷漠倾向。把政治等同子假大空搞运动,蔑视、冷落政治。总的来说,积极的政治态度能够促使大学生理性地思考政治现实和塑造政治角色,进行形成正确科学的政治价值选择;而消极的政治态度则会使个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或左或右的意识倾向,产生错误的政治价值选择。

 

QQ截图20160317141232.png


  二、如何实施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教育

 

  1.锻造政治心理,奠定政治价值观的优良心理基础

 

  政治心理是政治价值观的感性阶段,是维持政治合法性的潜在力量,是政治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活动贯穿其政治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转化其错误观念,引导其树立理性的政治认知、朴素的政治情感、端正的政治态度,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形成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通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进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活动。要想有效地锻造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首先要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确立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为目标的政治教育体系。大学生的政治认知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不是可以让教育者随意涂抹的一块白板。这其中有一个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因此,要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自由,即在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的情况下自主地形成个体品质,使学生掌握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辩证方法,从而提高其对于政治问题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

 

  第二,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从感性教育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思想政治教育以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为教育目标的时候,首先要能够把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演化成学生看得到、听

 

  得到,有兴趣看,有兴趣听的生动的教学范例,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大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同和接受。

 

  第三,教育者要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协调青年的政治心理的矛盾与问题,使其符合改革发展的要求。首先,疏导政治心理障碍。除了传统文化以其潜在而强大的惯性左右着我国青年的心理活动外,现实社会中较为突出的心理障碍也在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怀旧心理(有些人总感到不如从前)、局部失衡心理(安全感缺失)、相互攀比心理(均等感的消失)。其次,畅通参与渠道,倡导参与型政治心理,认同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青年对政治事务的关心和参与程度是有差异的,既有热情参与型的,也有冷漠型的。这与他们的政治心理直接相关。对冷漠型政治心理要加以引导,使之向热情参与型转化。

 

  2.塑造政治人格,拓展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空间

 

  政治人格就是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在政治人与政治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内化为政治人具备的政治修养、政治伦理、政治德行等一切品格。如果说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对一定社会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感性的、非系统的、非定型的主观反映形式,那么,当这种非系统的自发反映形式具有了一种持续稳定的特征时,便形成了政治人格。它就象一个内心的向导,影响和控制着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规定政治主体道德价值的统一方向和政治价值目标的能力。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臣民依附型政治人格根深蒂固,加之改革开放前全能政治模式对塑造公民政治人格的负面影响,使依附型依然是中国公民政治人格的主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实践虽然逐步培育了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自由精神、平等观念、法治意识,但以独立的政治人格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新型的公民政治文化远未形成。

 

  对于大学生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国家一学校一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线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因为学生客观地被封闭在校园里,学校是核心,国家虽然处于权力的最顶层,其意图只能通过学校来实现,国家和个人是很少直接照面的,国家对于个人而言似乎是遥远的、抽象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过于封闭,就会产生畸形的政治社会化,很难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政治人格,因此,培养大学生主体性政治人格第一步应当是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的过程既是人们改造社会的过程,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过程,是适应社会、调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理想的过程。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实践培养主要包括两个途径:一方面,组织校内实践活动。要在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各学生社团的建设管理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向,同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组织的管理与监督等。加强对各类学生组织的政治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使大学生在政治实践中学习政治知识,在政治实践中培养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志以及提高参与政治能力,进而坚定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投身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教学实习、挂职锻炼、社区共建等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社会实践的思想内涵,寓思想教育于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随时都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国情、民情,体验社会生活,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3.加强政治文化建设,营造政治价值观教育的良好环境

 

  政治文化心理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5]是人们感性与理性的产物,是人们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要完善大学生政治心理和塑造科学的政治价值观,就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发挥无意识教育的作用,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要大力强化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规范秩序建设。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认可和接受;要加强制度的创新。虽然社会转型时期制度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但人为的制度变更过频会造成大学生政治心理的浮躁与焦虑、引起对政府官员的不信任。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讲,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无形的教育资源,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群体凝聚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行为激励功能,有意无意间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行为方式等方面与校园主导政治文化发生心理认同。要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一要加强校园自身的民主法制建设,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来管理教学,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同时,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及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观念,增加学校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二要通过开展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和各种不同途径的宣传教育活动,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武装广大学生青年的头脑,营造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成为他们政治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

 

  再次,从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的角度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成长的第一个摇篮,是民风、民俗以至许多民族传统美德等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场所,因而它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阵地。有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有无良好的家风和家庭教养,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尤其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教的优良传统,提倡新的家教、家风,不断优化家庭文化与家庭教养的环境,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方面的应有作用。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15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