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语文是一种以文字表情达意的学科,其文字美观、情感美、意境美需要用心去领会、领悟。而朗读在课堂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对话,是学生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的心灵对话。因此。“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所以说朗读教学就是运用朗读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有着自身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朗读培养语感,增进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力,学生通过朗读,把无声的语言符号转化成有声的语言,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可感可知的人物、景物,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知课文,丰富生命体验,升华生命意义。其次,朗读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艺术性朗读或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伴随着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生动的语气,以及文中的思想内涵、美好的憧憬、语言的美感,同时与读者或听者的心灵感受相交融,在这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不觉提升了精神境界,当学生心灵与文章意蕴相碰撞的时候,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习主动性相伴而来。最后,朗读唤起审美直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朗读所展示出的语言美感带给人们精神的享受,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感情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城乡比较
1 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次调研总共走访了广西区四所学校,其中城市两所,农村两所,共连续听课60节,城乡同时进行,分别30节,收集大量课堂记录量表和课堂观察质性记录,调查对象涵盖了各个学校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语文课,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总体反应广西区城乡朗读教学实施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1 朗读时间分配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教师是否重视朗读教学,从在课堂的时间分配上便可窥见一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城市教师经常性采取朗读进行教学,而农村教师采取朗读教学的仅占40%,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上引起注意,但不够重视。然而城市与农村学校相比,30节语文课中,城市有朗读的课堂为24节,而农村只有12节,农村只是城市学校的一半,表明,农村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方面较城市教师差。从每节课朗读时间分配上看,过半教师在朗读时间上少于五分钟,60节课样本中,只有城市学校的一节课超过15分钟,显然,朗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农村学校语文课的朗读情况不超过10分钟,这表明,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对朗读的重视度更差。
1.2 朗读形式
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而且形式多样的朗读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从教学目的上,朗读可分为范读、试读、领读、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诵读等;从教学层次上,可分为有认识性朗读、理解性朗读、表情朗读等;从朗读活动的方式分为比赛读、对比读、选择揣摩读(品读)、交流探究读、推荐朗读、自我激励朗读等;从参与朗读的人数分为,单个读、顺次读、小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
从表3中可以看出。教师所采用的朗读形式并不丰富,而且一般情况只根据朗读参与人数来划分不同的朗读要求,这说明教师在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学生参与情况,而对于学生展示个性、表达自己情感的朗读少之又少。从城乡比较上看,城市教师大多采用单个读、分角色读的方式,样本中没有采取顺次读方式。说明城市教师能够注意到不同要求对朗读的选择性;而农村教师大多采用齐读、指名读的方式,表演读的方式为,这表明,农村教师很少能注意到不同形式朗读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只是一味的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也进一步说明,在情感教育方面,农村教师不如城市教师把握的得当。
1.3 教师指导情况
古往今来,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在朗读教学中更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和情感。朗读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启发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一是范读,二是点拨。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内心体验和揣摩,通地声情并茂的范读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思维与作者思思维的“共振”,学生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疑惑或谬误时,教师或引譬取喻,或正反模拟,或启发学生联想等等,这样的点拨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启发效果发挥最好。
从表4中得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字词句表面上的一般性指导。而缺乏语音、语调等规范性指导,对于点拨、范读这样的指导也并不充足。农村教师则更少,点拨和范读只占8%。城市教师大多对学生朗读有指导,范读和点拨相对多一些,农村教师相比而言对学生的指导略显不足。
1.4 学生朗读水平
从课堂观察来看,城市学生基本能流利通顺朗读课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大部分学生可以达到有感情朗读,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生动朗读,相比之下,农村学生的朗读情况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异,表现在:语音不够准确,错字、漏字、少词、增词,句子不够流畅、带有浓重的乡音等等。
2 城乡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教师缺乏对朗读的足够认识
由于受应该教育和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对朗读教学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并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以教师讲解和提问为主,重点在逐字逐句的分析理解课文,只要课文情节梳理清楚,字词句段篇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因而出现了教师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的朗读要求不高,大都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而这个阶段既没有教师的指导,也没有检查,并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对课文中的生字、难词会认了,理解了,就达到了念书的目的,而对 于朗读的种种功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尤其突出,由于农村学校的教师各方面条件不如城市学校优越,因而他们的思想比较保守,教师素质普遍比城市学校低下,进而在朗读的认识上存在更大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学校的朗读情况比城市学校差的根本原因。
2.2 教师缺乏朗读技能
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往往是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教师的指导大多机械化,操化方法单调,过于呆板,缺乏针对性,与教材内容脱节,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朗读技能的缺乏,这表现在,以“机”代读,以“讲”代读。当教师讲解过朗读要领之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示范,学生接受的只是录音机那标准的、生硬的、成人化的普通化训练,而自身的情感参与却未能启动。教师缺乏直接的示范性朗读,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的指导要领,由于缺乏声情并茂的示范,究竟怎么读。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一位老师做的非常好,他特别强调学生的朗读,并且每一句每一段都亲自示范,由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朗读功底很高,最后了解得知,这位教师曾经受过专业的朗读训练。所以,教师朗读技能的缺失是导致学生朗读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在农村学校表现尤为突出。
2.3 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
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且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知识经验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自己或班中朗读较好的学生为范本,以自己或他人的情感体验代替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以齐声朗读压制学生的个性朗读,使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这种求同的评价理想,往往导致学生不知所措,使学生心里感情与朗读表达不相符合,在学生茫然求同的过程中出现声音怪异,语不成调的现象,进而引来阵阵哄堂大笑。学生因此而不敢继续朗读,朗读教学由诵读变为默读,教师评价求同。忽视个性成为导致朗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间接原因。
2.4 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
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受方言影响更大。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下,人们大多以方言进行交流,因而学生能够运用普通话的机会仅限制在学校范围之内,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讲不好普通话,不爱讲,于是羞于开口,越是不开口,就越讲不好,越讲不好,就越不愿讲,形成恶性循环。而教师也对此姑息置之,认为改变这一事实的工程浩大,不了了之。语文课堂的朗读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学生不愿读,教师不愿提。因此,学生受方言影响的客观原因也导致了城乡朗读教学的差异。
二、提高朗读教学的对策
1 变更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个人感观认识。这种理念将贯穿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就如同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样,将直接影响教学。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多个方面的新理念新要求,只有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该意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合理正确的将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而朗读教学也涉及到一些技能,主要包括如何发音吐字,如何处理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关于朗读方面的技能技巧知识,语文教师应该及时自觉主动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同时自己又能做良好的示范,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
2 优化朗读形式,实施朗读教学
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与灵活化不但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深入把握课文思想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可以交替使用散读、齐读、跟读、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还可以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析读、品读、研读、辨读、评读等等。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说读、写读、听读、背读、赛读等等。根据思维发展进行演读、想读、联读、比读等。各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应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对象和目的来做出相应的选择。
3 传授朗读方法,重视教师范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因此,教师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程度。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通过训练,让学生把握重音、轻间,掌握好语速、语调、语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指导方法要得当,少讲理论,更注重朗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范读。通过教师的优秀示范,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不仅需要语音的示范,也需要表情的范读,这样范读就能更好的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教师不可一味的使用多媒体,因为这些材料大都离学生现实比较远,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效果。
4 因材施教,尊重差异与个性
教师首先要肯定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其它人而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语音条件、理解能力、朗读水平、语文基础等各不相同,当然朗读效果千差万别,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并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使学生在同学们共同的帮助下改进方法,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尽情发挥自己独到的一面,从而想读、敢读、爱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225.html
上一篇: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