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的发展

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与专业性的发展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心理辅导课是一门年轻的课程,和语文、数学、物理等传统学科相比,可以说正处于婴幼儿阶段。心理学19世纪末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科学,到如今作为学科进入中小学课堂,经历了大概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在这期间,心理学从科学金字塔的高端逐渐走入大众生活,成为了一门大众科学。心理学科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那么,在中小学,心理学科应该以什么样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达成自己本身学科的使命呢?
  对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心理课,已经有学者从学科的逻辑起点、学科性质、教学基点、课程属性等角度作了一定的探讨,中小学心理教师们也在心理课堂第一线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中小学心理课的一些基本问题上,尽管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同,但大方向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1.“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课的逻辑起点。“团体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课最常见的形式,不论是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活动目标、群体构成,还是理论基础和技术,都可以说明这一点[1]。
  2.“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课最基本的学科性质。“心理辅导”是心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辅导的一种形式[2]。
  3.“自主体验”是心理课的教学基点。心理课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以引发学生体验为目标,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更不是简单地讲解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现象。
  4.“活动课程”是中小学心理课的课程性质。 因为心理课需要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积极的体验,因此心理课必然是活动课程。它具有自主性、活动性、体验性、开放性和现场生成性等特点。
  从以上的基本概念中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课的基本特性有:1.辅导对象不是个体,而是团体;2.不是灌输教育,不是心理治疗,而是心理辅导;3.不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体验感悟的过程;4.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而是学生的自主成长过程。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涌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心理课,根据对心理课的认识和实践程度,笔者将中小学心理课的发展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心理健康教育课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
  一、第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阶段
  在心理课刚刚起步期,中小学一线心理教师和基层科研工作者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只停留在课程目标上,那就是这门课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对于该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形式没有系统的认识,对心理课的本质的认识也处于模糊阶段。当时人们对这门课基于课程目标进行定位,称其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来自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讲授为主,以教育和灌输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教育部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方法、形式和具体内容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这份文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小学生也可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这一阶段,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以讲授心理知识为主,学生获得的是教师给予的现成知识。
  二、第二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
  随着对心理辅导课的认识的加深,心理教师们开始思考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属性,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用活动带动体验,活动和教育相结合,为心理课堂增加了很多乐趣。
  但从整个课堂过程来看,活动的目的还是为了说教,活动后的结论是以教师总结的形式呈现,学生是被教育被灌输的对象,是现成结论的接受者。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1.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课的独特教学方式,强调心理课的特有方法。2.强调教育和活动相结合,对活动和体验的认识还停留在教育的层面上。3.强调心理课的多样性。这一时期,教师在课堂中特别重视活动的设计,重视学生的体验的获得,但从整个过程来看,还是摆脱不了灌输的影子,对学生生成的体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将体验作为课堂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三、第三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
  这一时期,教师们在课堂中开始关注心理课堂与心理辅导的关系,同时思考心理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区别。在实践和探索中,逐步从思品课的影响中挣脱出来,开始尝试属于本学科的独特方法,思考心理课堂的特有过程和策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等系列著述中,主要探索了以下两个问题:从团体活动的视角提出了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四阶段模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流程;以埃里克森理论为依据制定了系统的心理辅导课目标体系。他的理论操作性强,被广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所接受,是当前认可度最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教 学理论。教学过程不管怎样设计,体验取向、辅导取向、活动取向、发展取向等始终是各种教学模式突出体现的价值取向。这一阶段的心理辅导课堂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1.教学过程简单化的倾向;2.活动数量明显减少的倾向;3.教学各环节整体化的倾向;4.重视体验的获得;5.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3]。
