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深入到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工农商业、日常办公及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成为目前技校生必备的素质,计算机知识与能力也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技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熟悉计算机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让计算机成为学生今后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工具。
目前,如何让技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技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思路,旨在抛砖引玉。
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地区发展的特点、生活环境及学生个人的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甚至能够熟练使用某些应用软件,而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接触过计算机。
第二,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差。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很多技校选择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刚入学的新生总是或多或少地带着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自学能力普遍偏低,他们喜欢在教师的直接组织和指导下进行手把手式的被动学习。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这一点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同样的操作,即使教师重复讲解多遍,仍会有学生出现错误,甚至无从下手,有部分学生是今天会操作,但到第二天就忘了。事实上,教师上机辅导时往往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重复解答雷同的问题上。
第四,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其专业方向相关性不大,即使现在不学或学不好,也不会过多影响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并且计算机技术更新较快,现在学的知识可能不久之后就会被淘汰。因为有着类似的想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很少有学生主动按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操作,更有甚者利用上机时间打游戏,然后复制其他学生的作业应付教师。
2.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当前,计算机教学滞后于该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教材内容陈旧,与当前主流技术差距大,内容滞后于实践。计算机科学发展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使用的教材若干年不变,一些滞后的内容仍然占据着大量的篇幅,是课堂上讲解的重点。有些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甚至连目录的编排顺序都差不多,创造性和思想深度不够,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内容重复。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讲授为中心”,对于构建理论基础,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对于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实用型人才,它存在着局限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的是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况且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买了几年的计算机因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被淘汰,而机器的补充又受经费的制约而不能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人机矛盾突出。
第三,上机辅导和作业批改问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因此上机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历,上机辅导和上机考试是教师最头痛的问题,用“疲于奔命”一词形容教师上机辅导时的景象并不为过。此外,上机作业多以文件形式保存在教师机的磁盘上,教师批改起来费时、耗力,并且由于文件的易复制性和易移植性,上机作业有时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四,考试方法问题。很多计算机工作者建议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无纸化考试,既省时、省力,又能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无纸化考试需要庞大且及时更新的题库,并且要求每份自动生成的试卷难易程度相当,这些都需要精心的设计、建造和维护,短期内实现无纸化考试有一定的难度。
二 以学生为本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在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随时运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让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生今后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力工具。因此,面对当前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学改革思路应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切实的改进。
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技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可以归结为: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普遍偏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因此,针对这些特点,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1.积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良好的教学环境,必要的教学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比如我校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都在机房进行,每人一台计算机,教师均采用电子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图文并茂。对于能够直观讲解的内容,就在软件平台上直接讲授。
同时也要改进教学方法,上机前认真备课,准备好学生练习任务。对于上机任务教师要先做一遍,从中发现一些易出现错误的知识点,上课讲解时就有针对性。同时在上机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教师在这期间积极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更正。若多数学生出现同样的错误,可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统一纠正。这样在教学中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计算机的主动使用者,而不是被动地应付计算机的上机练习和考试。
2.注重学生兴趣的引导,实现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找兴趣的切入点。计算机课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习这些知识易感乏味和疲劳,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的学习作铺垫,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汉字输入法和键盘练习”这一部分内容,重复操作性较强,学生们觉得练习打字枯燥无味,往往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让教师很难管理课堂。笔者发现,现在的青少年虽然对打字没兴趣,但对上网聊天很有兴趣,根据这种情况我就因势利导,教会学生上网用QQ聊天、引导他们进入“聊天室”,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没有拘束的环境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讨论,教师也经常参与并随时监控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兴趣用键盘“对话”。时间长了,学生的打字速度自然加快。
3.渐进式学习模式
在教育学中有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教育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当然,学生的这种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步培养、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建议采用渐进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详细的课堂讲解逐步过渡到只做入门性的、重点的、带有启发性质的讲授和提问,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上机验证等手段获得知识。此种模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学能力。
4.实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侧重于应用,如果只是单纯地讲理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办公软件教学中讲Word中的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的使用,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为“制作贺卡”,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先展示一张做好的贺卡给学生看。学生们看到这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就会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
5.改进上机辅导和作业批改模式
为缓解教师进行上机辅导时“疲于奔命”的压力,可以让学得好的学生参与上机辅导,并且教师可在学生上机过程中直接进行作业的批改工作,这不仅可以让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更好地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也为参与辅导的学生提供了人际交流和知识提升的机会,一举多得。
除上述教学改革方案外,还可以在教学内容模块化,加强教材建设,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方面进行尝试。
三 结束语
技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运用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为社会提供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多元化人才。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934.html上一篇:“多变策略”使德育教学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