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一、挑战与机遇:全球化浪潮的心理效应
全球化既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全球化浪潮都正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渗透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
‘全球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合理的悖论:它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时又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11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并非一首田园牧歌,而是利弊都有。同样,全球化浪潮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挑战:全球化浪潮的心理危机
全球化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对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全方位的严峻挑战。快节奏、高科技、多风险、强竞争和大压力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机遇,更多的是无法回避的心理重负和问题。就人类自身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心理危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碍与疾病。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呈加速度发展,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这对于人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考验,比起人的生理疲劳来,人们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疲劳。医学心理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的,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解,长年累月会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严重的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从而引发多种身心疾病。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极其紧迫而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这些全球性危机主要包括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土地锐减、粮食短缺与人口爆炸等问题。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突发性危机,人们产生紧张、畏惧、恐慌、不安与焦虑的消极情绪是必然的,伴生悲观、弃世、绝望与等待死亡的阴暗心理也是不足为奇的。
从外在表现来看,全球性问题直接表现出人类的心理危机和精神荒芜。一些人在享受新科技革命成果的同时,又在过度的物质追求中迷失自我,压抑迷茫、痛苦沮丧,产生吸毒、暴力、色情变态、物欲横流等失范行为。一些人已经醉心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粗俗、肤浅、黄色的精神快餐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因此造成了一些人功利心态严重、性格怪异、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等问题。
所有这些,都将使我们既有的学校心理教育面临很大的冲击,使并不稳固的心理教育将会在这一全球化的浪潮下经受严峻的挑战。虽然引导现代人解脱心理危机与困境,提高全人类的心理素质,建构理想的人类精神家园这一神圣的使命并不是心理教育独自能够担当得了的,但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确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二)机遇:全球化浪潮的心理契机
全球化时代人类心理发展的危机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把这场危机看成是一种机遇,积极正视危机,理智分析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心理策略,则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所面对的可能就是一个极好的转机和契机。全球化浪潮产生的积极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全球化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与人格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解放与人格完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特定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实现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实现普遍交往和全球化,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相互间的这种交往、对话和沟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丰富的空间和方便快捷的方式。
2.全球化有助于心理教育要素的跨国界流动和心理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正在发展着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建设双向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实践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形式,使全球各国各类信息源的全面贯通和横向互连成为可能,实际上正在从技术层面冲击乃至摧毁传统的纵向等级层次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形成网络的横向自主连接结构,从而在技术上支持了人的自主选择权利,为进一步高扬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和更高层次地实现自由与民主的价值,……奠定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基础”。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形成,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等都为学校心理教育要素的全球流动和心理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技术支撑,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与繁荣。
二、应对与变革:全球本位心理教育范式的建构
的要求,心理教育的价值取向当由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发展为全球本位,学校心理教育的一种新范式——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必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这种心理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未来意识和全球视野,其基本思维方式是通过未来看现在,着眼全球而开拓”。
笔者认为,全球本位心理教育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的概念,要从静态上完全把握其本质是极其困难的,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实践也很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当务之急是我们要把握现代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走向,勾勒出全球本位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反思与建构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范式。全球本位心理教育需要全新的心理教育理念和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教育观念的革命。
全球本位心理教育是面向未来、着眼于全球的一种教育理念。按照现代教育科学观,心理教育是社会的一种主体——发展性活动,它不应当只是各种趋势的追随者、受动者,而应当成为这些趋势的创造者、引导者。也就是说,心理教育应当领先于社会变革,而不只是对社会变革作出反应。如果说古代的心理教育是着眼于过去的经验,近现代的学校心理教育是着眼于现在的状况,那么当今国际化时代的学校心理教育必定是着眼于全球未来的需求。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价值取向的共同性、共识性、共容性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它体现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它必当成为当代教育所追寻的方向与目标。正是在这种潮流之中,培养世界人’、国际合作人’等等,已呈现在各国教育的视野之中”。人们很可能‘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进行自我认同的重构,即这个我’是一个拥有许多身份和社会角色,但却不为其中任何一个所束缚的我’,持这种认同的世界将是一个没有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经济壁垒限制的世界,交流、合作、融合、进步成为时代主流;我’也可以由此走向无我’的境界”。5)所以,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就要努力培养这样一种人格现代化、心理现代化的‘世界公民”和‘国际人才”。
