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入门教材,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素养与能力的基础课程。对此,本文作者分析了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以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培养出应用型计算机优秀人才。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应用性,显著的学科知识综合性,迅速发展的
前沿技术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院校需不断改革,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然而,在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调整、改革与完善。笔者,结合实践探索,分析了如下教学弊端,并提出了有关改革思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定型,包括Access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Excel电子表格、Word文字处理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等。尽管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的升级换代,有些知识已被主流淘汰,若不能及时更新,则会限制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渴望与需要,导致教学滞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
因生活环境、地域等因素影响,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其在大学入学之前则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运用;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因而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较弱。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础好的同学,会感觉教学内容太少,过于枯燥;而基础差的同学,则不难很好的理解,跟不少教学进度,难以及时消化知识。另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新生会用电脑或基础电脑的机会较多,若仍运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的考核,其方式主要是卷面与上机的综合评定。而卷面成绩占了总值的70%,而上机操作成绩约为30%。总成绩,通常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加以考核,而卷面成绩所占比例过重。但理论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考试形式又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阻碍了课程教学改革。
(四)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尽管课程教学已经转为传统教室授课与多媒体教室教授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容量,使教学更为形象而直观。然而,这一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同学的自主性。同时,课堂上,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进度又快,因而学生难以一边听边记,知识记忆率不高,也无法构建系统知识。
(五)学生实际实践时间少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当前,多数院校上机实践的时间与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约是3:5,可见,课堂教授实际要多过于学生上机实践。所以,若想改革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调整与改进上机与教课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根据测试水平,自选修读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能力上,往往是参差不齐。这无疑添加了教学难度。若教师采取同一教学模式,则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因此,这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可创设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题库,让学生于开课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请,以测试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修读方式:测试后,已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理计算机论课与上机课;测试后,对基础知识较为了解,而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对那些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详细地学习整门课程。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有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因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讲解,而应突破书本。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不断更新,让学生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而繁衍至有关软件与流行软件的把握上,以培养学生的新技术思想,提高学生对新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如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时,教师不但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还可添加其他操作系统知识,如Unix、Linux操作系统等。又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把握上,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多个版本的Word处理软件、WPS文字处理软件以及Office系列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与操作。另外,教师还可联系书本知识,添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使用;计算机病毒的最新防治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应用等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相关问题或任务有机结合,以问题或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在任务实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学习Office系列软件后,老师可事先编拟题目,有目的、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格式要求以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过有关软件,根据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具有综合性知识与设计性的任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同时通过网上资料查阅、相互交流等方式,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同时,在知识总结与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 (四)强化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才可发现问题,才可巩固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却不重视上机课,在上机课上一般玩游戏、看网页、聊QQ,亦或简单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一堂一练的方法,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每一堂理论课之后,教师可精设有关的计算机实验内容。同时,没实验均有其对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操作提示以及实验步骤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进度来完成任务,然后以邮箱形式提交实验成果以及实验小结。此外,老师还可将全部的实验内容整理其上机指导手册,以便教学需要。这样通过实践训练,不但将学生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相衔接,还提高教学效率。
(五)多样化考核形式,重视能力检测
以往考核方式通常是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学生往往是对理论知识加以死记硬背理,单凭学习成绩难以反映他们的真实应用水平。所以,为了增强与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院校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构建考试试题库。其内容覆盖书本内容,题型除了填空题、选择题之外,更应包含实际操作题。同时,这一试题库为同学全开放,让他们可在网上操作练习。第二、通过网络考试系统加以考核,随机生成试卷。第三、总评成绩考核可以将平时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网络系统测试成绩(占总值的60%)、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相结合。这样,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成绩,有利于学生加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整合网络与传统教学,增强教学交互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因其独特优势而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如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化的内容形式、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内容选择、交互性的学习过程等,这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可以复习已学知识,还可超前学习,并可以从网络上得到所需信息与资料,亦或网上寻求帮助,亦或网上帮助他人,亦或网上作业练习与作业提交等,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整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师首先将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上传至网上,以让同学自学使用。其次,老师网上进行作业发布,而学生则网上作业提交,师生于答疑室相互交流,亦或学生网上测试等。
总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又处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状态中,因此,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院校也应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等,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巧玲,鄢洪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
[2]王锐,郭吉平,李华,曲若梅.刘越浅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J].教学改革.科技资讯,2011,24
[3]王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
周刊,2012,1
[4]宋馥莉.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9
[5]冯林,何明瑞,胡绪英,罗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作者简介]王冠(1981.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政法大学信息网络中心。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长年从事信息网络维护工作及教学教辅工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