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1.1 研究对象
以太原师范学院2007级健美操选项课的98名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健美操的创编概念。创编一套理想的健美操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创造性劳动,不仅要有丰富的体育运动知识,并应具有一定的音乐、舞蹈、美学等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先有一个量的积累。
2.1.1 创编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编制一节或全套基本健美操动作时,首先根据编操的目的任务,即编操的用途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选择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如是作为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健身健美操,就要选择选择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的动作;如是作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就要根据课的内容和任务,选择能充分活动全身各关节的大肌肉群的内容,做到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锻炼效果。健美操总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
2.1.2创编要有主动学习性。学习中,能运用独特的思维、手段,富有独创性地探索解决学习问题,寻找解决知识技能、发展身体的独特方法。在创编健美操的任务提出后,根据老师的基本要求,自主进行创编健美操群策群力,各显神通,取长补短。
2.1.3创编时动作与音乐的统一性。健美操的配乐方法一般有三种:一是先编动作,后选乐曲;二是先选乐曲,后编动作;三是先编动作,后创编乐曲。这三种方法须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来选择,总的目的都是使动作和音乐配合默契、和谐,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2.2如何创编健美操
2.2.1改编基本动作组合套路。只让学生学会基本动作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变形,灵活运用、巧妙组合。学生在熟练了基本套路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局部改动其中的几个组合,可以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几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表演,看哪一组改编的动作既新颖独特,又趣味性强。
2.2.2 进行自编和示范。利用基本步伐的创编激发学生做出更加新颖的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多面性示范,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创编能力。
健美操的创编步骤可以概括为:
(1) 明确编操对象及编操目的。
(2) 调查做操人的具体情况和拟定编操方案。调查内容应包括做操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场地器材条件等。编操方案应包括操的各称、任务、特点、形式;动作的难易程度;节数及顺序、运动量的大小;对身体各部位的影响;对动作的数量和重复次数进行适当的调整。
2.2.3热身操的自编。每次课的准备活动时间留给学生,可以请2―3名同学分别到前面领操,主要是以他们课下自编的动作为主;也可以用接力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同学在前面领做16个八拍的动作(16个八拍的时间长短比较适中,也为完整的乐段),后面的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同学做过的动作,但允许有前面动作的变形,这样既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又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2.4改编基本动作组合套路。只让学生学会基本动作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会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变形,灵活运用、巧妙组合。学生在熟练了基本套路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局部改动其中的几个组合,可以分组进行练习,然后几个小组分别在课堂上表演,看哪一组改编的动作既新颖独特,又趣味性强。
2.3 教师在教学中对大学生创编健美操能力的影响
2.3.1多元化教学实施后能自编健美操的学生为93.8%,实施前为8.2%,实施后比实施前提高了85.6%。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练习方法的多元化教学及多谋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创编健美操的理论、方法、实践素材得到积累,从而对健美操有了理性和感性认识。继而产生创编兴趣,有了创编热情,在学生开动脑筋创编出新颖、独特、富有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实效性健美操后,多元化教学利用比赛、表演、讨论、评价、带领等方法,又及时给予学生肯定、提供机会使学生充分展示个人及集体的智慧与天赋,使学生的创编能力在学习―兴趣―积累―热情―创编―比赛、表演―讨论、评价―再学习―再积累―创编的良性循环上不断得到提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根据乐曲的特点分别配以相应的动作,音乐强烈紧张时,动作就必须幅度大、力度强;音乐柔软飘逸时,动作就应该舒柔缓慢,这是健美操在编排过程中必须慎重处理的问题。编排者要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实践经验,并在编排过程中反复雕琢,认真推敲,否则很难体现健美操的艺术效果。
3.2 建议
3.2.1 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优化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3.2.2 对健美操喜欢的学生,应因材施教,增加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感,使其充分发展。
3.2.3 对有健美操天分的学生的培养,训练好健美操的基本功,打好扎实基础,开阔学生的健美操视野,提高他们的机能、技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464.html上一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