  从这些共同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辅导课的实践过程逐步深化,人们对活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心理辅导课中的结论是活动体验的结果,是生成的结论,而不是教师给予的现成答案。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是同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在这个时期,心理课和其他课程有了明显的区别,突出了其不可替代的“活动性”和“专业性”。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是心理课从“不专业”逐步走向“专业”的过程,是从“低专业性”到“高专业性”的提高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阶段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停留在“教育”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阶段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是“教育+活动”,“心理辅导活动课”阶段人们对心理课的认识是“辅导+活动”。这三种课堂内容反映了当前我国心理课的三种现状,也就是说,目前中小学心理课中,有的课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课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课属于心理辅导活动课。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课还没有上升到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水平,一些班主任仍在主题班会课上以讲授和灌输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不少教师在用活动的形式开展灌输教育,这就是目前心理课的现状。根据对目前中小学心理课发展历程和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倾向于将中小学心理课统称为“心理辅导课”。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两个称呼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小学心理课的本质,而“心理辅导活动课”这一称呼外延又过窄,“活动”和“心理辅导”涵义上又有重复和交叉。“心理辅导课”这个称呼一方面可以凸显心理课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能够突出心理课的发展方向。
  认清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演进过程,澄清和认识三种心理辅导课关系的意义在于:首先,有利于观察和评价心理辅导课堂。通过课堂中呈现的理念和方法,明确心理辅导课处于哪一种阶段和水平,能让心理教师明确心理辅导教学的努力方向;其次,为心理辅导课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摆脱其他学科方法的影响,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心理辅导课堂;再次,有助于突破现有课堂教学模式,找到改进的目标;最后,有助于看清心理辅导课的发展方向,在发展演进和变化中找到辨析的视角,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把握本质。
  罗国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2期《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一文中也谈到了心理课的专业性要求,指出过于强调心理课的专业性会使其脱离现实,认为心理课的专业门槛不要过高,不要过分强调专业性[4]。这个观点可以从普及心理辅导课的角度去理解。太过强调专业性可能会影响班主任和兼职教师实践的积极性,有可能让这部分教师对心理辅导课望而生畏而不能投身其中。但是目前,我们的中小学已经有了一批科班出身的有专业有经验的专职心理教师,还有一批对心理辅导课感兴趣的高素质的兼职心理教师。对于这部分教师,我们的培训和指导,甚至我们的课题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普及心理辅导课的层面上。这会造成这些先行的心理教师们的专业停滞,会直接影响整个学科教学的带动和推进,进而反过来影响心理辅导课的普及。其次,心理辅导课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更多样化的理论和方法来不断揭开心理辅导课的面纱,因此不能停留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上,要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探索心理辅导课的方法和策略。再次,强调心理辅导课的专业性对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帮助的,现阶段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如果不强调专业性,那么一线心理教师的专业地位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不管是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心理教师专业存在的角度,心理辅导课都需要强调“专业性”。
  在心理辅导课模式的探索上,需要多样化,也需要“专业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有精神分析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心理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等,都可以给予我们多样的角度和思考;团体辅导的过程理论、动力理论、目标理论、情景理论等,也能给予我们多样的启发。另外,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我们研究心理辅导课的参照体系。我们可以从团体活动的角度、心理辅导的角度、辅导目标的角度、情感体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课堂教学规律的角度等不同的方面来探索心理辅导课的设计和操作策略。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实践问题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辅导课操作模式。钟志农老师的“四阶段”模式更多倾向于考虑心理辅导课团体辅导的特性,从团体动力的形成和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可操作的模式,是心理辅导课逻辑起点上的一种可操作化的总结。笔者提出的“三阶段阶梯式体验”模式更多地考虑了心理辅导课的体验目标和体验过程,关注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四阶段”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可参照的探索。
  当前,我们对于心理辅导课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走到终点,在不断变换角度探索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深入它的轮廓必将会越来越清晰,对它的本质的认识也将更加清楚。“专业性”是任何学科都要追求的,不能说因为整体水平低就不追求专业性。“专业性”关乎心理辅导课的效果,关乎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心理辅导课的前景,可以说没有“专业性”,心理辅导课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心理辅导课在普及中需要通俗化,在提高中需要“专业化”,而这两者是相互并存的,而不是矛盾的
  关系。
  注:本研究为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强师工程项目“目标取向的心理辅导课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2YQJK086。
  参考文献:
  [1]尹晓军,徐儿.心理辅 导活动课:学科性质、活动基点与教学成效[J]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9):4-5.
  [2]王国钧.心理辅导课逻辑起点初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4):4-5.
  [3]崔昌淑. 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9).
  [4]罗国兰. 也谈心理课模式的“四阶段”与“三阶段”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广州,510180 )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264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