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实施通识教育作为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通识教育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通识教育的引入正在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原有的一些问题也已经带入通识教育的教学,并以更加尖锐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例如,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太少;教师讲授照本宣科,不重视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忽视知行统一,不关注人的修养完善等。就此现象,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重视课程设置轻视教学过程”的问题。〔2〕
相关的研究证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有调查显示,“在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有8.4%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表示满意,并且自己的学习兴致高,有64.7%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有26.9%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觉得教学死板,缺乏创新精神。”〔3〕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我们当前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是非常低的,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对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做保证,再好的理论都会流于形式,成为纸上空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的教学过程比课程内容更为重要。
那么,通识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基于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适合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情感的唤起、潜能的激活和人格的塑造。
第一,情感的唤起。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注重知识传承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而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性情,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品味的提升,这就要求通识教育的教学应该是重在熏陶、重在体验,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体验理性与智慧之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和未来前景的欣赏、向往之情,以此为起点,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
第二,潜能的激活。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侧重的是专业知识的灌输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决定了专业化的教学更多的是从教的角度出发,从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入手,而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发现长远发展的机会,因此,潜能的激活是通识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三,人格的塑造。与专业教育相比,专业教育带有非常明显的专业性、职业性甚至功利性的倾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通识教育正是要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培养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完整的人,因此,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更多地针对学生的心灵和人格的培育,追求思想、知识、精神和人格的完整与统一。
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希望就通识教育中很多教师正在使用并初见成效的案例教学法进行介绍,并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与通识教育基本的理念相契合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原指讨论的方法与方式,其认知前提是“智慧无法告知(Wisdom can’t be told)”。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学生积极地思辨与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的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4〕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更加契合通识教育的理念,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案例教学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从具体的情境入手展开教学活动,借助案例搭建起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践的平台,并引导学生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提升。因此,实践取向是案例教学法鲜明的特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有机地整合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打破了学科专业的壁垒,更加符合通识教育求“通”不求“专”的出发点。
2.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是将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一些情境的设定,借助案例模拟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研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案例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活动,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探讨,可以对案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教学法对在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和创新性非常有利。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堂的运用主要是借助问答的形式进行,在教学中,学生要与教师、同伴进行多方面的交流,既要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反思,寻找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分享,学会信息的捕捉与整理,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风格,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非常有益。
3.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自主权,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案例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案例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积极的自我,思考学习与生活的意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这也符合通识教育中人文关怀主体发展的追求。
三、案例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法既包括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材料,同时也包括了运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5〕案例教学法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课前准备。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一方面是指案例素材的选择,另一方面是案例问题的设计。案例素材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价值的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意味着一个理想的案例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而非杜撰的,这样的案例才会生动有趣,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第二,典型性,案例必须能够反映一定问题,并且能够说明类似的情况,这样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获得更多的启示;第三,挑战性,案例中要包含有一定的问题或疑难,郑金洲先生曾指出,“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4〕
在选择素材的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问题的设计,要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分步骤有计划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从问题的表述到学生有可能做出的反应都要进行细致的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实施中从容应对,引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方向。
2.课堂实施。包括案例的导入、展开、总结三个环节。第一步:案例的导入,通常有四种方式即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多媒体方式和真人模拟方式。单纯的口头表述不利于学生把握细节,真人模拟准备工作比较麻烦,这两种方法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比较常用的是口头加书面或者是口头加多媒体的方式。口头加书面的方式要在课前将书面的案例材料发放给学生,安排学生课前阅读,并思考预留的问题,课堂上再通过语言描述,带领学生一起进入案例的情境。口头加多媒体的方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学条件,可以运用多媒体影像资料呈现案例,也可以通过文字形式以精炼的语言、醒目的板式向学生呈现相关的数据、事实材料,其中穿插教师的语言提示,有声有色地向学生展示案例内容。
第二步:案例的展开,这是案例教学最核心的环节,以对话为主,由教师主持,包括提问、讨论、陈述、辩驳等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布置任务明确规则。为了把握好案例教学的时间、进度,教师要把小组划分、讨论时间、讨论的任务、发言时间、发言顺序都给学生交代清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断,并与小组内部其他成员分享。
二是互动交流小组讨论。可以通过临时分组或自愿结合的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指定或推选一名讨论组织者,由组织者带领小组成员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看法,小组讨论的最后环节,要确定一名小组代表,将小组观点整理归纳,准备参与班级的集体讨论。
三是代表汇报集体讨论。各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讨论的汇报,要求小组代表在汇报过程中要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简洁、清晰、流畅。在小组代表汇报之后,各小组之间就可以针对各自的观点、论据进行提问、辩驳和讨论。
第三步:案例的点评。严格地说,案例点评并不是在讨论之后进行,应当贯穿于整个讨论过程之中,尤其是在学生的讨论与教学目标有偏离或讨论出现严重分歧的时候,教师应当及时给予纠正和引导。在讨论发言之后,教师的点评是要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在这个阶段,可以对案例中包含的理论进行揭示,强化前面所讨论的内容,也需要指出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表现出的长处与不足。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点评主要是针对学生讨论的思路、角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途经等方面,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要做简单的对错评价,要本着鼓励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参与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实践中对于类似问题的普遍解决办法,这些观点与方法不是作为标准答案呈现,而是作为与学生分享、供学生探讨的材料提供给学生。
四、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师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在通识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需要去准备适当的案例,并且要保证以一种适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也承担起了一份责任,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要拿出自己的意见。
对于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复杂、耗时,教师必须通晓本专业、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够使案例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很多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暴露出底气不足方法不多的问题,就更加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对教师教学功底的挑战和锻炼,其工作量与难度均远远超出讲授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尽管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普遍表现出一种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受到传统思维和认知惯性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讨论中遇到的问题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入手进行探索,总是希望教师可以给与更多的指导和提示。此外,部分学生由于在沟通能力和讨论技巧方面缺少相应的训练,也影响到课堂参与程度,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缺乏条理、不分主次、不够精炼,这些问题会导致部分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效果。因此,为帮助学生克服观念上和能力上的障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课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师课堂的点拨和引导,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不断实践,才能为通识教育的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出现质的飞跃。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355.html上一篇:大学英语合作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