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受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发展的影响,传统德育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始重视对德性心理的培养教育。综合已有研究对徳性心理的理解,本文将德性心理定义为:个体在外界环境作用下,通过社会活动实践、社会交往或学习培育形成的,对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以及行为具有稳定的规范和导向作用的人格特质。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一直存在着“德性可教吗”的争论。德性心理如何培养?如何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教育形成呢?本文将探讨德性心理教育实施的原理及模式,以期为德育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启示与指导。
德性心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了“人”的幸福,为了完成“人格”或“人品”的充分发展和实现。因此,开展德性心理教育不是坐而论道,是在起而立行的同时,涉及知与行的问题。德性心理教育的过程,在于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德性心理认知到实施德性行为,从浅知。
(一)德性心理教育概念的具体化
德性心理教育的实施,在理论上可以抽象化。但是,在实际教导学生时,则必须要转化为具体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德性心理教育包含一些抽象且宽泛的基本概念。例
如对“仁”的理解,如果要将其转化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并且落实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就应该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不同情境中的个体,即可随具体的存在情境而做改变、调整。如果没有此弹性,则“仁”便成为一种僵化的概念,与真正的“仁”的精神相违背。因此,德性心理教育的实施,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德性心理教育中的这些抽象概念。只有分析这些概念,分解其所包含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然后据此理解去设计课程,才能更有利于德性心理教育的理解和实施。
如何将德性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具体化?显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所处生活世界的情境。生活世界包含共同的生活世界和个别的生活世界。其中,共同的生活世界涵盖了时代的时间因素、国家或社区等的空间因素、学校各项软硬体所形成的学校情境和氛围条件,以及在大时代背景下新科技和媒体所形成的一个大的信息情境。个别的生活世界则涵盖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环境,亲子互助,家庭氛围,个人特质,如人格特质、智能、体能、性向、偏好、习惯等,以及各项学习成就等。
在进行德性心理教育课程设计时,应将基本概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与学生所处生活世界中的各种条件结合起来,把教育实施的一些主要因素和各因素间的关联进行分析,以动态的观点去看待,联结成动态的过程、有机的整体。同时,将这些有关德性心理教育的事与人联结起来,使理、事、人三者互通无碍。由此,实现了德性心理教育基本概念的具体化。
(二)德性心理教育目标的新审视
治下的德性心理教育目标,需重新审视是否合适。一方面,嬰审视所依据的德性心理教育的理念是否合适。另一方而,耍审视由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实施目标、内容、项H、方式、方法及步骤是否合适。当然,这些工作最后要落实到学校的德育课程以及教学计划中。
广义的德性心理,可以衍生指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也和身心健康有着关联。就是说,德性心理可以指涉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心理发展是否成熟、情绪管理是否良好,以及人际关系是杏妥善处理等要素。如果认为上述与德性心理相关的要素,对于个人的生命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有价值的,那么自然适合把它们列为教育实施中的重点,纳入德性心理教育的课程中,成为德性心理教育的实施要点,加以妥苒规划并付诸实施。德性心理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观念等认知层面以外,还包括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建立、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智慧判断和抉择、生活行为的实践,以及实践的意志等方面,这些都应该全面涵盖、齐头并进。具体而言,德性心理教育的目标包含:培养、建立有益于个人进化及社会进展的良好人生观;基于良好的人生观以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系统;基于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系统以培养行为的判断、选择和决定力;培养道德行为的意志和勇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却又不使习惯成为自由的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成熟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行为。
通过这些目标,课程设计者宜考虑全体学生一般性的德性心理成长的特质、各类或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德性心理成长环境的特质,演绎出各阶段德性心理教育内容的项目,并适当组织排列,形成教育的顺序或阶层。当然,这些初步的“架构”还不能算是纲要,而只坫参M设计#思考时的参考架构。还需透过反复讨论、不断思索、持续修改,这些架构方可逐渐成形,成为德性心理教宵纲要的雏形。
任何模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实施时,应该有一些调整才能真正适用。因此,德性心理教育并没有阆定的模式。但是,如果已有实施成功的教育方式,并经多次实施而得到成功的验证,便会作为可以遵循的德性心理教育的方式,这时便有所谓的模式出现。
