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近年来,各高等院校包括我们学院重视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心理教育要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还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心理教育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一、心理教育的整体性
心理教育的整体性是指心理教育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心理教育的对象要包括全体学生,概括地说就是学生的整体性和整体的学生。具体表现在:
(一)内容的整体性,即学生的整体性。学生的心理素质构成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三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这两个方面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不是_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交替发生的,它们有机地组成人的完整精神面貌,实现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心理教育不能只注重某一个心理品质的培养。就像一台机器,任何一个部位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台机器的瘫痪。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心理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个性心理。如要使一位学生成为意志坚强的人,我们的教育就不仅仅停留在意志上,意志本身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而存在,而个性心理中的动机、兴趣、理想等又对意志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需要、动机引起并指向于一定的目标的。一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要学会培养兴趣,塑造良好的性格,依靠坚强的意志去实现,并且能够战胜挫折,有充分的自我意识。而其间还有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参与。它们都有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作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才,必须培养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是一种全方位的,知、情、意、行的齐头并进。
学生的整体性的培养,应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生的记忆的效率,把学习搞得更好;培养创造性思维,形成创造能力,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形成积极情绪,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锻炼自己的能力,塑造良好的性格,帮他们认识自己,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敢于拼搏,敢于成功。总的来说,要让他们做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二)对象的整体性,即面向整体的学生。人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找到群体的归属感,都努力使自己适应群体的要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它是人希望归属或依附一定的社会群体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需要)仅次于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大学生作为一个同龄人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十分广泛、深刻,而且时刻在发生作用。因此我们应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我们在施加外在的影响的同时,实现群体内部的自我教育。整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个别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周边环境,为他们确立了努力的方向和学习的揩模。因为心理教育的主观性较强,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认识、理解和实际行动。有一个有利于他们成长的环境,对解决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消除了许多外在的诱因。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教育者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及普遍存在的问题;还要注意给每个学生以机会,避免只是让一些校园活跃分子出头露面,而尤其要将那些平时不太引人注意但数量较多的学生作为关注的焦点,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
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
心理教育的全面性是指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应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工作。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任何行为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各个方面,所以心理教育也必须从多方面去实施。有的老师认为学校里有了专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育就是他们的事,与自己无关,就像其他各学科的教学一样各司其职。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心理教育的结果不是表现在对心理知识知多少,而是表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实际行动中,心理活动始终贯彻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心理学知识,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有利于老师工作的开展。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任何一方面心理教育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心理教育的全面性表现在:
(一)专项心理教育。由专门的心理教师担任,范围比较广泛。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在心理学知识方面有过系统的学习,能对其他老师的心理教育起到一个统筹规划和指导的作用。工作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开设心理学课。为学生传授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重在运用,不在记忆。学生通过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好自己的心理调控,保持健康心理。2.开展心理讲座。选取学生比较关注的一个心理话题,有针对性的阐述这方面的问题,对不同班级、年级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3.心理咨询。这是对个别学生而言,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情况,在咨询中主要为学生解答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对他们如何搞好学习,如何调节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如何自我设计人生等进行指导,必须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策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4.进行心理调査、心理测验等。通过调査和测验,可以掌握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使心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更明确,能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班主任工作。一个班级的建设与班主任有很大的关系,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都是一位好的心理工作者。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更需要理解、关心和沟通,因此民主的班主任比专制的班主任更受学生欢迎。很多班主任其实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和知识。如对学生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现身说法,以道理说服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对学生要求严格而又关心体贴,能正确看待大学生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这些都必须要掌捏学生的心理特点。班主任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心理工作,如班主任与学生谈心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模式。班主任的工作带有管理的性质,在管理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前进,在某种意义上班主任扮演了老师和父母的双重角色,因此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要有其相应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必须顺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因材施教,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才能把本班建设成为一个优秀文明的班集体。
(三)各学科教学。作为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各学科的系统教学,他们在学校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对各学科的学习中,各学科的老师对他们的成长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是一个双边活动,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老师的能动作用,并不是不看对象地被动接受知识。很多学生偏科,与他们的兴趣有关,同时与老师的传授方法有关。不少学生因为不喜欢某一老师而不喜欢他所教的科目。任何一位老师课即使讲得再好,如果不尊重学生,不了解学生,他的教学就得不到学生的配合,他的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好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都会不失时机地去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注意力,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等。学生一旦接受,出现对老师教育t的认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学习就成为自己本身的需要,学习的效果就会^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因此各学科教学的老师不应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与学生有较多的心灵世界的交流。
(四)活动课教学。活动课包括班团队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课与教学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动手与动脑同等重要,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在班团队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志向和理想,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体育卫生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培养机智勇敢品质和顽强拼搏勇于取胜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文学艺术活动可以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有利于特殊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潜能的调动,为他们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文学艺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对他们气质的塑造,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可以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审美观,锻炼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打下心理基础。虽然说上述各个方面许多老师有过一些好的做法,但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意识的,而且顾此失彼。要达到全面性,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学点心理学知识,然后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变无意为有意,变无序为有序,来以知导行。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贯彻全面性原则要求我们教育者要树立学生“全人化”发展观念,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还要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和分析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和制定对策。
由于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心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唤醒,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发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良好的心理素质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而学生心理素质需要“精心的厨到的培养和教育”。心理教育只有做到了整体性和全面性,才能真正科学地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202.html上一篇:对中小学心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中小学心理教育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