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与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逐渐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重视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新时期的中学语文课堂要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领航者”、“指引者”与“带动者”,发挥教师的主导力量,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设置有效的语文问题,切中提问要害,抓住提问重点,并适当控制问题难度,在教学设计中??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和卓越的语文综合能力。
1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提问现状
1.1提问流于表面
从具体的提问情况看来,有些教师面对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依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偶尔的象征性提问并不能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度低,因此,不能将问题与课本知识有效结合,还有部分教师误认为只要学生开口回答问题就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误把谈话当成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这种语文课堂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际却没有起到激发兴趣、挖掘知识的显著效果。
1.2提问质量不高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学法多样、提问方式自由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提问的质量与提问的内容有较大的联系,课堂提问的内容呈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语文课堂提问往往呈现出随意性、简单化的趋势。例如,当学生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具体阐述时,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相应的补充和指导,而是习惯于简单的询问“对不对”、“是不是”、“还有没有要补充的”等肤浅性的问题,或者是习惯于提问“课文分为几段”、“每段的大意是什么”等简单性问题,而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意境的作用等深层次问题不予提问,无法深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2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具体表现
2.1逐步引导,激发兴趣
课堂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对课程的逐步导入,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新课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虽然导入新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问题导入法是最直接的导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风筝》学习时,教师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最主要的是设置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我”为什么不让弟弟放风筝,而“我”为什么又自我谴责,以及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封建教育的反抗之情的?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对课程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于在分析课文时,学生可以深刻体会鲁迅先生小说的深刻情感和所要讽刺的主题。
2.2恰当深入,提高能力
众所周知,语文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散式思维,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在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设置以及生成方法。例如,在学习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真挚浓烈的感情力量通过具体的物象表现出来的,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从该诗的前四句可以看出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独特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雄心壮志。最后,将“养怡之福”与“壮心不已”进行联系理解,让同学们在把握全文基调的基础上理解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要与上文的“壮心不已”交相呼应。由此可见,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还需要把握时机进行恰当的引导,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学习技能。
2.3有效拓展,综合提升
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以及人生遭遇,明白作者在家庭变故前清丽、愉快的词风以及家庭变故后凄凉、悲惨的巨大转变,思考婉约派词人的写作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整体鉴赏能力。
3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明课堂提问的发展现状,对课堂提问存在的明显问题和怎样达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地探讨。要求教师不能只精通“问、答、讲”的探究模式,对待实践性、思考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要在讲解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综合提炼,将课堂提问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211.html下一篇:以学生为中心重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