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以Internet为载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和普及孕育着一场教学领域的大变革:涉及到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概念等诸多方面,同时也将意味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技术为基础的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实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1.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只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
1.3 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1.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
2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策略
研究性学习在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里,呈现出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既可以在现实的学校中,又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进行。学生需要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包括主动寻找导师,主动寻找合作伙伴,主动查询各种资料,自主提交各种研究文档,主动与人交流、寻求帮助,积极自主发布、展示与推广等;教师需要更为主动地介入活动,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深入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利用各种智慧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困难的途径。所以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应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和现实学习环境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以统一的视角制定各个阶段的教学指导策略。
2.1情境体验阶段。教师组织各种课内课外活动,如:日常课堂教学、业余兴趣活动、专题讲座、各类讨论会等,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益的生活体验,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困惑,产生并提出问题。此阶段,教师应有组织安排如下的重点教学活动:(1)专题讲座:研究性学习中,丰富的专业领域知识是学习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开展网上与网下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在学习实施中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网上共享的专题讲座,可以解决学校的具体困难。专题讲座主题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社会关注的前沿热点,一种是学习者现在研究的热点领域。专题讲座同时还要辅以讨论沙龙、交流研讨,才能有助于学习者发现问题,并激活知识储备。(2)BBS热点讨论: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往往打破了班级建制,师生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BBS电子公告牌的异步交流特性,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一局限。教师可以在校园网、或者公共网中的电子公告牌上开启话题,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这样的虚拟交流,教师可以初步确定面对面交流的基本话题和深入讨论的主题等。这个阶段网络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信息浏览与热点交流。
2.2课题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辅导活动以小组或个别辅导为主,教师要进一步分析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明确程度,解决问题所需的背景资料,通过对问题诸要素的分析及学习者内部准备状态的诊断,帮助学生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立项开题辅导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题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修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可组织如下基本活动形式:小组咨询、个别辅导、方案交流、开题论证等,并安排如下的重要教学活动:(1)小组咨询和讨论:辅导教师与研究小组成员的面对面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学习者进一步澄清思路,明确基本概念;指导学习者撰写课题的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等等。(2)开题答辩论证:主要指开题论证。答辩活动主要就课题社会价值及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由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一般使用BBS和聊天室进行。就网络答辩方式而言,网络答辩可以是自主产生的,也可以是有组织地进行。网络异步的答辩可以采用BBS,便于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也便于记录,谁与谁的对话也可以进行技术建档,有助于学习者和教师在对话后进行分析整理。网络同步的答辩可以使用聊天室,由答辩主持、答辩人、参与人、论证人组成。一般成熟的网络答辩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步答辩应与异步答辩相结合,网下答辩和网上答辩相结合。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是寻求专题资源,寻求智慧资源,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2.3 研究实施阶段。此阶段,教师认真追踪研究活动动态,落实与协同小组成员协作分工,根据学习者遇到的具体困难,随时给予疑难咨询,提供各类专项辅导。教师可组织如下的基本活动形式:社会调查、实验室工作、文献分析等,并结合网上和网下同时开展专项研讨活动。活动可以由质疑人、答疑人和参与人组成,一般先由遇到困难的学习者发出求助信息,然后集中研讨解决。研讨的主题,可以是大家普遍遇到的困难,也可以是个别学习者遇到的困难,然后通过智慧团体共同解决。这个阶段网络平台主要的作用在于上载研究活动信息并及时反馈,寻求智慧资源,解决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
2.4总结反思阶段。教师进行小组咨询,帮助学生整理思想、组织表达,对创造性表现行为给予及时确认和激励,促进交流展示活动的开展。一个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结束,要能够引发更多新问题的提出,从而形成新的发展起点。此阶段可组织小组辅导、展览会、答辩会等基本活动形式,并安排如下的重要教学活动:(1)结题答辩论证:可以组织网下的答辩论证活动,可以有学生、辅导教师和专家组成。也可以开展虚拟的答辩活动,具体方法与开题论证答辩相同。此时的答辩活动应更注重成果的用户界定与推广设想,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活动中的感悟,及时捕捉认识上的独特性、表达上独创,促进形成新问题。(2)成果推广:强调用户意识,是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题开展初始,就要逐步清晰自己的服务用户,又要为学习者创造服务推广的途径,比如把作品推荐给厂商,将一些调查报告反馈给有关部门,还有成果的发表等等。在这个阶段,网络平台应积极成为学生获取、加工处理、交流表达和创造信息的认知工具与课题成果推广服务的纽带桥梁。
3 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关注的问题
3.1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研究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有着“样样皆管”或者“样样不管”的倾向,有些教师认为:既然研究性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至多在开始阶段做引路者,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研究实践阶段不必参与其中,教师们只要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活动态度即可。
我们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适度介入辅导。在研究性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如果对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把扶不放,这显然剥夺了学习者的土体地位、压制了学习者行为的主动性。教师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点,依据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预留能力手动发展的空间。在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组织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开题阶段,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充当咨询者、指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在研究的实施阶段,教师的角色应为指导者、促进者。在总结阶段,教师的角色应为指导者。
3.2 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偏离预定目标并对活动过程及结果造成消极影响的行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同时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拓展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开放空间。然而,无论你是否愿意,网络环境和复杂的社会一样,并非净土一块,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出现一些偏差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效率降低,而且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带来负面影响。要正确处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行为,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教师要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正如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鹿旭忠所说:“教师自身也面临着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的任务。教师必须要面对知识高速增长的现实,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将成为新型教师知识结构中新的要素,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师还要学会利用一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3.2.2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法制、网络心理和网络课纪律四面的教育,倡导学生应用网络高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3.2.3教师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开拓创新,发挥网络功能,防治结合,积极引领全体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
3.2.4落实小组长责任制。每个课题小组推选出一个小组长,由组长对本小组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管理,特别是加强监督本组学员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浏览不良网站或其他与研究课题无关的网站的行为,如发现及时制止。
四 结论
计算机网络正在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学校和家庭,学习者因此获得了更有效的学习工具,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多样的探究学习途径。学校、教室和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传统的、狭窄的学习空间扩展到整个社会,超越国界,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现代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我国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392.html
上一篇:《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