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语言与文化
一直以来,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了摆在学生面前的一道过不去的坎儿。“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随处可见。词汇量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缺乏语言使用环境被公认为是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加大词汇量的补充和巩固语法知识的同时,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法教学被引入到课堂中来。然而,在实际的口语教学中,学生“不能说”“不会说”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对语音的过分纠正、对简单句型的单一重复使得口语教学一直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流。即使是对简单话题的讨论,学生往往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要么东拉西扯偏离主题,要么言语混乱不知所云,有的甚至都不知从何说起。无话可说必然导致交际的中止;答非所问也必然造成交际的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语言知识输入不够,而是文化知识输入过少。
美国语言学家Lado曾说:“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 语言和文化彼此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社会习俗、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文化特征。语言蕴含着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着语言,同时又丰富了语言。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如 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透过言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站在被太阳烤热了的铁皮房顶上的猫是多么地慌乱和焦躁。另外,英语中大量的外来词汇,如tsunami, kowtow, taekwondo, boulevard等也充分显示了英语文化的多样性
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文化的启蒙、传承和创新。[1]外语教学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2]H.D.Brown曾写道:“作为一套固有的行为和认知模式,文化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变得异常重要……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对一种第二文化的学习。” 但传统观念认为基础课程和泛读课程是文化输入的主要途径,但实际上口语课程才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人类口传相授的文化传递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在一些没有文字的种族部落中,这是唯一继承和保存他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手段。因此,相比其他?n程来说,在文化知识的传授方面,口语课程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其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也更直观。
二、文化对口语教学的意义
1.避免交际失误
交际失误分为语法失误和语用失误。语法失误是交际者在使用语言时违反了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导致的。语用失误则是交际双方不能理解彼此所说话的意义。足够的语言输入能避免语法失误,但足够的文化输入才能避免语用失误。当前我国高校的许多大学生虽然已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有些学生口语也算流利,能正确的使用语法、词汇,但和外国人交流时却困难重重,有时还闹出了不少笑话。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特别是在点餐的时候。
例如:――How would you like your coffee?
――I like it very much.
这里是问“你想要什么样的咖啡?”而不是“你有多喜欢咖啡?”学生因为不了解西方的餐饮用语,误把like一词翻译成了喜欢。其实“How would you like...”这样的用语在西方的日常生活里很常见,如:“How would you like your tea/ eggs/ steak...?”那是否学生在掌握了这一句式后就能避免闹笑话了吗?恐怕不一定。就拿“咖啡”来说,它是西方文化的代表,西方人对咖啡的熟悉程度就像中国人对茶一样。虽然现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到处都能看到咖啡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也开始喜欢喝咖啡,但真正知道“摩卡”“拿铁”“卡布奇诺”的区别的人又有几个呢?就算说到我们所熟悉的茶,学生也一样会因为西方不同的茶文化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因此,不了解咖啡文化、西方的茶文化、鸡蛋/牛排的做法等,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做出正确的回答。所以,成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行为是建立在正确理解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基础上的。
2.增强交际能力
无话可说是学生口语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也是口语组织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一个精心准备的话题被学生寥寥几句就完成了,像是在回答一个简答题或“对/ 错”问题一样。因此,教师总责怪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深入地进行探讨。”思想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一定的知识文化积累,哪儿来的思想可言。中国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一直被填鸭式地灌输各种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文化知识的输入。英语口语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没有文化的输入就没有思想的输出。但在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和商家、媒体大肆地渲染下,中国学生不仅对西方文化一知半解,对母语文化也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丢弃了。例如,在讲到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时,笔者要求学生也讲讲中国相似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得到的答案却是“不了解,没过过”。母语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本就不多的文化沉淀更加稀少,可谈论的话题面也就狭窄。因此,在强调西方文化输入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母语文化,只有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都了解和熟悉,才能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帮助语言学习
越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一些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种语言。[3]传统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只能帮助学生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记忆起来乏味枯燥。文化知识的导入带来具体的语境,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像中国的成语故事一样,英语里也有许多从神话故事或圣经故事中衍生出来的习语,如“doubting Thomas”“the writing/ finger on the wall”“Achilles’ heels”等。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那个质疑耶稣复活事实的Thomas,出现在古巴比伦国王面前写下不吉预言的神秘手指以及在特洛伊战争中那个战无不胜最后却死于自己脚后跟的伟大英雄。这些生动的文化故事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该习语的印象,而且故事本身所有带有的具体语境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该习语。在口语教学中加大文化的输入,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愿意去说。在文化语境的帮助下,正确、地道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4.提高人文素养
我国著名思想家胡适曾经说过:“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入西洋的学术思想……把‘思想’和‘文字’并教。”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生存的技巧,更在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在世界文化的全球性、多样性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外语教学由于其所具有的学科特殊性,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一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人们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种族和人格结构重塑的过程。”[4]以语言为桥梁,让学生“尊重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彰显本国文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1],实现母语文化的创新性输出,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加强口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1.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手段科技化和教学方式现代化的发展。各种多媒体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丰富了以传统的以文献资源为基础的教学资源。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选择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过多的信息也给学生在资源的选取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一些积极正向的,富有文化内涵的资料而非单一的语言知识,让学生通过语言了解文化,在文化里学习语言。
2.善于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课外文化活动
课堂不是获取文化知识的唯一地方,相反,学生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上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能掌握的就更少。由于心理因素、情感因素、教学模式等各类主客观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较为拘谨,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也低。因此,在业余时间内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第二课堂就显得极为必要。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文化活动,如举办圣经故事大赛、英美文化知识竞赛、英美文化讲座等,让学生自行去寻找关于英美文化的知识;通过中国成语典故大赛,用英语讲中国文化等活动,使学生重拾母语文化,重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角色扮演,创造模拟场景,如模拟小镇,每个学生都是镇上的居民,进行着如购物、订餐、买票、旅游观光、搭车等等日常活动,既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交际环境,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在较为自由的环境中运用语言,使他们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四、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口语教学中,更应该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和母语文化的创新性输出,利用文化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文化的知识性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利用文化的多元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利用文化的教育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735.html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育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