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加强学生活动系统设计与优化,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是由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所决定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高职生面向就业市场,面向生产第一线,其校园文化活动就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灵敏的行业导向性。中国青年报在《职业素养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一文指出:“当前,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适应企业的需求,而很多企业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I精神及合作态度。因此,说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第一要务并不为过。”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职业身份,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和文化活动传授文化知识以外,还要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个人修养上言传身教,尽量以自身卓越的才能和良好的品德去影响学生。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时,应该适当穿插企业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可能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氛围中扮演角色。在完成的课题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参与行业认知和福利院的座谈,对行业用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有所了解。该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素养。
本课题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录制视频,参与完成访谈增强学生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活动向来紧密围绕学院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而进行设计,本身就融入了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等诸多元素,学生作为组织者,能够锻炼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创新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参与者,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能增加团队凝聚力、锤炼职业技能、强化职业规范、竞争意识适应能力等。
二、行业人员人文素养的提升
护理员工作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如何提高全体护理员的人文素养,是每一位从事护理工作的同志都应该认真思考并且要不断提高和应用的重要课题。人文素养是“以人为本”中的核心问题,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于每位护理员在实践中的自我教育和培养。由于护理员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而且与孤残儿童接触的时间较长,压力较大,有时还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有压力、身心疲惫,还会影响工作情绪。充分认识“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护理员人文素养,有助于改善护理员心理素质,提高护理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此意义上,人文即文化,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主要表现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以人为本”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护理活动中,以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撑,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
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从事孤残儿童护理工作的护理员形成严谨求实、遵守纪律和技术过硬的工作作风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护理员的语言素养。从某种程度上讲,语言素养是各种素养的第一大要素。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言,是护理员在具体工作、交流能力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护理员与儿童之间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不论经过何种途径都必须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护理员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训练和培训,可以直接提高对各种事物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效地避免各种护理标准、护理操作贯彻的失真和走样,执行医嘱时出现偏差,讲话生硬冷漠等问题,同时提高护理员自身的语言素养可以提升学习和领会各种事物的能力。
要充分认识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素养,它对于其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强的渗透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护理员工作陶冶审美的情操,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拓展空间,可以提高护士的综合协调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依法施护能力,同时对护士的思想境界、情操、认识能力、文化素养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具有张力的作用。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以使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们自觉地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事业、关爱生命,逐步健全美好的自我人格,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变革、改革的需要。
人文素养的建议与对策一是自我训练的措施,作为从事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员处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自我要有一种不甘落后、勇往直前的学习、工作精神。福利院和自身也要制定细致训练成长计划和目标,同时要注意强调主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为使培养和培训方案,自我训练目标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更为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必须结合各个科室、各位护理员的不同情况。二是培训、培养和训练要与福利院建设相结合,更要重视团队建设,体现团队精神。
三、课程特色提升
本课题以孤残儿童护理员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婴幼儿照护一》和《婴幼儿照护二》课程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更新和补充,形成包括教学文件、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模拟资源题库、职业技能大赛资源(含才艺资源)等集“课、证、赛”于一体的系列资源。项目的实施过程即是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手段信息化、评价方式合理化、标准化的过程。 资源库建设重点对热水袋的使用、温水擦浴、约束、癫痫急救、口腔护理、新生儿喂药、为肢残儿童穿脱衣物、轮椅的使用进行了视频拍摄,微课制作以及资料的收集。对儿童歌谣与故事、音乐、舞蹈、手工制作等可用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对历届学生参加大赛资料进行整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本课题在《婴幼儿照护一》和《婴幼儿照护二》课程的基础上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更新和补充,形成集“课、证、赛”于一体的系列资源。项目团队按照申请书中“具体项目成果”计划,认真执行,较好的完成了之前的计划。此外,由于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的专业领域是护理学,孤残儿童康复技术尤其是轮椅的使用需要视频资料支持,因此,本项目重点对轮椅的使用包括坐位独立转移(从轮椅到床)、从轮椅到地面转移、从地面到轮椅的独立转移、协助站立转移(从床到轮椅)、用转移板协助坐位转移(从轮椅到床)、上下坡道等进行了视频拍摄,微课制作以及资料的收集。
信息化手段得到合理应用,如微课制作实现资源可视化和趣味性转化,试题库网络化建设,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图片、照片的收集突出操作动作难点,通过特写镜头呈现。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素材。
多方参与,多元化视角。资源库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从访谈、调研、核心岗位任务梳理、视频拍摄到微课制作,儿童专业教师、假肢康复专业教师、摄影摄像教师都参与其中,形成合力推进资源库建设。课、证、赛合一,以行业标准为依据,以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原有教学评估模式,实现课证合一,以证代考。在满足岗位任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才艺视频,图片资源,提升学生孤残儿童照护能力及其综合素质。
基本建成一个合理、够用的资源库,为孤残儿童护理员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本课题按照《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标准要求,基于“孤残儿童护理员”课程模块,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Y格证书获取,孤残儿童护理员职业资格大赛等所需资料,梳理相关教学文件、文本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教学课件、模拟资源题库、职业技能大赛资源(含才艺资源)等,构建了一个融课程标准、职业资格要求、素材资源于一体的资源库。本课题实施的过程,即是优化教学资源的过程,亦是探索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过程。本资源库建设对原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更新和补充,形成课程建设,职业资格技能,全国技能大赛备赛资源一体化系列资源,力争实现课证合一教学评估模式,通过网络资源平台,面向师生,孤残儿童护理从业人员以及残疾儿童家庭,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服务于教学和社会需求,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小结
新技术是为新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服务的。只有在改革了的教育中,它才能起到重要和正确的作用。远程教育不仅不能满足于信息的提供,甚至不能满足于好的课程的提供,而需要研究如何提供各种教育的支持服务。应该正确的运用科学技术实现学生减负。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共享平台,扩大培训者和学习者平等分享信息和共同建设资源的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库将给教育带来全新的未来: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学习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方式的民主化;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学习内容的生活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543.html上一篇:幼儿绘本阅读教学的艺术同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