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在引人注目的赛场上,运动员进行的是技战术和竞技水平的较量。乍一看上去,运动员技战术和竞技水平决定了运动成绩,而事实上在二者之外,还有着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如运动员的竞赛心理状态。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让运动员正常乃至超常发挥,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难以发挥出运动员正常的水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运动成绩,而思想教育影响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技战术和竞技水平之外,人的思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要想运动员稳定发挥运动水平,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竞赛心理状态;要想有良好的竞赛心理状态,就必须有精确的思想掌控;要想有精确的思想掌控,就必须在平时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一、运动员常见的竞赛心理状态
(一)最佳心理状态
这是竞赛所需的最理想状态,是运动员正常发挥运动水平的有力保障。〈这时的运动员会表现得头脑冷静、情绪稳定、兴奋度适当。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能精准地掌控自身,正确看待对手,正确对待比赛,能对竞赛中出现的不利局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合理的调整,从而保障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盲目自信心理状态
这也是常见的竞赛心理状态,它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即使是高水平运动员、运动队也难以发挥出应有水平,甚至会表现得一塌糊涂。而这种现象却经常出现在高水平的运动员、运动队身上。如果开局顺利,他们会有很好的发挥,一旦开局失利或出现其他不利局面,他们就会受到干扰,导致情绪波动甚至失控,无法正常发挥。
(三)茫然状态
这种状态经常出现在缺乏经验的新手身上。
他们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表现得机械木讷,茫然不知所措,稀里糊涂地就结朿了比赛,赛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完成比赛的,不伹发挥不出应有水平,就连参赛的锻炼目的都没有达到。
(四)恐惧状态
出现这种情况的往往是缺少经验、有伤病、有心理阴影的运动员。他们缺乏自信,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比赛极度不适应,思想压力过大,有的在赛前会莫名地心慌意乱、焦虑、吃不好、睡不着,甚至想尽快结束比赛以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五)过激状态
过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产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及行为。在竞赛时运动员会表现得情绪暴躁,甚至有攻击性,处于一种难以自控的状态中。在规则的限制之下,比赛情形如果不能如己所愿,他们可能会出现暴躁失控的情况,甚至采用攻击性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自己、他人或场地器材等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宣泄目标。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充分宣泄和释放,可能导致损人损己的情况。这种过激状态的危害是极大的,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成长。
最佳状态是竞赛的理想状态,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共同努力想方设法保障运动员在竞赛中处于最佳状态。而盲目自信状态、茫然状态、恐惧状态、过激状态是不利于运动员正常发挥的竞赛心理状态,一定要竭力避免。
二、加强思想教育,保障运动员良好竞赛心理状态的方法
首先要了解运动员的思想特征。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处于生理发育、思想发展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大,正确及时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其次要了解运动员的性格特征。作为身体素质突出有运动天赋的人,运动员有常人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1.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运动员较早地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生活的需要、团队的需要、亲人的需要,艰苦的训练、激烈的比赛,培养了他们独立的能力。2.勇敢坚韧的性格。体育是公正的,更是残酷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残酷的竞争,多年如一日的坚持造就了他们坚韧勇敢的性格。3.自律性差。由于离家过早,比赛较多,运动员应获得的教育、管束、关爱缺失,造就了他们性格中自由散漫的一面,他们不爱学习、我行我素。
三、加强思想教育,保障运动员良好竞赛心理状态的内容
(一)训练动机教育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人们会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训练动机是运动员努力发展方向的起点,是引领运动员沿发展方向前进的内在因素和动力。
正确的训练动机是提高竞技水平的必要前提,应该培养运动员正确的训练动机。在学习和训练中有目的地实施动机教育,如讲述知名运动员为国争光、为社会做贡献、为事业拼搏的先进事迹,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运动员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爱国主义情怀,使运动员树立努力拼搏、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训练动机。
(二)意志品质教育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的思维过程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言目的冲动或一些习惯动作都不含有或只含有很少的意志成分。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志,是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意志,即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包含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的心理现象,其过程包括决定阶段和执行阶段。决定阶段指选择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动机作为行动的目的,并确定达到该目的的方法。执行阶段即克服困难,坚定地实施计划的过程。意志的调节作用包括发动与预定目的相符的行动以及抑制与预定目的矛盾的愿望和行动两方面。
意志是伴随目的掌控行为的力量源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意志品质决定着运动员能走多高、走多远。只有对运动员实施有规划的经常性的意志品质教育,才能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1.加强管理,提升运动员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2.严格要求,增加训练难度,磨炼运动员的意志。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中发展的。教练应在整个运动训练过程中设置复杂程度不同的任务,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3.意志品质的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培养运动员主动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建立起百折不挠、不胜利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三)自信教育
适度的自信是运动员必备的品质。要在学习训练中加强自信教育,锻炼内心的稳定性,培养合理的自信,追求波澜不惊的心理状态。引导运动员坚守原则,正确看待得失,勇于面对失败、挫折与压力,放眼更高更远,学会克制,学会自我调整,建立强大的必胜的信心。
培养自信的方法很多,必须因材施教,合理规划,加强训练,反复强化,培养善于思考、自我调整的能力。如目标设定法。依据运动员个体的不同,设定适合个体的奋斗目标。过低可能会影响其发展或引起过度自信,过高会今其难以达到而打击信心。模拟实战训练法,让训练实战化,便于运动员找到比赛的感觉;集体对抗法,把个体放到团队中,从团队作战中找到自信;比赛法,比赛是检验运动员所有储备的考场,把握赛场上的是非成败与得失,有助于运动员找到自信。
(四)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的欲望极度膨胀,社会价值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国家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教练要让运动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运动员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让运动员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当的、扭曲的价值观的腐蚀。其次,广大教师、教练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最后,要从小事抓起,督促运动员养成好习惯。
作为运动员的管理者、教练员,一定要把握住运动员的思想特点、性格特征,针对运动员竞赛常见心理状态,加强思想教育,使运动员产生最佳的竞赛心理状态,正常发挥运动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青.试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2]徐宇丹.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7).
[3]陈春梅,赵艳君.浅谈运动员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274.html上一篇:死亡心理教育形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