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的创作需要灵感,它的释放也同样会给人带来灵感。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作为一门重要的学习科目加入了小学校园教育中,它不仅能让正常的儿童获得学习的快乐,也同样能让智障儿童感受到心灵的温暖。智障儿童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感受,有时反而比一些正常的儿童更能准确地领悟音乐的含义,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和灵感。教师应抓住智障儿童对音乐的这一特殊感受,利用音乐来感染他们,开发其智力。
二、智障儿童的主要特征
所谓智障儿童,一般是指大脑受到伤害且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与同龄儿童相比要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并且伴随着一定的行为障碍。具体来说,一方面,智障儿童与正常智力的儿童相比,感知速度相对较为缓慢,一般难以形成完整的表象,这极易导致他们出现认知水平低下、自我意识发展速度异常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发展与自我意识发展的限制,智力障碍儿童的高级情感发展也存在障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情绪和情感问题。而音乐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其教学承载了情感培养、丰富感知和提高审美能力等内涵,对治疗智障儿童具有特殊的康复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进一步提高其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其智力发育。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教学。
三、音乐对智障儿童产生的作用
(一)产生共鸣,情感外化
智障儿童对自己的情感表达不擅长,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加强音乐教育,通过欣赏音乐,可以让智障儿童在音乐中感受到某种特有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实现情感的外化,不仅提高了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实现情感交流
音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可在音乐中增加表演的环节,让智障儿童通过与音乐的合拍表演,掌握情感的交流方式,找到情感交流的出口,提高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开启了智障儿童的心智之门
智障儿童并不是没有感受的,他们只是比正常儿童反应慢了一些。通过音乐教育会让智障儿童唱出动听的音乐,运用动听的乐器演奏,表演流畅的舞蹈,让智障儿童变得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正常。所以说音乐是慢慢开启智障儿童的心智之门的一把钥匙,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四、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方法
(一)个性教学法
个性教学法即在音乐教学中依据每个智障儿童的个性差异来进行教学。每个智障儿童的兴趣与需求都不尽相同,其本身的能力也有高低之分,教师在课堂内外都要密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能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能力,凸显其强项。在音乐课中因材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笔者所教班里有个女生嗓门很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自带扩音器的学生,回答问题也好、唱歌也好我从没有提醒过她声音大一点,反而会提醒她小点声唱,别喊,注意保护嗓子,而且容易兴奋,根本无需任何刺激或是激励性的言语,叫起来就是那种充满斗志的状态,如果不给她提要求它一定会唱得脖子上青筋暴出、脸因为没有换气而憋得通红。所以每次叫她唱歌或是读歌词的时候我都会在她站起来以后首先让她稳定一下她那激动的情绪,会给她说声音不用太大,速度要慢一点,注意唱完一个乐句要有呼吸的时间,把歌词唱清楚就行。然后在旁边打着拍子帮她压着节奏,如果不这样帮她控制着,她一会儿就又会跑到自己的?道上去的,所以说个性化教学法在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二)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法就是通过实施非强制性的手段,潜移默化地对智障儿童进行引导、教育,以激发其潜在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强硬的、强制的教学方式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有时记忆歌词是学生的一个大难题,尤其是有两段或三段歌词的歌曲学生容易记混,在唱的时候分不清楚,一般这个时候我会调整一下教学的方法不让他们去死记硬背,而是换成反复的听,在听的时候可以为歌曲简单地打着节拍,或者是用简单的小乐器为歌曲作伴奏,再听过数遍之后,虽然重点没有放在识记歌词上,但是因为这些过程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对加深了他们的印象,当再一次进入歌词教学中时就会感觉轻松了很多。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音乐多元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无意识中进行学习。
(三)音画结合法
音画结合法就是通过音像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以音乐为媒介,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展现音乐画面,通过音画结合,丰富智障儿童的想象力,完善其情感世界,从而进一步引导其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知识。现在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是我们从未想到过的,合理、合适地运用在教学中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以《牧童之歌》为例进行说明,这是一首新疆民歌,描写了牧童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时那种愉快的心情。因为学生大部分没有到过新疆更没有见过草原,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使他们就很难体会得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显示出音乐与画面结合的优势。将草原的视频和图片一播放,再配上音乐,那辽阔、壮观的景象一览无余,根本无须多做介绍,学生们从直观上就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歌曲的情绪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歌曲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五、通过音乐教育引导智障儿童进步
(一)音乐节奏引导情感体会
智障儿童对音乐节奏的反应是最灵敏的,也是最容易感受得到的。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特有节奏,引导智障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生活中起床、吃饭、喝水、睡觉是否也有节奏,是什么样的节奏。另外,教师也可以在音乐响起的时候,让儿童配合拍手的动作,清晰地感受音乐节奏的存在感,从而让音乐节奏感引导智障儿童主动去想象和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所有的歌曲、乐曲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节奏和旋律,不管是快的还是慢的,《龟兔赛跑》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是当它作为一首单纯的器乐欣赏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刚开始听得时候有点懵,但是在听过一遍之后笔者开始给大家讲解音乐中的快慢节奏,快的代表小兔子,慢的代表小乌龟时,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地进入到角色中,也能慢慢感受到音乐中的故事内容,所以说音乐节奏等元素也是可以讲故事的。 (二)律动引导创作能力
用音乐的律动,激发智障儿童的音乐才能,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歌曲《洗手绢》,一边唱歌一边表演洗手绢,将洗好的手绢晾晒起来的动作,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表演,让智障儿童感受到生活的连续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我是小小音乐家》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有三段歌词,每段歌词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就给孩子增加了难度,一次提问激发了我的灵感,我问大家第一段歌曲中唱到的小音乐家弹的什么乐器,没有举手的,这时有一位同学突然站了起来,然后紧接着做了弹吉它的动作。动作表现的很到位让人一眼就知道他在弹吉他,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弹吉他”,用这种办法又让他表演了拉提琴、吹法国号,都是表现得惟妙惟肖,而且每次也都启发了大家,从而每节课都增加了一些既帮学生加深了对歌词的记忆,也启发了大家的创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语言、神态交流感染学生情感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神态的交流感染智障儿童的情感。教师要用智障儿童能听懂的语言、能跟上的语速、能理解的内容,与他们交流,通过和他们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距离很近,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四)音乐配合舞蹈,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发展
音乐中时常会伴有舞蹈,且舞蹈这一形式也是智障儿童乐于参与、竞相参与的,此?h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记歌词,将枯燥的文字生动化、丰富化、兴趣化,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在教授《三只熊》这首歌曲时,笔者让三位同学分别代表熊爸爸、熊妈妈、熊宝宝一家人一起上台来做互动,他们是一个家庭的三名成员,也可以说是一个集体,在音乐配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自身的动作与音乐的配合性,也需要他们之间进行团结、协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智障儿童的身体协调、灵活性、配合性,也能拓展智障儿童的思维和情感,从而让智障儿童在思想意志、身心协调、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六、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音乐引导、教育智障儿童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经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训练就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丰富他们的想象,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音乐教育的殿堂里尽情地描绘灿烂的明天,歌唱美好的未来。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的特殊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探索,从智障儿童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的特殊作用,以促使越来越多的智障儿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精神世界。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