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并非如此,事实上,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互动形式,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等,因此,将教学活动界定为师生双边活动,难以反映教学活动的本质,显然,以此为基本出发点进行的教学改革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提高课堂效率问题。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从信息论的观点分析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信息论研究表明:以多种互动形式效果最好。但教学效果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其达成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应据实际灵活取舍。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前提
教学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克服传统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特别注意切合学生的实际,更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否则,随之而来的捣乱等恶作剧的发生,使教师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比方说,学生只能背10公斤的东西,你让他背50公斤,背不动,他就不跟你玩了。目标要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使教学要求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日有所得,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此,我借鉴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制定每个章节的双基目标,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达标。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功能。全面、具体、适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2 实施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和策略,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是对教师教学形式和学生学习形式的优化设计与实施。
2.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教”的方式)。
2.1.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爱激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愉悦教学氛围的核心,它不仅决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且决定教学的成败。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如今,教师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师生关系的变化,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渴望得到老师的爱,这种需求更加强烈,教学中,要用教师真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要让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注。用爱心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化学。
2.1.2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①互动式,联系实际激趣。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②探究式、合作式,实验激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实验感兴趣,我努力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让学生寻找替代品,如用铁罐头盒做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以得到光亮的铜;在课上让学生表演家庭小实验;增加趣味实验等。结果发现,越是学困生越积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表扬,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③梯度练习,成功激趣。注重学法指导,针对实际,选择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达标练习,采用讨论、辩论、质疑、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反馈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④利用调查与研究,特长激趣。
2.2 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转变“学”的方式)。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实现。因此,科学探究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且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内容,有计划地为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提出要求和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3 教学方式的转变
3.1 变“组织教学”为“创境激趣”。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3.2 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探讨”。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3.3 变“巩固知识”为“张扬自我”。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3.4 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3.5 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903.html上一篇:研究性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