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偏误分析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70年代后期,偏误分析因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的问题开始衰落。80年代中期以来,偏误分析开始复苏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受到普遍重视,现在一些学者们依然运用偏误分析,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并对学习者语言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1]
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每个教师在每节课上都或多或少地在给学生纠错。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第二语言的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在语言的各要素之中,通常把这种差距称为“偏误”。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发表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一文中,对“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进行了区分。[2]失误具有偶然性,指口误、笔误等的错误。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与语言能力无关。犯错误的人大多数往往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在必要时纠正这些错误。如把本书说成了本子,这是偶然发生的。而“偏误”则具有系统性,是语言能力的范畴。出现“偏误”的人一般意识不到自己所出现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往往会重复出现。如:他刚跟我这里走,这种偏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有系统性的偏误。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发生偏误规律的过程,包括偏误是怎样产生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发生什么样的偏误,等等。因此,偏误分析可以使我们发现习得规律并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指导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二、偏误的类别
(一)语音偏误
学生学汉语首先遇到的就是语音问题。对各个不同国家的学生来说,学习语音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困难。在日常交际中,准确发音才能让听者理解,否则交际就难以进行。
以渤海大学韩国学生为例,韩国学生在发“f”音时有很大的困难,他们发出的音像是介于“f”和“h”的音,教师在教这个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下唇接近上齿,形成窄缝,从唇齿间的窄缝中挤出,这样就发出“f”的音了。此外,语音和语调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对其语气与语调的教学,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交际。
(二)汉字偏误
有很多学生说,学习汉语最难的是汉字,学生在汉字方面的偏误大多在汉字的书写上,主要针对笔画的规范,以及部件的偏误。外国留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三)?Z法偏误
语法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另一个指语法学,而语法学又分为词法和句法两大类。[3]词法包括各类词的使用,句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词法的偏误主要表现为词类的使用上,如:“约会他”这里把名词“约会”误用为动词。句法的偏误主要表现为句法的使用上,如:〖KG-*2〗“我们每天都把宿舍干干净净”偏误的原因是遗漏谓语。〖KG-*2〗“他把课本在桌子上”偏误的原因是回避。
(四)语用偏误
语用的偏误也就是语言的使用,主要表现为表达上的偏误,与各国家地区的民族风俗、文化差异、价值观念,习惯用法等都息息相关。
三、偏误产生的原因
偏误的产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下面进行大致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母语干扰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语言迁移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时,借助于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的一种现象。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与所学目的语一致,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如果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则和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二)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过度泛化也是负迁移的一种。即:学习者把他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推类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或过度泛化。如果说由于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偏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占优势,到中级阶段或高级阶段目的语知识负迁移造成的偏误就逐渐占了优势,这是学习者内化规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
(1)“我两小时工作。”他们学会了汉语中状语一般出现在动词前面这一规则后,便把一些补语当成是状语放在了动词的前面。
(2)“一个星期”“一个月”。把这里的量词“个”过度泛化为“一个天”“一个年”。
(3)“我们每天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状语的过度泛化。
(三)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产生的干扰。母语文化也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者造成干扰,从而引起偏误。[4]在汉语中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是“老师”或“先生”,外国学生称呼老师时,常常直接称呼姓如“张”“李”,或者称呼名“三”“四”,因为有些国家对老师称姓表示尊敬。还有的学生不知道中国人的姓、名排列顺序。还有的国家学生对老师称名以表示亲切。这是学生的母语文化造成的偏误。 (四)学生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
学生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也是造成偏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学习者的认知因素、学习态度和回避等都会引起偏误。有的学生因为汉语的某些形式对他来说比较难而故意回避,从而造成偏误。比如:一个学习者不会发第四声,也不去练习,在平时的说话和交际中也从来不去尝试发第四声,久而久之,他在说汉语时,就没有第四声了。
(五)教师的教学策略
教学上的失误是也是诱发学生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讲解上的失误也是多方面的。如在对课文的注释、语法、词语的解释方面,都有可能出现讲解不周全的情况,因而引起学生的偏误。或者一些教师照搬现成的材料或者在讲解时缺乏针对性,以至于不严密地讲解。
(1)“我们班都有10人”。
(2)“我们学校都有三个食堂”。
(1)(2)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因为词典、语法书以及教师的讲解中都把“都”解释为“全部”“全”的意思,所以学生用来概括班级的人数,概括学校的食堂时就会出现这样的偏误。
(3)“他认为我喜欢吃苹果,我反而不喜欢吃苹果”。
(3)中学生出现这种偏误的原因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位老师在为学生讲解“反而”时指出,一般把“反而”解释为“与内心所想相反”,或者是“与上文的意思相反”,这样就会使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
除此之外,操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操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语言,所以我们要避免在操练时练习到可能会导致学生偏误的语言项目。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对语法点的切分过于粗疏,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语言项目的任何一点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变化,都是新的。假如我们不注意这些细小的变化,把这些都看作已经学过的内容,就会使学生盲目类推,造成偏误。当然也并不是主张将一个语法项目的所有的意义都归入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根据需要和常用的程度,分清主次难易进行选?瘢?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出现偏误的情况。[4]
除了上面这几点之外,对外汉语教学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被试者语言水平、学习阶段、学习经历、教育背景、年龄、学习动机与目的,是长期还是短期,是想继续深造还是只是为了旅游等。如果不考虑这些特点,对外汉语教学就无法顺利进行,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师的教学无法配合,就会使学生出现偏误。
四、偏误分析的教学策略
首先,针对语音与汉字、语法及语用的偏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总结学生易错音和易错字的原因,并克服这些,正音、正字,纠正语法错误。除了讲解这些基本知识之外,还要给学生介绍中国独特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习惯和规律,语言的应用,以发现和学习者自己国家的不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让学习者掌握汉字的字、词、句的含义之外,还要结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讲解。
其次,针对理解上的偏误,理解偏误并不明显,所以克服理解偏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理解偏误的教学策略可以归结为:教师的讲解要到位,学生的练习要足够,我们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把正误两种表达进行对比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避免目的语负迁移和过度泛化给学生带来的偏误是很难的,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难点。规律的总结是很重要的,但是又不能盲目类推。同时教师也不能盲目地归纳学生的一些“非规律性”的规律,清楚替换练习与过度泛化的区别,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替换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也要避免学生以此为基础盲目类推而导致的泛化。
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上,在国内的情况下,以渤海大学为例,教师面对的一个班级的学生通常都不只是一个国家的学生,有布隆迪、韩国、日本、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学生,教师虽然可以掌握某一种或几种类型的偏误,但是很难预料单个学生可能会发生的偏误。在这方面,教师要找出偏误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纠正。因此,任何对外汉语教材都应该给教师留有足够的灵活余地,使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必要的相关内容以及练习。教师也应该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
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期限,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学习者现有的汉语水平、学习目的、学习期限,做全面的分析,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设计,以使每一个教学环节构成一个科学的整体。
总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矛盾,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但又不能把教学时间拖得太长;需要字本位理论但又不能每一个字都进行盲目的讲解;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但又不能有错必纠。很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这也正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努力的方向。
五、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渤海大学留学生的一些偏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点建议。但由于本人对留学生母语不了解以及个人水平有限,所以本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