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演员演戏也讲究“不温不火”,那么老师上课,尤其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是否也该“不温不火”,讲究“四平八稳”呢?看公开课、优质课大赛,常常有精彩的一幕出现在课堂上,但在日常教学中,能把每一节课都象对待公开课、优质课那样准备的老师应该很少。日常教学中常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上课平铺直叙;学生听课昏昏欲睡。我们把这称之为“温吞水”现象――像温水那样不冷不热,稳妥有余,生动不足。这种课,教师教材熟悉,教学重点也明确,知识与能力能兼顾,讲解课文内容也无科学性错误,似乎一下子也找不到“器质性病变”,但是它却实实在在败坏了学生的胃口,抑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拒绝“温吞水”!
一、优化课堂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就不能再仅靠“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要使之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显得日趋重要。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设计巧妙的情境,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也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当然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胜得多,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二、锤炼教学语言
不管教学手段如何更新,语言自始至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很难想象,词汇量少,形象性差,句式单一,这样单调乏味、没有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能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更不用说师生心灵的共振和智慧的激发。在很大程度上,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这一点特别是对语文学科更为突出。于漪、魏书生、钱梦龙,他们的课堂教学语言,哪个不精彩,或像诗,或像散文,或像评话,虽然风格币一,但都能“粘”住学生,让学生乐而忘返。
我觉得良好的教学语言,或清晰流畅,浅显易懂,或简洁准确,言简意赅,或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要达到上述要求,我们必须狠下苦功,不断学习,反复演练。要多向名师学习,向书本学习,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对生活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并注意积累相当的词汇量,获得一定的表达技巧和表达艺术。值得一提的是,适当运用好眼神、手势、表情这些体态语,也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三、扩大课堂容量
众所周知,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毕竟是有限的。要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相当数量、相当质量的知识确非易事。再说,课堂教学又是“以师生思维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脑力劳动”,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如何处理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这个关系,如何现场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成了这节课成功的关键。
然而,如果对教材钻得不深不透,就只会照本宣科,所讲授的内容仅局限于课本,没有拓展、迁移,只求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那么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以大语文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这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以大语文教学,教师视野开阔,对教材可以实行“宏观调控”,纵向可联系,横向能比较。教师的个人思维可迅速变成全体同学的思维,学生也可变被动为主动,课堂也随之“活”了起来。只要教师“启”之有方,学生就会“发”之无限。魏书生不愧为一位典型的以大语文观指导教学的“大腕”,他的课堂教学可以作为范例,他的语文课,信息面广,即兴话题多,他抓住与语文相关的34件事,分成6大类,将事、时、人三者落实,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于,时时有事干,事事有时干”。你看,语文教学已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此“人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教学方法,不就是我们所期盼的吗?从一篇文章的知识点延伸辐射开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不正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吗?
四、架设师生情感交流的通道
一般的课堂中,老师总是要求学生安静严肃,最好不发出一点声音,静静地听自己讲课。于是老师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往往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师问生答,甲坐乙起,平静如水。没有笑声,没有争论,甚至没有同座间的窃窃私语。长此以往,上课纪律的确不错,却造成了师生情感的交流缺失。“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如果缺乏情感,课堂教学将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少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也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因素。
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老师要恰如其分地加以诱导,而要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就要富有情感地教学,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轨迹。语文教师饱含情感地教学,学生意兴盎然地学习,就能更确切地把握作者撰文时的情感,那么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品味就会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热情的。这样就会大大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才会得到全方位的调动,他们才会“好学”、“乐学”,达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欲罢不能”的境界。
五、创设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
教育既是严厉的,又是温柔的。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课堂上,“鸦雀无声,专心听讲”的经传几十年一贯制。这里,我们忽略了心理学中所说的,人的注意力不能持续二十多分钟的道理。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使大脑疲劳,抵触新知识的输入。上课时,我们常遇到一些学生喜欢插话,他们也是老师常常批评的对象,而事实上,这些喜欢插话的学生往往是思维比较活跃的,当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何不因势利导呢?何不设置一个宽松的环境,民主的气氛,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呢?只要把握好度,何愁课堂不出彩?
我相信,做到了以上几点,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饮之无味、弃之不能”的“温吞水”,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让我们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用行动来――拒绝“温吞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