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孩子怎样才能健康成长呢?除了要注意孩子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如果做父母的忽视孩子的心理卫生,就会因教育不当或家庭关系紧张而造成孩子的病态心理。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卫生知识,是我们家庭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一、小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焦虑。这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学习焦虑是指对学习成绩的过分担忧,是来自于学习的各方面压力引起的。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竞争加强,过分看重分数,把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故使学生产生焦虑。
2.人际焦虑。主要表现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被人说了什么总是想不开,在人际关系上容易产生焦虑。对人焦虑的产生,一是与本人较任性、固执、依赖性重有关。
3.孤独倾向,是指孤僻、不合群、不大喜欢集体活动,沉默寡言。这是与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人际交往,且与父母的性格遗传有关。
4.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当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
5.过敏倾向,是指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猜疑性,当看到别人聚集在一起谈笑时,往往猜疑他们在议论他而产生自卑,当老师在批评某一现象时,会猜疑老师在讲他而产生惶惑、焦虑。
6.身体症状,是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生理反应。如心跳、胸闷、头痛、出冷汗等。这些类似疾病的“病痛”症状出现时,大多是焦虑、过分紧张的情绪在起作用。
7.恐怖倾向,是指当学生遇到未曾经历过的场面时,产生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实质上这是由于受到家长过度保护宠爱和管教过严之后,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和应对性的结果。
8.冲动倾向。表现为坐立不安,有时会有莫明其妙的冲动。如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这是除个别先天具有冲动性和情绪易变性之外,多数是由内部心理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块误区。受中国传统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学校的片面人才观的影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智育中心论”等错误的家教观念。一方面,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味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对孩子过分保护,在许多事情上包办代替;另一方面,又片面追求孩子智力发展,把聪明、有知识、学习成绩好作为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再方面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沿用的应试教育模式则不但忽视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由于一味追求优秀率、升学率,以分数论学生好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对策
第一,要创造亲密,和谐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家庭居室整洁明亮,父母言行庄重得体,家庭成员亲密和谐,家庭氛围团结向上,温暖的家庭气氛,孩子的个性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了就比较强;反之,压抑的、焦虑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残缺的家庭,往往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有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离异给子女留下的创伤仅次于死亡”。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思想变坏,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是由于父母离异,缺乏管教而造成的。
第二,对孩子的教育要尊重科学,讲究方法。恶语申斥或讥笑奚落,简单粗暴或打骂体罚,使孩子经常处于紧张而苦闷的状态,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非常有害的。有些话语,就像一根根毒箭,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一位专家曾说过:“要是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只需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你不行!”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一切,但首先,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不经意对孩子说了什么话。“语言”也会伤人,有时候这种伤害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惨痛,更隐蔽、更具有破坏性。
第三,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积极参与,学会做人。善于与人友好相处,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活动,有着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体现。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从小教起,从身边、从家中做起。要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心中有父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要提倡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献给他人,把热心献给社会。这些做人的基本准则,要让孩子从小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伴随他们生长。
第四,培养坚强的意志。由于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太阳”,生活优裕,往往怕吃苦,怕困难,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挫折。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1)培养孩子的自主精神。家长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上的自主精神,而且要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2)培养孩子的耐挫精神。耐挫精神是指碰到挫折不灰心,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并努力变挫折为动力的精神。
(3)培养孩子的坚持精神。坚持精神是指人们执行决定时,精神充沛,坚持不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心理状态,它是意志顽强性的体现。
为了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关于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的知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多方面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防止孩子心理疾患的发生,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跨世纪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283.html上一篇:论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