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不以学生掌握了多少心理学知识为目的,而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它是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发展需求组织课程内容。每一堂课围绕某一主题,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在分享中解决问题,获得心理的成长。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广大教师在实施课程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内容。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题;主题思想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不知道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或者选题大而空洞,或者选题范围狭窄。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形式丰富,但内涵不足,即不知道这堂课到底要干什么,到底要学生得到什么。这实质上是主题选择和主题思想把握的问题。选题是否恰当,主题思想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效果。那么,主题从何而来,选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选题依据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共同的年龄特征,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课题和烦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辅导主题,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心理品质良好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如,小学低段学生,其最大的发展性课题是尽快适应以学习为主导性活动的小学生活,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适应新环境、乐于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是我们应选择的主题。小学中段学生,其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个阶段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学业难度的提高带来学业上的挫败而出现的厌学情绪、消极态度和对自我的低评价。因此,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克服厌学情绪、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情绪调节等是我们应选择的主题。小学高段学生其心理发展的最典型特征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意识的独立性、情感的丰富性、行为的自觉性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与之相应的出现了异性交往、厌学、逆反等问题。因此,性别角色认识、朋辈交往、亲子沟通、学习目标和动机培养、自信心训练等应成为我们辅导的主题内容。
作为授课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目前,国家教育部和部分省、市颁发的纲要文件中都提到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也提出了系列化的辅导内容和辅导目标。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师选题的参考。
(二)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虽然同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但由于生源、生活环境、学校、班级的文化差异,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具体需求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选题时,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密切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作为辅导主题。如果只停留在照搬照抄一些大纲或者专家们提供的辅导主题上。就有可能偏离学生的实际需求,失去辅导的价值。
如,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自己的体貌、衣着打扮格外关注,开始出现攀比现象,影响到学习,甚至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可是在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学区中学,或者是乡镇中学,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构不成典型的、普遍性的、共性的问题,如果选择“攀比”作为主题的话,就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没有意义。
再比如,“考试焦虑”是大考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选题之一。可是,针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考试焦虑的主题就不恰当。因为,考试焦虑主要出现在学习中上等的学生中,学习较差的学生,很少甚至不会出现考试焦虑。而在实践操作中,很多教师设计了这一主题后,就不加区别地在各个班级依次实施,其在某些班级里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师可以通过测量,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通过访谈、问卷、日常细微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找到辅导的重点和突破口。
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而自我评价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针对自我评价问题,设计什么主题呢?一些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学生平时表现胆大、活跃,但对自己的评价普遍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儿童青少年的自我评价是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于父母、教师的高期望值和评价指标的单一性,导致学生日常接受的多是低评价。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选择了“欣赏自我”作为辅导的主题。在“红色轰炸”的活动中,学生发现自己在别人眼里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点,并感受到了欣赏自我带来的自信与快乐。
因此,教师在选题时,应综合考虑上述两个方面,使选择的主题既合理、科学,又具有针对性。
二、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主题思想要明确
主题是我们选定所要探讨的问题,主题思想则是对这一问题所持的态度、看法、主张、意向等。主题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灵魂。目标的制定、课堂活动的设计、课堂辅导的深刻性和价值性,都是以对主题思想的准确把握为前提的。主题思想明确,整个课堂辅导就会沿着主线,层层向前推进,形神俱在。主题思想不明确,目标制定就会混乱,活动设计就会流于形式。在引导学生分享时,往往出现前后矛盾、含混不清、不知所云的状况。如果主题思想出现了偏差,整个课堂辅导就失去了正确的方向,有可能给学生留下消极的、负面的观念。
如,中学生异性交往这个主题,如果因为对早恋谈虎色变就简单地把目标定为不交往,那显然是不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对学生情感体验、个性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有益的,但应注意交往的分寸、交往的方式,要在一定原则下,大方得体、健康文明、相互尊重、自尊自爱地进行异性交往,这才是正确的主题思想。
再比如追星这一主题。偶像崇拜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青春期心理需要的反映。如果简单地把主题思想定为青少年学生不能追星,那肯定是不对的。正确的辅导思想是:追星是正常的现象,但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痴迷而导致自己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追星追的不是星们表面的光彩,而是星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身上优秀的品格,应以此来激励自己。
对主题思想的明确和准确把握,能反映出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反映了教师对问题的理性思考。它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更需要教师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明确相关的概念和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表面上是由一个个活动组成,教师不需要长篇大论的讲解。但表面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需要教师大量的知识储备,在面对课堂上方方面面生成性的东西时,始终能够头脑清晰地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主题思想进行。
(二)一课一主题
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有限,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选择的主题内容不能太多。如果太多,每一个问题都不可能作深入的探讨,只能点到为止、泛泛而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总想面面俱到,结果课堂热闹丰富,却内涵缺乏,滞于肤浅。
如,小学五年级的《我的身体会说话》一课。第一个活动是“幸运抽奖”:学生根据抽奖后的表现,判断抽的是什么奖,引出肢体语言会说话。第二个活动是“看照片”:大屏幕依次呈现5张照片,学生说出各照片都表达了什么,是如何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知道有哪些肢体语言。第三个活动是“猜猜我说什么”:首先学生回答“你在什么情况下用身体说话”,然后,几名学生到台前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并说出是通过什么猜到的,引导学生正确识别肢体语言。第四个活动是情景剧:“找出不受欢迎的身体语言”,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的肢体语言。第五个活动“认识微笑”,首先通过看视频,学生谈谈对微笑的理解;然后解读“国际标准微笑…‘平日微笑”“生活中微笑”。第六个活动是“应用身体语言”:走到你想表达的人身边,用你的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第七个活动是“爱心寄语”,进行课堂小结。
本课有两个并行的主题,“肢体语言”和“微笑”。“微笑”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本课中单独拿出来,并用了近半节课的时间。肢体语言没弄明白,微笑也没给学生说清楚。在课后,我们随机问了两个学生这节课的收获。一个学生回答:很快乐;另一个学生回答:微笑能使不愉快的情绪变好。而本课的重点“肢体语言”并没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
因此,一节课不要充斥太多的问题,应力求把握一课一主题的原则,并且对主题所表达的内容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地围绕着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问题的实质。如,上述这节课,主题就是“肢体语言”,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有:肢体语言有哪些:如何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沟通,即能够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和识别他人的肢体语言。实际上,当明确了主题所表达的内容时,课堂教学目标也就清晰了。
一般来说,当我们关注某一问题时,其主题内容都比较宽泛。这就需要教师要逐渐缩小主题范围,摸准问题的切入点,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如,初中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是个很大的问题,一位教师选择了《看父母的唠叨》这一切人点。课堂上,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分享等活动,使学生知道了如何正确面对父母的唠叨,懂得了要理解父母、关爱父母。
下一篇:浅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