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营,是中观层面学习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主体。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在中学推进和落实之初,首先应梳理好以下三对关系,才能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价值定位,才能更主动、自觉、科学的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要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原有相关概念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免让人想起了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和新课改等一系列相关的名词,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是代替素质教育的新名词吗?今后就时髦的只说核心素养了吗?它和三维目标、新课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考试与分数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结合新时代发展,对素质教育实施的补充、反思、改进与细化,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具有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课程改革的动因是因为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据此可见,新课改和核心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人能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充分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是对不同时代人的发展目标的明确规划,而新课改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动力和源泉。因此,素质教育、三维目标、新课改和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核心素养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发展,我们对前者的正确态度是:继承精华,创新突破。
二、要处理好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了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三大方面,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为六大素养,以国家认同等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的框架体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美的、翔实的、理想的人的全面发展宏图。有些老师不免要问,这个宏伟蓝图能实现吗?每个学生都要培养成具有全部核心素养的一模一样的优秀人才吗?这样岂不是又在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想这些问题应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提出之初的疑惑是关联的。在此,我们先理一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就好比,学会说话和写字这两项基本技能是人生存的基础,这是共性,但是每个人的水平和特色又不同,话说的好的会成为演说家,字写的好的会成为书法家,这是个性,这个个性离不开会说会写这个共性。因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使学生具有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并不是一刀切的平均发展,不是要求各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它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特长培养。
三、要处理好人才培养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
看到核心素养体系所描述的未来学生的完美状态,老师们不禁要说:“压力好大啊,我们几年的学校教学能完成这么神圣的使命吗?”我们再来深入解读一下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是学生后天逐渐习得的,既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能满足个体全面、充分和终身发展需求,获得美好人生和成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的获得具有发展持续性、生长性和长期性,是对个体卓越人生的不断完善提供保证和支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个长期性的宏伟目标要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学科课程有机结合,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的依据,进一步明?_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表现及程度要求,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匹配。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既要正确看待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全面性、长期性,更要能结合学段和学科实际,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处理好人才培养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关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892.html上一篇: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优化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