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院校不断被并入综合性大学中,在学科交叉下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农科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高是其中之一。农科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重视,更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化解。他们常常会在心理矛盾中挣扎,日积月累就会成心理障碍。调查显示,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5.88%,明显高于其他专业9.4%的平均水平[1]。这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障碍
一、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群体存在的弱势分析
1.专业弱势。受传统观念影响,城市生源不会报考农科专业,农村生源上大学就是为了能跳出农门,绝大多数也不愿再入“农门”。同时,受社会因素影响,目前农科仍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学科。在农业院校中,农科是主要学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出现强势理工科更强、弱势农科更弱的局面,更加凸显农科的弱势,让农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承受更大的压力。
2.生源弱势。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生源的平均录取成绩是高于同批次农业院校的,但却是综合性大学各院系中最低的。就读农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甚至还有的把农科专业作为进名校转专业的跳板,这样的弱势生源是不可能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去学好农科专业的。
3.管理弱势。在综合性大学中,历史积淀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农业院校的并入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原来管理独立建制农业院校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模式又难以形成。管理弱势既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发展和成长,又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另外,农科专业教师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其地位、待遇、声誉和发展在学校都是底层的,同样会产生心理失衡,因此难以安心为学生解惑和服务。
4.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学科的盛衰。综合性大学的农科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不愿意到低收入的农口单位就业,大部分以第二专业就业,致使超过半数的学生丢弃农科学历,但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中他们又处于劣势,这就形成“学农的不爱农更不务农”的怪现象,自己的强势不利用,以弱势去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就业弱势。
二、各类弱势导致的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自卑心理。生源弱势造成农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中(体育竞赛除外),农科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农科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与城镇学生的相比,差距明显,日常生活的相对寒碜,也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农科学生由于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少学生整天就琢磨如何转入其他专业。结果往往是少部分学生转入了其他的专业,不能转专业的学生容易与之对比形成的反差,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觉得前途渺茫,以至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3.焦虑心理。一些学生不愿毕业后在农业行业工作,想转专业又转不成,因此,想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补救,毕业后从事辅修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辅修第二专业,势必造成学习内容的大大增加和上课节奏的大大加快,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农科学生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比一般的大学生学习更刻苦,加深了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程度,进而引发焦虑的心理。
三、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学生难以自我调适。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其心理问题难以自我调适。
2.亲人难以及时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关心生活较多,关注心理需求较少,学生的心理困惑难以得到家庭的帮助。
3.教师难以适当引导。学校政工队伍成员绝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能力的形成。
4.专家难以及时解惑。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其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一些参与咨询的教师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加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往往都有一些顾忌,以致学生有了心理矛盾,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5.领导难以引起重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农科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不会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稳定专业思想
1.加大对农科专业的宣传力度。首先,应积极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学生毕业后在农业行业是有广泛发展天地的。其次,应该加大对农科专业就业状况的宣传,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要想改变他们在认识上的偏见,只有让他们亲自去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亲身感受农科专业深刻的内涵,加深对农科专业的全面、完整理解。
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榜样更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通过定期请优秀的校友回校开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动力,为自己以后人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二)加强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对口培养人才,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政策做文章;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等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2.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目前,大部分农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还比较少。据调查,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西部地区更低,而发达国家是3%~4%,可见,基层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3]。其次,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另外,学校应在政策之上再给予适当的倾斜,给去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奖励。
3.加强毕业生就业培训,增加农科学生面试技巧。针对农业单位招聘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如在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等方面,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并通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充分培养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4.重视农科专业就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农科专业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就业指导、信息收集、招聘服务、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促进政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政工队伍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肩负着教育引导育人、管理约束育人、服务支持育人的重任,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政工队伍变配角为主角,充分体现班主任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经常送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学理论课,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认识。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聘任专业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或专用qq,鼓励学生主动谈出心理困惑。应重视在学生中要建立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主动寻找、筛选、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从单一和被动的障碍性咨询走向与发展性咨询并存,把现实咨询与学生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尽力把咨询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训练过程,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
(六)及时给农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能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另外,学校要专门针对农科学生群体,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路平,林伟连.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4,(3):11-15.
[2]周敏.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启示[j].
农业教育研究,2008,(3):15-18.
[3]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3):25-2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