奖赏性强化模式。这一模式研究行为主义的行为塑造过程和原理,应用于德性心理教育的过程。其强调以特定行为希望达到某一种行为的结果,以此建立此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结。该模式虽然使用行为主义的强化方式,但却摒除惩罚的策略和方法,只采取其奖赏的部分。要求应避免报复性及惩罚性的强化,也应避免物质奖赏的不良副作用,而采取精神奖赏的优点。这种模式需借助于重复的行为联结,以便建立行为的立即反应的模式,亦即建立新的行为习惯。可借由修正行为的联结,以修正行为的习惯。在使用强化作用时,要求教育者应注意到德性心理教育和法律要求的不同之处,注意学校的教育精神与法律实施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任何奖赏的作用是为了教育,以达成教育目标为主,而不是其他非教育、反教育的目标。应注意的是,许多需要深思和判断的德性心理行为,应该发展为理性谨慎的、自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强化学习不要影响自律行为的发展。
生态营造模式。以类似于生态营造的方式,以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精神力量,形成有利于德性心理发展的环境氛围,产生感化的力置。生态营造既可以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以配合其他的模式,同时并存、并进。生态的形成也许是有意的营造,也可能是无意的、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自然形成。学习者通常不会明显感知到生态环境形成的过程或痕迹,也不会感觉到推行德性心理教育的力量,类似于无言之教或自然之教。个体虽受到教化,却没有这种感觉,类似自己教化自己。有计划地使用此一模式时,我们应先分析影响德性心理教育的生态条件(生态要素),然后依此要素加以营造。关于德性心理发屐生态要素的分析,每所学校所做的结果可能并不一致。但是,除了学校的生态分析外,亦宜扩及有利于德性心理教育的家庭生态要素分析、社会生态要素分析、学生同伴生态要素分析。同时,也应包含教师所产生的生态要素在内。
师生对话模式。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作为德性心理教育的主要引导方式。该模式是一种同理心的真诚对话的沟通模式,但也可以是一种有效的说理的模式。包含师生意见的交流与交换、教师对学生心声及各项问题的倾听,以及正确德性心理观念和行为的启发和引导。倾听是基于同理真诚的气氛,说理则须有逻辑的论点,说明各种行为及情境与学生的利害关系,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利害为主的说理。另一种说理是基于良知或道德良心,不涉及利害,而只问应该与否,即德性心理的责任感和义务心。这是诉之于理性、无条件的德性心理情操,而不计利害得失。无论说理或辅导,都应该在适当时机教导或启发有关人生的意'义和人类生存的价值。只有到此境界,说理或辅导才会真正有效,才能解除学生心中对人生的疑惑。只有把学生的.认知和思考层次提升到形而上的境界,才能在根本上解决许多生活、情绪和学习上的问题。
行为模仿模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及青少年有崇拜偶像的倾向,但他们常常会受到所接触到的信息,以及同伴之流行爱好的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随着成长而会时时改变,但是,偶像人物确实会对他们的德性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偶像人物的选择是重要的。偶像人物不限于真人,既可能是现代的人物或历史人物,也可能是小说、电影、漫画、童话中的虚拟人物。父母和学校教师可以透过适当的暗示,如说故事、讲述历史、评论时事等方式,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心目中,偶像的“完美性”和现实生活的“非完美性”总是有着差距的。学生对偶像的完美形象破灭以后,会再度追求新的完美,直到有一天能够体认到现实人生的真实性为止。教师协助学生在“完美性”和非完美性之间,建立一个适当的平衡,一定会有助于学生展开一个既富于浪漫的理想,而又能兼顾现实的人生。学生亦可依其所好,结合不同偶像的优点,塑造理想的人格。偶像的多元化,是后现代多元价值的体现。但是,鼓励学生学习均衡人格发展的榜样,以获得多方面的优秀人格特质,仍然是德性心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各学科分散教导模式。根据杜威的看法,德性心理的教导应该和各学科的学习同时进行。换句话说,德性心理教导与各科教学是一体的、不应分开的,故不宜设立德性心理专科施教。布鲁姆等教育学者亦认为,教育目标应包含认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各科教学除认知及技能外,都应涵盖情意,这与德性心理教育或人格教育相关。然而,主张设立德性心理专科教育者质疑,如果各学科都教导德性心理,则是否各科教师都有此专长?如果学生道德有不端,责任归属亦甚难认定,因为人人有责,最后人人亦都可以卸责。与其如此,不如设立专科,即设立德性心理教育专门的课程,安排时段,列人课程表里,聘请有丰富专业经验的教师,专门负责教导,并设立专门负责的单位以考察学生的品行。目前,中小学德性心理教育现状,多以上述第二种方式进行,即设立思想品德修养等科目,在每天固定时段由教师负责教导,另设德育处以负责具体实施。但是,各科教师都有教导学生德性心理的责任,虽然并不硬性规定各科教师应负起何种责任。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们,都能重视德性心理教育甚于知识的传授,并且肯定学科教师应负起德性心理教育的责任,则各学科分散进行教育的模式较易推行。各科教师若能以身教、言教,在授课当时以及授课之余,随机启发和影响学生,那么德性心理教育的成效则更为显著。
个别教导棋式。这一方式虽然费时费工,但成果往往最好。如果时间有限,不妨先针对少数需要特别引导的学生,进行了解、接触和对话。如果能以较为长远的方式,有计划地个别接触学生、了解他们,并适时适法地加以引导,便可真正落实对学生之人格德性心理的教导。教师本身还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沉稳成熟和乐观进取的性格,有分析事理及解说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个别教导时,给予学生信心,给予希望和勇气,进而指引光明的人生方向。在个别教导时,教师的身教最具有影响力。所以,教师平时注意自身的言行修养和生活,能使学生产生敬仰和信服的心理。
德性心理教育从概念的具体化到课程的设计再到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相当繁复的过程。运用上述德性心理教育的模式,应深人而准确掌握这些理论或模式的精神所在,进一步详细地了解内容和做法,以及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深人详细而准确地了解以后,思索探讨它们是否能够应用在当下的德性心理教育实践中。如果可以应用的话,还要进一步思索是否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和调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206.html下一篇:心理教育在德育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