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为了使“导学案”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我们要研究“导学案”编制的依据、原则、模式、长度、使用方法和效果监控评价等。
1. “导学案”的编制依据
1.1 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其实,这不能放在第一点讲,但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第一点来讲,因为它太被忽视也太重要了。不考虑学生知识构建的“导学案”是纵向不衔接、横向不联系、内部结构又失衡的“导学案”,那只是作业的变种,根本起不到“导”的作用。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就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依据。
1.2 依据课程标准。平心而论,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过课程标准,我们往往忽略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根据以往经验和教材内容,直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有了一些改变,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只有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严格课程标准的要求筛选知识点,“导学案”的设计才有准绳,才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1.3 依据教材。中学通用的教材有人教版、牛津版、外研版、冀教版、鲁教版等多种版本,各版本教材风格迥异,说法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我们不能盲从某种教材,要依据课程标准,把多种版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形成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梯度明显的内容体系。
2. “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导学案”的使用主体,“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设置学习目标,不能再使用“掌握”、“理解”、“记忆”之类的词语,学生对这些说法根本不理解,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弃之不顾。我们要尽可能使用“记住”、“运用”、“默写”、“背诵”、“尝试分析”、“归纳总结”等有明确指向的词语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
2.2 引导性原则:“导学案”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其导学性。
2.3 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要求,设置有探索价值的探究题,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4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知识本身由简到难的层次,二是学生认知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层次,三是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的知识能力层次。
3. “导学案”的编制模式
“导学案”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因此,“导学案”要设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基本知识梳理”等栏目;学生需要知道自己自学的效果,因此,“导学案”要设置“预习检测”等栏目;学生需要知道掌握重点难点的方法,因此,“导学案”要设置“课堂研讨”等栏目;学生需要拓宽视野,因此,“导学案”需要设置“拓展延伸”等栏目。
4. “导学案”的长度
“导学案”的长度有两种衡量标准,一是纸质“导学案”的页数;二是中等学生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时间。纸质“导学案”的页数最好是两页。最而笔者认为衡量的最佳依据应该是根据中等学生完成这份导学案所需的时间来设计“导学案”的长度;
5.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可以总结成“四三二”:(1)课前四件事: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完成“基本知识填空”、“效果自测”;填写答疑卡以及按要求查阅资料。(2)课堂三部分:检查反馈基本知识;以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探究题和了解“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3)课后两任务:完成纠错练习和总结反思。
6. “导学案”使用效果监控与评价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监控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监控的措施、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标准等等。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否高涨、基础知识是否扎实、能力是否发展。从“导学案”本身看,主要表现为栏目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究题是否具备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效果自测题是否基础,能力提升题是否有梯度等等。从教学进度看,主要表现为是否符合教学进度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力求使“导学案”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导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296.html下一篇:运用记忆策略 强化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