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我国国名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相较过去也迎来了比以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中专院校的学生生源与参加全日制高考的大学生源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中专院校在录取学生时几乎是无条件的录取,没有很大的挑选余地。而在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和认识,基本上都是基于父母的坚持和压迫下才被迫选择上中专院校继续学习。这就给中专院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中文这一公共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1.中专中文教学的现状
1.1 对学习认识模糊。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上病态的“靠颜值、能挣钱”的思想对进入中专院校的学生的冲击力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几乎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进入工作岗位后,只要技术过硬,专业能力好,有技术资格证,对工作有积极性就可以满足人生需求,文化课尤其是从小学到大的中文课学习好不好,根本不重要,也?]有人会有心倾听阳春白雪。在这种观念的错误引导下,中专的教师在进行中文授课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在看出专业以外的书籍或是做与课堂不相关的事。这也就对社会上部分中专生对常用字认不全、病句连篇的的现象,而他们又以有一技之长的理由拒绝学习。
1.2 文化基础素养差。进入中专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被高考或是中考淘汰的弱势学习群体,这就意味着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中文素养不高,对中文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能对文化课科目已经放弃的现象。这就导致了不学就学不好,学不好就不学的恶性循环。在中专院校中,在中文课堂上看到学生看课外书、睡觉、往手机的现象稀松平常,给教师的中文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3 中文教学受轻视。类型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承担着输送不同类型人才的任务,学校的指导思想都是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以中文教学为主要目的,这就导致中文教学备受冷落,让学生也忽视而中文学习的重要性。
1.4 授课随意性大。由于没有参照物的培养目标、培养统一标准和升学压力。不少教师认为中专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自己只是处于服从地位,重任都担当在专业教师身上。这种思想倾向导致授课时的随心所欲,并不认真研究教材大纲和重点、难疑点,在课上只讲学生爱听,有趣的就好,缺乏教学原则,授课无意义。
1.5 教学观念落后。中文教学观念受社会、中专院校学校、学生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中文教学观念的发展收到了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制约,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偏差,主观的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就是让他们学好课本上的内容就足够了,而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掌握知识点就足够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变成教师注入式学习的过程,中文教学过程成了中文教师的个人演讲,教师的教学并没有遵循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教师重知识轻能力的古板教学观念不够形象生动,学生不愿意学习中文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中文教学的对策
2.1 改善学生错误观念。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会发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很一定程度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课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文化的学习。中文教师对学生应灌输正确的中文学习观念,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也是当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学好中文不仅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很多的用人单位对求职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倾听能力是用人单位极其看重的地方。所谓中文的学习对将来的求职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2 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大多数中专生出现厌学心理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是因为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实力的薄弱,与本科学生相比,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便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过于自暴自弃让他们丧失了对自己的信心,过于缺乏自信导致了厌学现象的发生。中专生应确立合适自己的学习目标,中专生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指导学生寻找自身定位和学习目标,树立自身的学习信息,学习好现阶段中文教学的课程。
2.3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过程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体会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高度的过程,作品的丰富情感和广阔视野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对文化素养的涵养;通过诵读将阅读的体验化作个体的情感价值体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博古知今的文学巨人共同交谈,最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
2.4 调动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发挥中文教学课程熏陶功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差异性,给学生释放个性的机会和施展自身的空间,在有限的课堂给学生营造宽松的环境,在学习内容、方式和进度的选择上,有独特且又适合他们的标准和自由的空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实现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人文关怀。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5908.html上一篇:善用多媒体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下一篇:“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