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植物形态解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容多而杂,内容涵盖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组织结构特点与功能等内容,是学习植物系统分类的必备基础。长期以来都没有专科层次的植物形态解剖学教材,大多使用本科教材,其教学内容上注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的知识,因此有很多枯燥的专业术语、概念如组织类型、胎座类型等需要记忆。对于高职院校的大一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应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调整某些章节内容的学时数,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体现生物教育专业特点,增加自学、野外实物观察时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如学习植物的成熟组织时,应适当增加学时重点讲授,各种成熟组织是学习植物各种器官结构的基础。大一学生刚进校,很多学生依旧沿用高中时期学习模式,自学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简单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自学。另外,减少与后续课程重复内容的讲解时数,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研究进展,提供学生参考书、期刊、杂志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如,讲解木材三切面时会涉及年轮的概念,多数树木可以通过数年轮的方法来鉴定年龄,但这样通常需要砍伐树木,有很大的伤害性。近年来,科学家利用14C技术和CT扫描的方法来测定树木年龄,这些方法对树木的伤害性较小,但测定误差较大。而随着端粒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有望借助端粒长度与细胞寿命的关系来推测树木的年龄。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根据教学阶段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交叉灵活运用,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植物形态解剖学主要以植物的个体发育为主线,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记忆。新进校的大一学生学期开始时面临着学习环境的转换,对植物形态解剖学课程的了解也不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植物或其花、果实等器官的素材,其中不乏学生熟悉常见的植物,给其以美学、视觉冲击,进一步启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学期末学生对学习环境逐渐适应,可能出现学习兴趣降低的现象,在课堂内外同样需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常常容易混淆或需要系统掌握,如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初生生长与次生生长等,采用对比方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如讲授叶片的结构时, 可将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以及裸子植物叶片的结构进行比较学习,求同存异,从而把握不同类型植物叶的结构特点。在讲解不同层次结构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时,同样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3],如教师在讲授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时,可与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温习已学知识,真正理解并掌握双子叶植物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的异同,突破难点和重点,有利于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知识。
课堂中将教学内容讲透彻很重要,但是常常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缺缺的现象,讲解不容易理解、记忆的知识时尤为突出,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低。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充分空间发散思维。通常教师给出一定的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如讲解旱生植物叶的结构特点时,给出一系列旱生植物叶的典型代表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讨论其相似之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最终掌握旱生植物叶的结构,更进一步理解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通过讨论式教学使植物学中用语言描述起来枯燥乏味的形态结构特点等知识显得生动起来,让学生提前感知,并根据感知和书本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在老师的协助下理解记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可以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为什么空心的树仍能生长?为什么说“人怕伤心,树怕剥皮”?这类对常见现象的讨论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相关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
三、改革课程教学手段
《植物形态解剖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较多、理论知识难记忆而又极富实践性等特点,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植物的组织结构,不够生动,感觉枯燥,尤其是植物的显微结构以及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教师难讲,学生难懂。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迅猛地进入课堂。直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传授知识最有效、最生动、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效率高以及不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等方面的优势,教师可以在有限的学时数中,插入一定的代表性植物解剖图片以及flash动画等,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结构简单化、直观化,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是植物形态解剖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在讲解过程中运用flash动画、视频录象等手段,可以将次生结构的形成过程这一抽象的知识动态、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便于理解记忆。但是多媒体的运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容易疲劳,教师应适当结合板书或简单的教具来讲解。例如, 讲解凯氏带结构时,以一个立方体如粉笔盒、粉笔擦等充当教具演示内皮层细胞,标示其增厚的细胞壁,区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凯氏带特点。 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综合素质
植物形态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主要实践平台,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验证与探究,才能真正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技能[2]。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课、校园及其周边植物资源,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在学习中培养动手能力,并从中归纳总结知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一)调整实验开设顺序,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进而缩短讲授时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更好地加深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4]。理论知识需要实践来验证,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验证之间的时间差,有利于学生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二)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往学生大多通过做验证性的植物形态解剖学实验,观察现成切片或按照书中的步骤,在已有实验材料基础上, 自制切片观察,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准备不同实验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做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的实验时,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查阅资料、选择材料、徒手切片、显微观察,不仅掌握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茎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结构,而且对其实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培养了创新及独立实验的能力。
(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采取室外观察、采集植物和室内解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我校地处民族地区乡镇,有山有水,有教学区,生活区,花卉栽培试验基地等,生境多样,在原有植被的基础上还引入多种珍稀植物,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园及其周围观察和采集各种生活型的植物,把这些植物带回实验室,对其根、茎、叶,或花、果实和种子进行形态观察,并进行解剖,比较其组织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如上叶的形态课,讲叶序时可在校园内找到各种类型,如车前草叶为基生,银杏短枝叶为簇生,香樟叶为互生,康乃馨叶为对生,七叶一枝花叶为轮生等等,学生更直观地比较各种叶序并加以辨别。校园植物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印象深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植物形态、解剖,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便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教学工作。
(四)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5]。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植物叶与花的形态结构期间,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采集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小型植物的叶与花,制做腊叶标本、叶脉透明标本及花的浸制标本等,增强其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此外,还可结合校园实践基地(花卉栽培试验基地),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选择一些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杜鹃的扦插条件,不同光照强度对金盏菊生长的影响等。
我校地处山区,邻近峨眉山、青城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具有就近实习的优势。该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群落结构多样化、天然植被保存较为完整等诸多优点,是极为理想的植物学、生态学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五、改革成绩评定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手段。传统的考试学生主要靠期末复习,死记硬背,背书背笔记,但是考完就忘。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评定,进一步完善植物形态解剖学教学改革,我们对理论课考核采用综合考评方法。综合考评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预习、课堂回答问题及课后作业等进行评分,这部分占综合考评的30%,其中课后作业加入更多的实践性内容,如讲到叶的形状时,可以提前让同学们在校园里采集10余种植物的叶片,注明其叶形,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期末考试成绩主要通过笔试来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这部分占综合考评的70%。期末考试题不仅要对课堂教授内容具有足够的覆盖率,也要能涵盖学生自学部分的知识。教师指定参考书目的自学内容在试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植物形态解剖学一直采用题库出题,客观性试题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填图题等,主要为本门课程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主观性试题占60%,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要为通过自己对已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完成的内容,没有标准答案,更多地涉及到知识的灵活应用。考试题型坚持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加大主观试题的分量,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整张试卷涉及的内容范围比较广,难度范围比较大,能够客观真实地检测教学效果。
由于改进了成绩评定的方法,适当增加了实践应用性知识的比例,引起了学生更注重对植物形态解剖学知识的平时积累应用,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民族地区植物形态解剖学的教学有了更好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年对植物形态解剖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实践,学生在掌握了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其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更符合我校民族地区高专院校的教学实际,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248.html下一篇:试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