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构念 自我概念 残疾学生
论文摘要:残疾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分析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特征及成因,从构念选择角度,指导学生建构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和价值观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它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认知,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残疾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我概念带有消极的群体特征,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1 自我概念与个人构念
1.1 自我概念及其结构
自我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一般的客观事物所作出的知觉和评价。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能力、价值观等的感觉、态度及评价,它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包括:品质、能力、仪表、自尊、自卑、自信、自我评价、认同、社会作用等,是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前提和结果,主要取决于社会经验,归根结底决定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
1.2 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构念(peonalconstuct)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经验时所使用的一种观点和思想。一个构念就像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利用这个理论来预测现实。构念是否行之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选择。人们运用构念预测事件时,都面临着多种选择。如果由某种构念产生的预期为经验所证实,那么这种构念就是有用的;如果这种预期没有得到证实,这种构念就必须修正或抛弃,或为更实用的构念所取代。个人构念是一个单一而二分的两极维度,如美——丑、善——恶、高——低、积极——消极等,两极性是构念的一个重要特性。
一个人认知的过程,其实就是自由选择自己的构念、建构个人构念系统的过程。在形成构念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构念,这种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任何世事或事件都不能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构念主体。
1.3 自我概念与构念的关系
构念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对经验的认知。构念的形成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认知的内容包含自我和非我两个部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是个体关于作为经验客体的自我的一簇观点和看法。因此,自我概念是关于自我的一簇构念,它是构念的一部分,与其它构念一起组合成个体的构念系统。因此,自我概念是构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个体关于自我的所有构念,是关于自我的构念群。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如自尊、自卑、自信、自我接纳、个人目标、抱负程度等等,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个构念,具有两极性,如高一低、积极一消极等等,这些构念都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2 从构念理论分析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
2.1 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
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是其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的关于客体自我的一簇构念。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内向、消极、自卑、不自信、依赖、畏缩、拒斥等等。
2.2 残疾学生自我概念是无效的构念
残疾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兼备学生与残疾人双重身份,这使得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低而消极。由于身体的缺陷,残疾学生在过去的成长历程中比健全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痛苦和挑战,负性情感体验更深刻;同时,作为学生,残疾学生接受的多是间接经验,使得他们的构念带上了主观的色彩,看问题比较偏激,进而影响其学习和生活,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构念如果不能很好地预测未来,那么这些构念就是无效的,应该修正或抛弃。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不能很好地预测和指导行为,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发展,所以是无效的、错误的构念,应该修正或者抛弃,用正确的构念来取代。
2.3 残疾学生自我概念形成的原因
生活环境困窘是造成残疾学生自我概念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残疾人队伍相应庞大,再加上残疾人事业起步较晚,没有根基,残疾人的生存环境仍然相当艰辛。特殊学校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重智轻情,再加上残疾学生的身体疾病,他们与外界进行的交流相对较少,获得的社会支持少,他们不得不徘徊在主流社会的外围,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怀疑。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长对残疾孩子有歉疚感、负罪感,容易对孩子产生不合理的期望,使孩子更多地关注到自己的不同,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生理缺陷,心态消极。此外,我国尚未形成关心、扶助残疾人的优良社会风尚,残疾人遭歧视、求职难、办事难、同工不同酬的社会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伤害了他们的情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降低了他们的自我概念。有研究表明:聋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显著相关,盲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都显著低于健全大学生。
生理缺陷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残疾人是特殊的群体,必然要承担其身体缺陷带来的种种困难,压力大。残疾人由于其身体的特殊性,其成就需要更加强烈,希望借此张扬生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然而,对身体的无能为力往往给他们带来深刻的自卑,情感更加敏感脆弱。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他们压抑住内心强烈的渴望,放弃目标、降低抱负水平。此外,残疾的治疗与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疾病的煎熬往往使全家都心力交瘁,而器官的缺失严重影响甚至剥夺了病人回报的可能,病人带来深深的内疚,一步步滑入无助与绝望的深渊。他们感到自己是家庭的累赘,活着只是给家人带来苦难。阿德勒(1907)认为:由身体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仅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还能使人发奋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遗憾的是,我国许多残疾人尚未找到自我超越的途径。
2.4 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是自身选择的结果
构念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选择可分为两类,一是选择成为自我,二是选择不成为自我。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就是建构关于客体自我构念的过程:即选择成为自我或选择不成为自我的过程。残疾人过低的自我概念,是他们对环境和病魔屈服的结果。因为生活的艰辛和疾病的折磨,他们一时看不到阳光,形成了错误的构念:自卑、不自信、抱负低,目标不明晰或者不敢有目标等等。残疾学生的生存环境艰难,自身的缺陷也很难改变,直面自我是件很痛苦的事,因此,他们自卑、退缩、对自己的身体缺陷持否定、不接纳态度。他们往往容易埋怨上天不公,陷入绝望的境地。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积极向上的,希望获得成功、实现自我。残疾学生内心深处证明自我的驱力更强,只是暂时屈服于眼前困难,选择了不成为自我,选择了自卑与自我排斥等消极的自我构念,而这些错误构念反过来又制约今后的选择,形成恶性循环。
3 改变构念,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普遍偏低,对其心理体验及人生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应该被新的、有效的构念取代。
3.1 帮助残疾学生澄清自我概念
按照凯利的观点,每个人都有一套解释生活现象、处理生活事件和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像科学家一样有自己的假设并按照这种假设指导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说,决定人们行为的往往是人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心理现实而非客观现实。早年经历、生活事件以及缺乏经验与知识等等都可能是残疾学生错误构念的成因。然而,如果人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可以通过重构自己的构念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现实进而获得走向未来的力量。
“一个人不是他过去事件的牺牲品,但是却有可能被他对过去事件的解释所束缚。残疾学生的错误构念,客观上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但从主观上讲,仍然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与其说不利的客观条件、过去的痛苦经验影响了残疾学生的自我概念,不如说是残疾学生自己选择了受这些经验的束缚。消极的自我概念是残疾学生在过去生活中形成的构念,是他们对过去经验选择的结果。这一选择给选择的执行者带来了一系列不愉快的后果,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这就说明,这个选择是无效的。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努力帮助他们澄清自我概念。首先,重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有意识地帮助残疾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正确看待自身的不足,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其次,重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可以组织专题讨论、情境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困难,探析自身潜能,认识自己原有的归因方式的不足,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2 帮助残疾学生改变错误的自我概念
人受自己的构念控制,又可以反过来调节自己的构念。一个有思想、有自由意志的人不会做环境的奴仆,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以往经历的受害者,而是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的。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构念,实现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既然错误的自我概念是残疾学生选择的结果,而且这一选择是错误的、无效的,那么,无条件地放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放弃错误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也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的过程。然而,形成原有构念的过去经验,有些是可能改变的,有些是不可更改的。残疾学生面临的生存环境与自身缺陷,很难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变化。怎样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建立正确的构念系统呢?这就要求残疾学生增强自己构念系统的开放性、可渗透性,自觉变换原有的应对模式,建立起资源取向或成长取向的建构观。这样,他们才能正确认识遇到的困难,明白挫折其实是一个人学习与成长的基础,进而以开放、灵活、富有弹性的方式去扩展他的构念系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