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活体验;品德课;学科渗透
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最重要方面。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我们普遍感到的是学校的品德教育成效不高,常常无奈地看到这样的情景:
镜头一:早上,校门口,学生三三两两围着早餐摊吃着早饭,吃完之后,随手把食品包装袋往地上一扔。食品袋随风狂舞,孩子们对此熟视无睹。
镜头二:教室外阳光灿烂,教室内依然灯光璀璨,没有一个人去关灯……
造成这种无奈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的品德教育还未能真正触及儿童的内心,未能真正在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学校的品德课尚未形成良好的效果。《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作为学校品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就必须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特别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乐于、敢于表现自我,发现、创造和分享结论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主体中实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得到生命发展。一句话,即采用生活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道德发展。在此,笔者谈谈自己在使用苏教版教材过程中尝试体验式教学的体会。
一、情境体验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在品德课中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追求。wwW.lw881.com新的品德课程的教材中已经有了许多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案例,如果教师再用心创设一些形象逼真的、有价值的情境,配上音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渲染气氛,就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勇于表达内心感受,领悟其中道理,得到有益启示,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形成健康的心理人格。
例如,在教授《面对欺负和威胁》(四年级上册)一课时,恰巧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两位学生在排队的过程中因推搡产生了矛盾,一位学生一时激愤,拿起卷着文具盒的书本朝对方的头上打去,文具盒的一角划到了对方额头,对方被打得头破血流。班主任找他俩谈话时,打人的一方还振振有词,说对方先推了自己。我就以这件事为蓝本,编写了一个小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再现那令人揪心的一幕,然后通过自由辩论,逐渐明辨是非。学生通过情境再现、自由讨论、亲身体验,提高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认识到人的一生难免犯错,一旦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推卸责任。
再如在教授《我们的合作》一课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人体拷贝”的游戏:把全班分成五组,一路纵队站在黑板前,给每组第一个学生看三个数字,让他们用自己身体造型依次“拷贝”数字传动。在第一轮“拷贝”后让各小组分析讨论两个问题: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拷贝”才能又快又准确?在第二轮“拷贝”后,让各小组讨论,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与启示。通过游戏体验,学生在探索中找到默契和信任,在信任中取得合作成功。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只有合作才能完成一个集体任务,合作的基础是沟通,组员之间需要交流,需要理解,需要思考。
总之,在思品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二、生活体验
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环境、生活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尤为突出。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将教材中原有的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尽力拉近书本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的内容走进儿童的生活,易于儿童接受。
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家庭生活是学生体验的沃土。在思品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家庭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教学《逛商场》时,我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安排了“小小调查员”的活动,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和爸爸、妈妈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并作好记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完成调查表进一步把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学生在调查中懂得了如何正确地消费和合理购物,如何做一名聪明的消费者,从而养成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学生一周有五天生活在学校,学校生活中有许多鲜活的品德体验材料。我们的思品教学,就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学校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动,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如教学《心中有“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实际,谈谈在食堂就餐时我们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课后,我组织大家按照所讨论的规则进行实践。学生在自我制定的规则中,在自我管理中,树立起基本的规则意识,使学生食堂就餐秩序大有改观。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听听激动,做做不动”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思品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课后的延伸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资料搜集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课前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扩展思品课的教育空间,增进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在学到《塑料和我们的生活》时,为了说明白色污染这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教材列举了一些数据和图片。但这些数据和图片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于是在教学前,我组织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白色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组织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了展示,而后组织学生结合这些调查得来的资料展开讨论。因为经过了亲身的参观,学生体验非常深刻,每个学生不但对白色污染这个环境问题有了感性认识,还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理性认识,从内心深处领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可以这样说,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确,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品德课教学,一旦脱离现实进行体验,只能让学生成为空谈道德知识的“理论家”。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本着让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生活体验”,使道德在“体验”的催化下,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