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教育是成才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而关注高校学差生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与就业。通过了解学差生心理,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缩短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水平,树立科学精神,解决高校学差生心理问题,奠定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
【关键词】高校 学差生 心理障碍
1 引言
经过高考的严酷考验,各地学子考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从中学进入高等院校是从一般普及性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进入到成才教育(有创造性的能力教育),常理看来能够通过高考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应当是不错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每所高等院校都会有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高校里这样的学生应该称之为“学差生”。高校学差生的存在,不仅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成为教育实际问题,也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做好高校学差生的工作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同龄人常模,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高校学生厌学、修学、退学和犯罪的首要原因。俗话说:“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
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亦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1990年《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icd-9的基础上,将心理与行为障碍扩展为10大类300余种,反映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的认识不断在深化。
因此,要教育学差生就必须了解他们,把握其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文对高校学差生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形成做了简要分析。
2 初入高校,生活上的不适应、思想松懈造成的心理障碍
黎云羲(1998)研究发现许多学生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高校的,因为他们是高考中的成功者,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学习积极性。然而
当代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倍受家人宠爱,所以养成以自己为中心,很少为别人做事情,生活能力、劳动意识都很差,缺乏独立生活的思想准备和自理能力,使之在生活和精神上对他人产生依赖习惯。这样便容易使学生产生压抑、孤僻、自卑和胆怯的心理,与刚进高校时的兴奋心情想矛盾,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和老师学生请教,致使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
相当一部分刚跨进高校的学生对生活、工作、学习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可以放松、自由了,完全沉浸在高兴和成就感之中,所以他们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新的主意和目标,需要动机不够强烈,心理内驱力不足,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玩耍或其它事情方面去,常常表现出对学校漠不关心,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缺乏进取心和拼搏精神,遇到困难就退缩,最后导致学习成绩落后。
面对有这样心理障碍的学差生,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加强班主任对学生进校时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尽快找到自己新的目标。作为班主任,要多观察学差生的状态,真正的负起责任,关心理解这些因此而落后的学生。
3由于失去学习兴趣造成的心理障碍
熊英等(2004)发现高校许多教师授课时常采用“填鸭式”、“灌输式”,讲解不清,内容死板单一,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学生的学习,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心理障碍,妨碍了学生对缺点的认识和改正。教法单调陈旧,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学而无心,学无所获。许多学差生一提到学习就头疼,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没有效率的学习。培养学差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做很多工作,如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差生的感官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寓学寓乐,从而培养学习兴趣进而开创学差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采用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教法上课。在教材内容和教法上,改革过去传统的教法,实施快乐型、健康型、自由型的教法,让其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的优势,给高校学差生一个宽松、优美的学习环境,锻炼和发展他们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使他们幸福健康地成长。
4 由于压力造成的心理障碍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压力出现在措不及防的高校生面前,常常导致心理失衡。考研、出国、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学生从大一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出路,都会深感就业的压力,出现新的难以摆脱的心理矛盾。前途莫测,内心深处充满了忧虑和苦闷,产生沉重的压抑感,使得自身生活的频率难以和社会进步频率同步。家长期望值过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当代高校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是比较溺爱的,同时也寄予了厚望。重智力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能力培养,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因此,高校学差生的转化和防治工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该为高校学差生提供自我教育的大环境。学校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差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实践机会,让他们拥有一个能不断尝试不断学习并且能充分展现自我的大舞台,学差生可以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缓解自身压力,不断的认识、尝试、体验、反省、锻炼、适应并且得到提高。良好的环境丰富的活动会激发高校生自我完善的愿望,提供学习锻炼的场所,并且给与学生检验和评价自我的机会。实施成功教育,培养其自信心。要善于发现、捕捉学差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自信是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关注学差生的发展,缩短优差生的差距,有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对于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高校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理性教育,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使他们能真正全面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9.
[2]黎云羲.素质教育的心理基础—大学生不平衡心理探析.兰州
商学院学报,1998,(10).
[3]洪云涛.大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贵州教育,2004,(3):16-18.
[4]晏忠红.“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教育.
井冈山医专学报,2004,(2):27-28.
[5]熊英,陆平.高校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探析.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154-157.
[6]李其顺,王静.大学公体课体育差生心理障碍的调适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90-91.
[7]杨学杰.中学后进生心理障碍及对策探析.中国科技信息,2005,(1):164.
[8]张大均等.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