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选文的表现形式
人教版教材中的亲情题材作品体裁类型有:诗歌、书信、小说、话剧、散文等。其中最多的是散文,共6~8篇;其次是小说,共3~5篇;诗歌、文言有1~2篇。人教版在九年级上册中选过两篇应用文书信体,是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其溢于言表的是浓浓的教诲之情。亲情作品的叙述角度通常有很多:用成年的“我”的口吻追忆亲人,用儿童视角来观察亲人,用成人视角来观察孩子等。但发现一个问题,从孩子视角来书写亲情故事的课文非常之少,只有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且文章呈现出一定的家庭矛盾及冲突。书信体是以成人角度来书写孩子的课文,人教版当中很少涉及。
(二)选文涉及内容
1.亲情关系
亲情关系主要包括三种:夫妻、兄弟姐妹、长辈晚辈,其中描写长辈晚辈的篇幅最多,有13篇,占总亲情篇数的92.9%,这类亲情关系中主要涉及外祖母、祖父、父亲、母亲、叔叔等。亲子关系是话题焦点,人教版有11篇课文是描写父亲母亲的,涉及兄弟姐妹的较少,描写姐妹的课文更是少之又少。描写兄弟关系的人教版只有1篇,是鲁迅的《风筝》,至于夫妻关系,人教版尚未体现。
2.亲人的形象
塑造最多的还是父母的形象,一般都为恩师、慈父形象。《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非常乐于助人、善良和知书达理。《背影》中的父亲体贴细心、迂执困顿。《台阶》中的父亲性格忠厚善良、勤劳朴实。母亲的形象通常是奉献、勤劳。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则体现出母亲的宽容善良,但不失刚气十足。外祖父母通常是慈爱的。比如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外祖母形象是比较乐观坚毅的,是知心朋友;《呼兰河传》中的祖父豁达慈祥。总之,父母通常是人生师长,多为威严。父系人物多为严格勤苦,母系人物多温柔勤劳。相比之下外祖父母更?榇认椋?让“我”感觉出更多的自由和尊重。
3.“非主流”亲情
当然,除了歌颂亲情美,一类“非主流”亲情,即“悲情”,也出现在课文中,目的是为了将世界的真实一面展现出来。比如黄飞的《甜甜的泥土》,一方面塑造了一个非常疼爱孩子的母亲,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一对凶恶不堪的父亲和后妈。将离异家庭孩子非常渴望挚爱亲情的本能愿望很好地表现出来。魏志远的作品《小男孩》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身处离异家庭的小男孩,到处去问爸爸讨要生活费,却只能冒雨而归,故事中的母亲被生活艰辛压迫,经常遭受殴打谩骂。
二、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亲情因素
人教版教科书中出现的亲情题材作品,所蕴含的亲情因素算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不乏佳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善。一些具有高传递价值的东西,一旦打上教育烙印,就会让人望尘莫及,儿童也会因此而产生畏惧心理,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个体,其实暗示性、无意识及归属心理特点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隐形价值的体现意义就是在于对这些心理特征的暗含。所以我们需要充分优化教育行为,淡化“说教”痕迹,更加注重发挥出教科书带有的隐性价值。对文本及语文学习进行解读的时候,应当积极借助无意识联想的激发作用,让其产生足够的移情效应,从而让学生可以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信息储备的同时,在内心产生一种优化效力,进而消除学习期的逆反心理,达到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对于如何正确选择亲情题材作品,可以从客观角度考虑,用一些简单的家庭事件陈述方式,让学生们进行自我感知、思考及判断。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选文的分布规律应当以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为主。(2)选文内容的预设价值应当避免以成人为中心。(3)选文的叙述视角应呈现科学化趋势,以亲近儿童生活经验最佳。(4)“亲情”变成“伤情”这种情况应该避免。(5)亲情教育隐性价值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尽力发挥出来。
其实学生的道德观培养过程并非易事,而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除去道德方面的内容认知,还需要对他们进行一系列复杂心理过程的体验帮助与引导,让他们领悟到真正的亲情价值观,这需要长期持久的感染,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几篇文章就能完成的,人教版教材的寓意也正是如此,希望可以挑选更多、更好的亲情作品给大家,帮助我们早日领略人生最淳朴的亲友之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719.html上一篇: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