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暑期一过,又一轮孩子消费的“盛宴”即将“开席”。家长为孩子添置新装备,报各种培训班,你有我优,不亦乐乎,一些工薪族转眼成“月光族”。
开学经济的火爆一方面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攀比等不合理的消费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孩子应从小培养理性消费和适度消费的观念。研究小学生消费心理的成因,矫正其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对于指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理性的消费方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的消费攀比,是指小学生超越自身需要,互相追求拥有比别人更新颖、更高档的消费品,以求得到心理的满足和平衡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当这种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孩子便会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消费有其特殊性,主要依赖父母,其消费攀比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用品的攀比。比谁的书包、铅笔盒高档;比谁的课本包装精美;连用的尺子、橡皮档次也越来越高,可其寿命却越来越短。新学期是小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狂欢节,各种高端品牌的文具大受追捧,一些价值不菲的电子学习产品也逐渐成为小学生青睐的对象。第二,生活消费的攀比。比穿着,看谁的衣服漂亮、新颖;比吃,春秋游看谁带的食品多、好吃、高档;比零用钱,看谁的零花钱多,花钱大方等。第三,人情消费的攀比。部分学生间还会互相请客,你生日带个蛋糕到学校,我过生日就请几个同学到饭店吃,当然由父母做东。第四,学习培训消费的攀比。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还在校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英语口语强化、数学思维拓展,另外还要学钢琴、棋类、舞蹈等。“同学们都在学,我也不能落下”——这是许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的理由。笔者对本校学生作了调查,数据显示,参加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培训班的学生人数竟高达全校总人数的97.6﹪。
凡此种种,凸显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消费攀比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学生消费的攀比和炫富行为?
一、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透视
消费心理学表明,商品内部有“精神”存在。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实际上是商品内部精神的折射。他们把自己的需要投射到所攀比的消费品之上,而被投射的物品,则给他们带来特殊的心理效应。影响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内驱力因素
内驱力因素即内因,是指人们的需要、兴趣、动机等因素。小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内驱力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为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部驱动力。
1.归属与自尊的需要
小学生年龄尚小,其自我认知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看到同学有的,也不管自己是否有用,就缠着父母买,而且还要比别人的好。他们在消费上的互相攀比,主要出于渴望被同学接纳,受同学尊重的需要。因此,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由于缺少自信,便通过攀比,求得被同学认可,以提高他们在班级中的地位。
2.满足虚荣心的需要
小学生普遍争强好胜,喜欢引人注目。因此,他们一有漂亮的衣服、新潮的玩具、时尚的电子产品等,就会带到学校向同学炫耀,在同学的羡慕中获得满足感。这种现象在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中较为
常见。
(二)诱发力因素
诱发力因素能激发人们产生活动的动机,并有强化原有动机的
作用。
1.媒体诱发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无论是打开电视、网络还是翻看报纸、杂志,各种各样的信息会扑面而来,其中就包括不少吹捧奢侈消费的内容。比如各种各样吸引眼球的名牌产品广告,以及充斥着“名牌”“拜金”“富二代”等内容的影视节目等,都在大肆鼓吹不健康的消费观念,这些信息“轰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的消费取向。
2.同伴诱发
比如,班里有谁带来新颖的笔,很多孩子都会跟风购买;过不了几天,新“花样”出现,他们又会跟风换新的。同伴的消费趋向成为当下学生攀比心理的强大吸引力。
3.权威诱发
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差,自信心不足,很容易受他人或自我的暗示,特别是权威的暗示。譬如,老师、家长的消费观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这些孩子。穿着新颖时尚的老师常常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家长爱攀比,爱炫耀,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变得爱攀比。
(三)外压力因素
集体舆论、家庭社会的影响等外界压力因素对小学生攀比心理影响也很大。
1.伙伴间的无形压力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能力不强。伙伴在自己眼前炫耀时得意的情形,以及其他学生的追捧,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容易让孩子产生趋同心理。比如:穿着土气的孩子会受到同伴的歧视,没有电脑的孩子成不了班级“核心圈”的人物,等等。
2.家庭教育欠妥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只要孩子开口,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而且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超越其他孩子,甚至刻意用某些高档商品来武装孩子。这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3.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逐渐富裕,社会上一些奢侈之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譬如家长中就出现攀比谁会赚钱、谁的车豪华、谁家的房子大等,这些无形中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生消费攀比行为矫正
为矫正小学生的消费攀比行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们摸索了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活动迁移法
活动迁移即以活动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实现兴趣的转移。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从而矫正不良的攀比行为。为此,我校开展了“快乐储蓄,幸运兑换”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学校给每位学生颁发“小公民存折”,学生只要做到了学校每月提出的公民素养要求,就有机会获得形状别致的奖章贴纸,存入“存折”。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以具有文明素养为荣,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再譬如我校开展的“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
rdquo;活动,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艺,技术类的、艺术类的、运动类的,等等。学生在舞台上秀出真我,秀出精彩。当学生各方面的才艺受到老师的赞誉、同学的刮目相看时,他们便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从而淡化了用物质来体现自身价值的攀比心理。
(二)角色扮演法
所谓角色扮演法,就是通过让小学生扮演角色,改变其心理体验来矫正学生不良的消费攀比心理。对小学生来说,其心理和行为常缺乏理智,难以明白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有,根本不了解需要的满足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以至于常常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孩子参与制定家庭消费计划;还有的班级开展了“我是小当家”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当家的烦恼。孩子们负责家庭的一日开销,参加买菜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学做家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理解了家长的艰辛,还懂得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要合理消费,消费不能超过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即采用语言的形式,或用手势、表情等其他暗号,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小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教育中,运用暗示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譬如,秋游时,我校三年级四班一个学生带来苹果平板电脑炫耀。见此情景,老师故意不予重视,还皱了皱眉头,悄声告诉他收起来小心保管。同时,暗示小朋友将“小能人星星”送给会理性购物、合理消费的同学的“小公民存折”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有效地抑制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四)竞争激励法
为抑制小学生的攀比心理,激发他们的竞争性,培养其健康心理,竞争激励法是有效的方法。爱与人攀比,说明其有竞争倾向。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小学生的攀比心理,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比素养、比特长、比知识本领上来。平时我们有意识地开展多样的小型竞赛活动,让低年级学生比一比“谁的橡皮寿命长”,中高年级的学生比一比“谁的书包整理得最干净”,秋游时比谁买的食品最合理等,通过竞赛抑制小学生的消费攀比心理,帮助其懂得爱物惜物,学会合理消费。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吴桥实验小学,无锡,21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