培养人格健全、心理现代化的国际人才,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也是全球本位心理教育的目标所指。可以预见,真正能适应全球化社会挑战的一代新人应该具有开放的头脑、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平衡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全新的思想观念、更新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崭新的综合能力。一句话,着眼于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心理挑战,现代人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因为,“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
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发展进步,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应当指向于重塑人本身,即开发人的心理潜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人的心理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当今是个心理学的时代,心理学的新趋势是注重如何帮助健康的人发挥潜能”。%〕与其说心理学帮助人实现人的潜能,不如说是以心理学的技术为基础的心理教育能帮助人发挥心理潜能,改善与提高人的心理机能。人的心理重塑必须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整体与个体的共进、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对当今世界的人类来说,幸福的心理生活、充实的心理世界和理想的精神家园是现代人至关重要的灵魂栖息地,也是全球本位心理教育的着力点。
三、走向与思考: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全球化
尽管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和界定仍是众说纷纭,但全球化已日益成为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无处不在的现实,它已经构成了我们的生存境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正在或必将经历一场转变,即由只关心单一文化背景转向多文化的融合,走向全球化。抛开传统的理论派别之争,摒弃固有的文化偏见和对抗,共同研究解决全球性心理危机和人类现实的心理问题,关注全球社会化的心理进程,促进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建构,这是心理教育全球化的实质性内涵。
当今世界被人们称为一个‘迅速缩小的世界”,偌大一个地球真正成了一个“小小环球”、‘地球村”。显然,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基点不能单纯是东方或西方,而必须着眼于在更高层次上的中西结合,这就是融合西方的科学精神与东方的整体思维,打破原有的东西文化的思想体系,从各方的传统中择取对本民族以及全人类今后持续发展富有生命力的心理资源,加以综合和改造。两种心理文化的聚合、融合,新型的跨文明对话,改变着学校心理教育,也赋予我国学校心理教育新的历史使命——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关照全球。
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全球化进程呢?笔者认为,加强应用和深化理论是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应用是生命力,理论是指南针,两者相辅相成。理论源于实践,发展源于实践,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实践并不是实用,如果心理教育的实践仅仅围绕浅薄的实用主义运作,那么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全球化发展只会南辕北辙。
应当指出的是,全球化不是普世的福音,既不能抗拒,也不能简单认同。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全球化不可能是毫无保留的完全开放式的全球趋同,决不等于心理教育的西化或一元化如美国化,而是应当立足我国教育实际、有所选择与取舍地与国际心理教育接轨。这种选择性主要表现为心理教育方法论的国际化和心理教育研究问题的本土化。方法论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有利于实现平等式的国际学术对话、交流与合作,是更好地解决我国心理教育本土问题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两者关系的认识上,可以说方法论的全球化是手段,而本土研究问题的解决才是目的。但解决问题并不是学校心理教育全球化的终极目的指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心理素质现代化的中国‘全球人”才是其根本任务所在,直至最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的本土化学校心理教育学科体系。
这里所讲的本土化,是指学校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技术要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能反映和适合自己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具体到我们国家来说,就是中国化问题。当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些理论、方法、技术、手段、课程、模式等存在着移植甚至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心理服务的做法,这不仅不适合我国心理教育的基本国情,而且也不符合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发展的一大困境与危机所在。
心理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心理教育的全球化并不排斥本土心理教育的兴盛,而本土心理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心理教育的全球化。因此,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矛盾可言。具体来说,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心理教育的全球化是以本土心理教育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它为本土心理教育的复兴提供了指导,以确保本土心理教育能够健康地发展。第二,心理教育的本土化、民族性对全球化、国际性的反弹,对心理教育全球化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全球化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正由于对当今西方国家学校心理教育模式霸权”倾向的不满,出于对现有学校心理教育过度西化倾向的理智认识,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发出了日益高涨的心理教育中国化的呼声,展开了逐渐深入的心理教育本土化的努力。E0)当然,本土化的学校心理教育并不意味着坚持心理文化的相对主义,相反,它不仅会提供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心理行为的理解与服务,而且也会对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建立一种对全球化”的问题意识”,将全球化”走向问题化”,在心理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两者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当务之急是科学建构、逐步形成中国式、本土化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在审视和建构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发展道路时,我们的确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但我们并不必然也不应该强调消除本土心理教育、本民族心理文化的独特性;我们的确需要有心理教育本土化的意识和努力,但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拒绝东西方心理文化之间的相互对话整合。只有摆脱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之争上的两极摇摆,避免相互的对立、排斥和指责,促进彼此的交流、沟通和理解,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21世纪才能开拓出发展的新空间、新道路。这也许就孕育着全球化时代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新希望、新辉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277.html下一篇: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