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关于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为心理素质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心理素质评价有很大的启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设计多元化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心理素质;评价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并在以后多次加以发展。该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某一问题或创造某种产品的能力,而这一问题或这种产品在某一特定文化或特定环境中是被认为有价值的”[1]。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个体身上至少存在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观察智能)。这几种智能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智能的差异。加德纳还指出,智能的分类也不仅仅囿限于这八项,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鉴别出更多的智能类型,原有的智能分类也会不断修正。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项智能,并鼓励个人强项智能的充分发展,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思想是完全吻合的。但现行教育基本上只重视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标准化的测验也是以测量这些方面的智能为主,对个体其他智能的发展过于忽视,这是极不和谐的现象。[2]。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社会发展迅猛,竞争剧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际关系越来越难把握,加之大学生生理成熟和心理的急剧变化,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对其心理健康已经构成巨大威胁。部分学生已经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表现在[3]:
1、 当前大学生休学、退学、死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精神疾病,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北京16所大学调查:在休学、退学的人数中因精神疾病导致的占37. 9%和64 .4%[4];并且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正在逐年攀升:1982年前尚在30%以下,1982年以后则发展为40%[5]。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者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其他人群。据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全市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数量已达16%以上(以5万名大学生为被试);另外,湖南医科大学对827名医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1%一35%的人存在着中度痛苦水平以上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或偏执症状,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
此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主要通过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等心理品质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所必需的内在条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作为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全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我国教育方针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极大影响其他各方面发展。
1、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为德育工作创造和谐、融治、诚信的良好心理氛围,促成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心理健康教育是智育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兰德森指出:“心理卫生与学习中的成功密切相关,在它们之间或在它们的反面,即在情绪的适应不良和智力的低效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因果关系。心理卫生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各种学习的发现兴趣和自我提高是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在有效学习的各种基本条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原因,可以来解释为什么一些儿童和青年的学业成就会超出或落后那些具有同等智慧能力的其他个体,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心理健康”[7]。这段话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心理健康因素对智力及学业水平的作用。因此高校应从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入手以确保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坚定的学习意志、浓厚的学习兴趣、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保证大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其学业水平的提高。
3、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和生理之间关系密切。世界卫生组织1984年提出,健康是一种完整的躯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伤残[8]。日常生活中许多心身疾病的产生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只有达到身、心的双重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心理素质评价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程度所做出的判断。由于所依据的价值观念的不同,往往会对同一现象做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目前所应用的心理素质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化和简单化,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不协调。寻求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心理素质评价模式已经提到日程上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工作。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评价和传统的评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评价是多角度的。(2)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3)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4)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9]。
研究者也纷纷提出个人见解:聂荣鑫[10]提到,多元智能中如果能采用恰当的评估方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生来来发展的”;杨慧[11]则认为除了多元智能各个智能的评价方式多元化外,还应当不例外地针对每个评价对象的独特性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张其志[12]提出,针对个体智能发展的阶段性,那么智能评估也应当是有阶段有层次的,并且应采取恰当的评估形式而且要注重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的综合功能。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育研究者更科学客观、更理智、更全面地去评价学生。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心理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
传统评价中,教师是权威和唯一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应该在实际的评价情境中进行,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当由过去的“一言堂”改为“群言堂”,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可以发展为教师、同伴、家长、
社区、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1、学生自评:学主是教学话动的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得以体现,因此要听取学主自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自觉运用,使学生成为真正评价的主体。
2、学生互评:班级授课制中学生之间相互熟悉、相互影响,能及时观察到周围同学心理健康改善的外显变化,因此在自评基础上和教师的指导下,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以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
3、教师综合评价:在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基础上,教师通过心理健康评价指标相关问卷,根据权重量化某个同学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二)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
传统评价注重单一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这些评价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日益显示出它的弊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心理各项品质的综合评价,更加注重在学习训练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
(三)评价内容应当多维度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项智能的不同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结构各具特点,即使是同一项智能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模式或标准。但传统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却主要集中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两方面,这种评价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它使得一部分语言或数理逻辑智能表现不好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引导每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能强项,并在其强项智能与弱项智能之间架起桥粱,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赢得全面发展,树立自信心。
(四)评价途径应当情境化
看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应当在实际问题中考核他的心理素质,即情景化评价。
传统评价评价以纸笔方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再现而忽视创造能力的考核,是在人为的、非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新产品的能力,评价要为培养这种能力服务,要真实有效地反映这种能力也必须在一种实际或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加德纳指出“除非把评价置于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联系中,否则我们怀疑它能否恰当地代表人类的智能表现”。评价本来就是教学中的一环,评价应该成为自然学习情境的一部分,而不是在另外的时间额外加进来的[13]。
建立健康的评价模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评价,筛选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0,3
[2]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教育科学研究,2002,4
[3]闻素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1
[4]李淑然等.北京十六所大学本科生1978一1987年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情况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
[5]忱蕴华等.大学生因精神疾患所致辍学情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
[6]赵靖平.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
[7]陈光磊等.学校心理辅导.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5
[8]白兴礼.高校健康教育浅析.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6
[9]张晓峰. 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教育科学研究,2002,4
[10]聂荣鑫. 多元智能理论对学生评价提出的挑战.中小学管理,2002,2
(本文是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资助文章 课题名称: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生心理素质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课题编号:0603041 )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392.html下一篇:浅论灾害心理危机及其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