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激发兴趣,注重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掌握知识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强化剂,是鼓舞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因此,教师的提问应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求知的兴奋状态。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到 《苏州园林》这一节课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之美在于山水之美,那么苏杭之美在于什么? 苏州园林又有什么值得让大家喜欢的地方? 有谁去过苏州园林? 通过这样的一连串的设问,作为课前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又使学生的眼前一亮,提高了学习这节课的兴趣,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进一步调动起学生主观学习的愿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设置矛盾碍,激活思维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上来就马上对本课节产生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引导,深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从中找到本节课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给学生的学习设置问题障碍,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敢于突破的信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人教初中语文七年下册 《死海不死》课文,传统意义的大海是可以淹死人的,而死海为什么不死? 课本中的两个死指的是什么? 两者是否矛盾,而课文末段写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指代的是什么? 通过这样同一个字眼,不同的问题设计,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能够通过学习,从课本中找出三个死的真正意思。通过这样的矛盾问题的设计,把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生动,使学习成为了兴趣。
三、抓住目标,提出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理清作者思路,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跳出作者思路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审视课文,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
四、选择恰当时机提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仅要灵活、生动,把握提问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恰当的时机提问,是改善提问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
提问的时机可以是课堂导入之时、学生思维阻碍之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处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能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例如《最后一课》的教学。课文中有:“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教师这时可以设置问题:“为什么说那一天早晨异常安静?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他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产生兴趣,通读全文后发现这样描写是先抑后扬,为表达对祖国的不舍之情作铺垫。教师在这样的时机提问,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
五、难易适度,适合学生
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之后才可以解决的。问题过难过易都将不利于学生开展学习,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能力的提高。问题的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顺藤摸瓜的积极性,最终找到答案,确保学生的探究活动付出有所收获。因此,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前预测学生哪些问题能轻易回答,哪些问题经过思考才能回答,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又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结语
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置境阶段、置疑阶段、诱发阶段、评核阶段。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提问能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获得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提问重要环节,设计问题与提出问题都要讲究策略。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835.html上一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组织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巧设情境,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