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师本教育――我国教育存在问题的症结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不是经常性地呈现这样一幅场景:教师在台上没完没了地讲述,同学们坐在座位上或发呆、或打瞌睡、或看小说、或无限渴望地望着窗外的阳光――百无聊赖、忍无可忍,这是最典型的师本课堂画面。学生在课堂上是拘谨的、被动的。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自由的学习交流,一切都按照教材程序化。我们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往往就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师本教育是“差生”的制造工厂。尽管研究早已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力差距并不大,可是仍有无数的“差生”被鉴定为理解能力差、不会学习、不可救药。“差生”的悲剧不仅仅在于没能掌握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在于学习欲望的丧失、自信心的不足、人格的萎缩、难以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甚至就此成为一辈子的“差生”。
所谓师本教育就是以教者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它主要依靠教,使学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而学,它造成全社会的和学校生活的貌似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紧张,造成学生厌学,差生涌现和不断增加,原来的所谓优生也受到压抑,学生的学业成就因而大打折扣。回顾历史,长期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
二、生本教育――回归教育本真、破解素质教育难题的明灯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研究》。他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经历了十多年的探索,证明了它是一个可以解决素质教育难题的根本思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爱考”。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不在于他教得是多么的透彻、清楚,而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那么,有没有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模式构建
(一)“高效课堂”模式的内涵
“高效课堂”模式简称为“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中心、三种方式、六个环节。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生三种学习行为方式,即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流程六个环节,即课前抽测、明确目标、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强调落实“五步三查”,五步: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当堂反馈;三查:三次学情调查。
“课前抽测”主要是抽测上节课重点、易错点知识,要注意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分层次,重点关注较低层次的学生。其目的是督促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功课。
“明确目标”是所有课堂不可省略的必要环节,一般在导入新课后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其作用在于让师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导入新课的作用则在于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
“合作交流”分两步走,第一步“独学”,即自主学习,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独学要以导学案为抓手,将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步,老师要进行第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导学案内容掌握情况。第二步“对学、群学”,首先通过师徒之间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
“展示提升”也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内小展示”,由小组长组织的在组内进行的展示,目的是展示对学、群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了解小展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调整大展示预设的内容、时间。第二步“班内大展示”,是全班范围内由教师组织的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机制在本环节将得以体现。教师要做的是点拨、追问、启发、引导、即时评价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解决问题,思维打开,问题明了,目标达成。
“穿插巩固”主要是进行导学案的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性知识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
“实效检测”,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当堂练习或测试。老师的第三次学情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为课后辅导、下节课“课前抽测”提供依据。
当然,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也并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可变更的,它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东西。预习课、展示课、复习课、练习课、试卷分析课等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只有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把教学过程的六环节看成是一套组合拳,打好这套组合拳,并不断地去完善她。而且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拿到一个传统的教学班级中去,也基本上无法操作下去。她要求班级一定要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学习小组,用制度对老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要求老师能够编制出高水平的《导学案》,并运用《导学案》去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高效课堂”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
1.大力加强学习小组建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新的教学模式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班主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为什么一定要建立学习小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要改变过去单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学习是这一学习方式得以落实的有效载体,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高效课堂上来讲,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最基本的学习单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通常通过学习小组来组织完成,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也主要通过小组学习来开展,所以小组学习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显得尤为重要。
(1)学习小组的科学编组:科学编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平衡、班干部分布、学生性格、特长等尽可能分配均衡,确保每个小组实力相当。小组人数4―8人不等。教室内小组的座位摆放也要以小组为单位合理放置。
(2)学习小组的有效管理:学习小组的管理涉及到组长的产生和培训、组员的培训、组内的分工。组长可由班主任确定,也可让学生通过竞选、投票等方式产生。组长的作用相当大,涉及合作学习能否开展,那么班主任就要对组长进行有效培训。如明确组长的角色,让组长组阁,在班主任指导下,结合同学的意见,让组长组阁学习组长、常规组长,并明确组长、学习组长、常规组长的职责分工。同时也要对组员进行培训,加强学生互助意识的培养,要让优秀学生明白,帮助潜能生学习,也是自己深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要给潜能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一点一点地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总之,只有把学习小组建设好了,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达到。
(3)学习小组的评比:转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传统评价是评价学生个体,而新的方式则采取捆绑式评价,评价整个小组。在学习和常规管理的每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个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忽略,可在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不能过于随意,并且必须有记载,否则将失去公平与制约。所以除了班级值日本外,必须设置小组值日本,值日本是小组评价的载体,在设计上以量化为主,但也要注意人性化的内容,对典型的人和事要有内容的记载。由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组长,管理和记载本组当天所有事务;由班长安排班级成员轮流担任值日班长,管理和记载全班各组当天所有事务。进行了评比,就必须及时反馈,也必须有落实,否则,评比与评价将会失效。比如在班级有专门的“小组评比公示栏”、“个人评价公示栏”,每周由学生处在升旗仪式上向全校表扬各班优秀学习小组,教务处每学期评选优秀学校小组及组长,个人的评比结果与期末评先评优挂钩。
2.突出加强《导学案》建设
《导学案》是指教师根据一节课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集教师的教案、导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CPU,它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展示的效果和课堂教学是否真正达到高效。因此,《导学案》的编制水平,实际上是教师业务能力、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对学科组成员团队合作能力的集中检验,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统一编写程序。每周集体备课时间,由主备人提交下一周的《导学案》草案,组内成员集体研究定稿,并分配下一周的备课任务。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
(2)统一基本环节。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自学内容、合作学习内容、展示内容)、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学习反思。其中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习内容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层次性、探究性、挑战性,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
(3)统一课时容量。本着一课一案的要求,导学案的份量要适宜,要符合实际,讲究实效,尤其要精选习题,坚决杜绝题海战术。课时容量以学生预习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
《导学案》的使用要求是:要求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根据《导学案》,对照课本进行预习(独学)。要坚持先独学,再对学、群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对导学案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交流质疑,个别重、难点老师总结点拨。也不能过于依赖导学案而忽略了课本,导学案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的学习而设置的学习方案,是课本学习的辅助,而不能替代课本。
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深入小组了解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应本着“以学定教,教者亦学”的原则,灵活使用《导学案》,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
总之,不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践行生本教育理论,还是具体去操作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都需要去打破传统,去否定,去颠覆,都是一项任务艰巨浩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繁杂。只要我们能够坚定信念,集团队的力量,付出长期的不懈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教育的出路。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