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通感的认知阐释

通感的认知阐释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摘要通感基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它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同其他隐喻一样,通感隐喻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是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映射而形成人类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运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来分析通感,以便探寻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心理奥妙。
关键词通感隐喻认知方式意象图式隐喻模式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并将它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但是lakoff和john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theory)将这种说法彻底推翻了。他们提出隐喻是普遍的,不可简化的。人类理解的想象结构直接影响隐喻意义的本质,并规约我们的理性推理。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通感这一隐喻修辞手法,通过对其相关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以及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一、什么是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望文生义,指的是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连通,身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反应,同时又引起其他感官的反应。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使用乙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器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传统上,通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饰手段。例如英语中有piercingcry(刺耳的声音)、sweetmusic(悦耳的音乐)、sourlook(怒视)、aloudshirt(颜色花哨的衬衫)、softlight(柔和的光线)这样的表达方法。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法,如“闻见(香味)、听见、冷眼、清净、音色、声音刺耳、眼睛尖、口味重”等。小孩会说“妈妈的牛奶洗面奶闻起来好甜啊!”。电视台广告中也有“听得见的微笑”之说。在文学作品中,通感更是受到了古往今来中西文人的青睐,被广泛地运用着。
二、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
英语中synaesthesia(也可写作synesthesia)就是与汉语“移觉”相对应的修辞格。该词中的syn,据webster’s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来自希腊语的aisthēesis,意为sensation。其定义为sensationfeltinonepartofthebodywhenanotherpartisstimulated。这一定义的意思是“身体的一个器官受到刺激在另一个器官上触发的感觉”。换言之,即五官感觉相通。钱钟书先生精通西学,名之为“通感”。
通感是一种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经常被用于文学作品、艺术及音乐中,尤其是诗歌、散文。作家,特别是诗人经常会大胆地运用新颖甚至是离奇的通感意象。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了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敲出新奇的词句。
很多情况下,通感不仅仅是两种感觉的相通,还可以是多种感觉器官相通。在中英诗歌中,感觉通感也常发生在多种感官之间,即视、听、触通感。比如,在贾岛的诗中,“促织声尖尖似针,声声刺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星,惊觉眠童与宿禽。”诗人将蟋蟀的鸣声这一听觉形象化为“针”的视觉形象,再换位为“刺”的触觉形象。“尖”字同时跟听觉、触觉、和心灵的痛楚相连,因而描摹的细而独到。李贺的“砚取青光写词楚,赋香春粉黑离离;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泪啼千万枝。”诗人将视觉意象“青光”、“黑离离”,听觉意象“泪啼”,嗅觉意象“赋香”等相互沟通,以其独特点艺术技巧表现了他怀才不遇,独自在新竹上写诗行的苦闷心情,感人至深。
英国诗人西蒙斯有一首诗,是一个精彩的五官相通的英语通感范例,如:
softmusiclikeaperfumeandsweetlight,
goldenwithaudibleodoursexquisite,
swathemewithcerementsforeternity.
柔软的音乐声散发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位出极精美的味道,
包裹着我让我沉浸在永恒之中。
上例诗人把听觉与触觉(soft)、嗅觉(perfume)、视觉(light)、味觉(sweet)都糅合在一起,绝妙地表达了听了肖邦乐曲后的感受,让读者仿佛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直接感受到肖邦乐曲的难以描摹、难以言传的音乐美。


三、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通感的认知性阐释
由于通感必须涉及到概念系统,因此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1]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通感现象。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极其普遍的认知过程。他们提出的“隐喻的认知观”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动。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大多是隐喻性的。lakoff认为,隐喻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之所以是可能的,就是因为隐喻存在于人的概念系统之中。
lakoff[2]运用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示(image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
从语言形式来看,通感隐喻十分新奇,捉摸不定,但其中的概念隐喻固然给予作者一定的创作自由,但这种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它无法超越基本的认知规律的制约。也许这就是文艺批评中所说的“带镣而舞”。与其他隐喻一样,通感中同样包含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通感隐喻中的意义建构。
乌耳曼[3]通过对19世纪不同国域、不同语言的许多诗人作品中的通感用例的调查发现,通感现象有个共同的内在规律:呈等级分布,即感觉的移动方向呈现由较低级向较高级感官、由较简单向较复杂感官移动的趋势,即对较高级的感官的刺激能引起较低级感官的反应。在语言表达上,表示低级感觉的词用来修饰较高级感觉的词,反向的用例明显较少。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如下: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
四、通感的认知生理及心理学依据
一般来说,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观各司其职,不得逾越各自的权限。荀子[4]言:“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不可以相借官也。”然而,现代心理学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证明,“在人脑的前额叶部分,各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并联成一体的”,因而有着“跨感官迁移假说”。因此,人的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即对一个感官的刺激也引起其他感官产生相应而不同的反应。它又是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大脑相应部位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共鸣和联想。这正说明生理和心理是不可分的。一种刺激可同时激起多种感官的不同的感知,在大脑中引起共鸣。人类感官的这种通感的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事物的又一生理和心理基础,这一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产生了被称为通感隐喻的语言现象。这说明通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是真实的。
钱钟书[5]先生对此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在日常经验中,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是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了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五、结语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大量使用的通感作为隐喻的一种,其认知基础是在我们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在通感隐喻两域之间的映射过程中,感官特征通常从低级感官形式映射到高级感官形式。了解通感的这些认知规律有助于我们以后更好的解读通感隐喻。
参考文献
1.lakoff,g.&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fireanddangerousthings[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3.geandstyle[m].oxford:basilblackwell,1964
4.荀子·君道篇
5.钱钟书.七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33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