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发展至今,已经在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心理教育理论具有了新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教育观进行分析,并对其在我国的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 心理教育 本土化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了后工业和后现代社会,与此相应,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并逐渐发展成为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广义地讲,是一种对“现代主义”或“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其中,“后现代”大多被当作一种社会变化在时间分野上的笼统称呼。然而,除了时间上的意义之外,“后现代”一词所涉及的主要内涵乃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情境;狭义地说,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主体哲学所倡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和以确定性、整体性、同一性为标志的技术理性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哲学。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发展壮大,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被众多的学科领域所借鉴,在这种变革的推动下,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应运而生。而心理教育作为引领、促进人心理发展、提升人心理素质的重要方式,自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它为心理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视角,引发了现代心理
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深刻变革,对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从后现代的角度透视心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研究
1.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独立的思潮,它包含着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和思想。法国和德国的结构主义、存在主义、浪漫主义、欧洲传统的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均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源头。它的主要观点表现为:(1)主张“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它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是追求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视角地看待问题。强调科学方法和理论上的多元主义。(2)弱化普遍性研究,承认历史性和具体性。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所谓的“普遍性”特征,因此,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自己的研究时都应考虑进行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3)受到建构主义的影响,它重视语言概念、重视与自我关联的符号对于现实的构造作用,认为我们的知识并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自己或社会用标准语言建构出来的。真理离不开特定的历史场合和价值体系,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中。
2.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的契合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想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陷入“合法性”危机的情势下,萌生的一种探讨处于后现代境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的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视野。在受到后现代哲学和建构主义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的契合表现为:(1)研究方法多元化,重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2)结合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关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心理内容和心理过程,实现心理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3)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肯定质化研究的地位与价值,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尽量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出发来全面、真实地揭示人的心理。(4)认为语言是自我的关注点,在形成和建构自我中起核心作用。(5)关注天人合一,倡导对世界的关爱,认为人与外界是一种本质的、内在沟通的关系,并预言以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宗旨的世界观将帮助人们走向“完美”的人性。
二、心理教育理论的内涵
心理教育,一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有着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不同的名称,从这些不同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对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正如英国的理查德•尼尔森认为:“心理教育绝非一元现象,它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于具有不同理论导向和不同工作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对心理教育的理解需要结合多学科、采取多种价值取向,而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正是反映了人们对心理教育概念认识视野的多维性、广阔性。
总体概括来说,心理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达到提升和改善受教育者心理机能的过程。其核心概念就是对心理机能的提升。它是一种注重人性培养的发展性教育。
三、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模式的融合
1.心理教育要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生态效度,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每名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与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历史、文化不仅会通过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显性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还会通过集体意识影响他们的潜意识,进而影响他们的外显行为。因此,心理教育有必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生态因素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
2.施行多元化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多元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路线多元化。由于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摒弃了单纯强调实证法的研究方式,主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因此,在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加深入、全面。(2)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多元化。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设置课程,重视其他学科与心理学的融合与交叉,给知识附上心理的目标。(3)心理教育的多元化还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任务,而应该构建起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教育网络,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优化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学生心理教育外延和内涵的双重扩张,心理教育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3.心理教育是指向个人生命成长的教育。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教育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其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规格,而是让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转换其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因此,心理教育要回归个体生命的主体和价值,使生命回归自然,教育回归本质。总体目标就是按照生命的成长规律来丰富生命的内涵。
4.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心理教育重视关系取向。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间、同学间、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的建构作用,而这种建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心理生活的本体意义体现在个体与文化以及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因此,心理教育应该超越个体中心主义的束缚,从社会生活的人际互动中来认识和把握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使其能够进行合理的社会建构。
5.心理教育反对绝对普遍性,倡导独特性和创造性,重视人的能动性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把人变成无差别的抽象化的存在,极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心理教育则应鼓励受教育者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条件下,有风格地成长。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这就要求心理教育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视受教育者自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充分挖掘其自身资源,为其自身成长提供能量。
四、后现代思潮下心理教育的本土化问题
尽管后现代心理学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思潮本身,它却是西方的产物,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g.墨菲所说: “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因此,对于后现代思潮下的心理教育理论,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审慎对待。
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我们既不能实行拿来主义,全盘皆收,也不能一味排斥,全盘否定,即:我们既不能当后现代思想的盲目拥护者也不能对其报以鄙夷、轻蔑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则是以宽广的胸襟既接受后现代心理教育观的挑战和批判,同时又对它的某些夸大和不实之处提出“后现代性”的质疑,我们的合理视角应当定位在:借鉴后现代视角,超越后现代思维。
具体来说,后现代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应充分考虑我国国情,考虑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共性和差异性。我国特有的社会发展背景、教育制度、当代青少年特有的人格特征,特别是我国的社会文化与西方相比所表现出的极大差异,这一切决定了我国的心理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因此,我国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育者对文化因素具有敏感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和生活环境。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将国外先进的理论、我国的文化背景及目前的教育情况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融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教育。另外,还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施行心理教育时也应进行本土化改革,结合自身实际,发展出更具有适应性的本土化心理教育模式。
我国对于心理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探索,实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郑日昌.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
[4]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63-164.
[5]richard nelson-jones著,陈中永译.咨询心理学中的心理教育[j].教育专题研究.
[6]杨韶刚.后现代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长白学刊,1995,(6):24.
[7]加德纳•墨菲,约瑟夫•柯瓦奇.林方,王景和译.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2.l9.
[8]崔景贵.“告别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心理教育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0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