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2010年6月2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至此全国许多小学都已将经典诵读纳入了学校教育体系,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仅限于开展一些具体展演活动,与学校课程的结合还不是非常紧密,仍处于学校教学的表层。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 经典诵读的语文阅读教学价值
《义务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部分写道:“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经典诵读与语文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语文教育可以借助经典诵读更好地实现价值,经典诵读也为语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知识积累,提倡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经典诵读的语文教学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诵读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学校在阅读阶段目标中,分学段多次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小学生阅读素养,促进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自我感知,从而形成相应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对经典作品的理解。此外,让小学生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儒道经典,阅读大量古今名著,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增强知识储备,为他们的认识发展形成积淀,从而建立丰厚的文化底蕴,影响学生们的文化气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二) 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任务,而语感是语言能力的核心,培养语言能力的实质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研究语文问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有极其敏锐的语感。无论是看书看报,或者听人说话(包括听自己说话),要能一眼就看出来,一耳就听出来。”[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关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语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诵读经典,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量变到质变、由领悟到感悟的过程。[3]
(三)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阅读知识的积累
经典诵读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诵读经典能帮助学生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通过良好的诵读积累可以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首先,通过大量的“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在阅读中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其次,通过大量的“读”,学生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内容材料,无形中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二、 经典诵读的教学实施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提升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感悟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进行如下有益的教学探索:
(一)故事熏陶,激起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通过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展示经典古诗文,使学生在营造的氛围中走近经典,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并从中明白道理,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课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成语《欲速则不达》。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访老师,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一个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可是,只要抓住根本,也就十分简单了。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都做不成。”子夏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深鞠一躬告别孔子上任去了,结果把莒父治理得井然有序。
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到不但治理国家要考虑长远,日常生活也应如此。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往往事与愿违。许多事情都必须有一个痛苦挣扎、奋斗的历程,做人做事都应放远眼光,不要好高骛远,而应积沙成塔,积水成河,由量变达到质变,默默地坚守,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才会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学生通过听故事、议故事,很容易理解失去理智的齐景公放弃三个有利条件而徒步奔跑,最后也没有见到晏婴一面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学生会吸取教训,深刻理解寓意。
(二)诵读表演,深化经典
利用中华经典的可诵、可吟、可歌、可演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积极参与的兴趣和表演的欲望。诵读在表演中展开,表演又是对诵读内容的艺术表现,使诵读更具艺术感染力。《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孔子身旁,畅谈理想,那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令人羡慕。在教学《“扫一室”与“扫天下”》一课时可围绕十五岁的陈蕃如何实现“志向”展开课本剧的表演。
音乐起。一个隆冬的早晨,寒风呼啸,陈蕃在室内高声诵读。过了不久,咚咚、咚咚,一阵敲门声。
薛勤:陈老在家么?
陈蕃:(急忙跑出来)薛老大人,有请!
薛勤(吃惊地)环顾四周。
陈蕃:请坐!
薛勤:(微笑)你是经营百货商品的吧。
陈蕃:(满不在乎)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薛勤:(惊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陈蕃:(得意洋洋)我要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有心思去清扫这小小的一间屋子?
薛勤:(摇摇头)愿无伐善,无施劳。
陈蕃:(理直气壮)听其言而信其行,您就看我的未来吧。
薛勤:(语重心长)听其言而观其行。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诵读经典,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如何实现志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对话,感悟经典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将经典诵读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能有效缩短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利于师生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经典诵读要紧紧围绕语文教学进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使琅琅的经典诵读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之上,实现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完美融合。例如在教学《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时有这样的几个片段:
师:成吉思汗的杯子被鹰打翻了几次?
生:四次。
师:成吉思汗最后怎样呢?
生:气急败坏地把鹰射死了。
师: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生:观过,斯知仁矣。
师:他和他的朋友们出来打猎,已经整整一个上午了,天气闷热,成吉思汗感到口渴得厉害,真是又累又渴!看来这一杯水对成吉思汗来说,是怎样的一杯水?
生:这是一杯救命的水。
生:这是一杯生命之水!
师:就这样的一个人物,这只鹰却敢一次次打翻他的杯子,阻止它的行为。难怪他真的生气了。但成吉思汗还是选择了原谅,不过当他决定原谅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你读?
生读:“喂,我说老鹰啊,这可是最后一次了。”
师:这是成吉思汗对老鹰的最后警告。
生:“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师:历史上有许多忠臣像老鹰一样多次进谏导致悲剧发生。
师:此时此刻成吉思汗的孤独、失望、焦躁不安早已烟消云散,他内心充满了懊悔,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那鹰救了我的命!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师:“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师:成吉思汗真的永远牢记这个教训。从此以后,成吉思汗没有错杀过一个手下将士,也没有一个将士背叛过他。
生:不迁怒,不贰过。
师:透过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似乎看到成吉思汗的心在滴血!可是,无论如何,这只忠诚的铁血苍鹰也不再复活,怒使成吉思汗失去了应有的理智,失去了正确的判断,最终产生了令人沉痛的教训。
师:“小人之过也必文。”
生:“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师:推荐几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上述案例中,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教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适时相机安排了经典诵读环节,选择的诵读内容与教学内容自然衔接,相辅相成。经典内容深化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则帮助拉近了经典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随着不断地诵读,使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担。
经典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各个学段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从外部感知经典到内化经典、升华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完善小学生的阅读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语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450.html下一篇:论写作教学模式建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