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民汉一体化教学”一词最早见于阿斯哈尔?吐尔逊的《依托“双语”教学构建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语言与翻译,2010)一文。“民汉一体化”教学是指通过将民汉学生统一编班、统一培养方案、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和统一毕业标准进行培养的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在以往汉语言教学班级中插入“民考汉”“民转汉”“双语班”等学生的基础上逐步出现在新疆高校中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班级。
1民汉融合式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理论流派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演进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不同,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核心是文化多元和教育平等理论。其实践方法主要有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和斯里特总结出的五种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方法。但发展到当代社会,两者都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在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如何既保持差异又能使少数民族较快发展。
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将其与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具体国情相融合。各界学者着重关注传统的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与“民汉合校”的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上,典型如李儒忠(2012)所著《莎车民/汉双语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等。何奎(2015)在其《“民?h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一文中以翔实的数据阐述了新疆财经大学“民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效果。关于在推进中存在的障碍,刘永泉(2012)认为民汉学生之间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之间的差异既不容忽视也不宜强化。马幸荣(2013)在其《新疆高校推进民汉一体化教学阻碍因素分析》中提出各高校师资队伍结构性问题的凸显,行政管理滞后性产生的管理制度不协调导致的制约影响等。
2新疆高等教育民族学生教育模式的改革历程及现状21改革历程――四个阶段
211体系的建立阶段(1959―1965年)
新疆各院校曾经摸索试验,前新疆学院曾采用维、汉、哈、蒙、俄等五种语言教学,但教学计划、教学质量均无标准化模式予以保证。从1959年起新疆高校预科汉语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各高校本、专科民族班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都先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预科学习。
212停滞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新疆刚刚起步的高等教育民族预科教育被迫停滞。
213恢复前进阶段(1977―1992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新疆各个高校相继组建系处级预科部,专门管理预科教育。90年代初又改建为汉语教学研究部。
214革新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1993年新疆各高校先后引进并组织汉语水平考试(HSK),以此为基础,推行汉语分级教学,其后试行实施“23分段”或“113分段”教学进行汉语授专业课。
22“民汉一体化”教学实践模式的实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疆部分高校开始在部分专业采取民汉混合编班的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确为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然而,十余年的推进,目前进展缓慢,“民汉一体化”班级仍停留在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少,各种特殊政策协调平衡的实验阶段。在成绩的背后部分问题和冲突也开始显现。
首先,班级缺勤率高,班级纪律不理想。为配合“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辅之以诸如“导师制”“民汉合住”“民汉结对子”等措施。但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不利于班集体的管理与班级文化的培育,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有效驾驭全新的班级体。
其次,课堂气氛沉闷,民语言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民考汉”“双语生”、汉族学生,班级学生层次各异,非母语学生面对大量专业术语在课堂和考试过程中应变能力差,厌学情绪浓重。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优惠政策,随着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的增加,失去了可操作性。
再次,教育衔接上存在断层现象,目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是“双语教学”,而高等教育阶段“民汉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全汉语教育,在汉族学生无法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
最后,民族学生家庭语言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不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纯汉语言文化的教学状态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认知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
3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模式调研分析
31调研手段
采用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少数民族双语生、民考汉学生、专业课授课教师、毕业生和就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调查问卷、组织实地考试、进行试卷分析、实验课内容实地检验等。
32调研结论
321重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教学质量的调查中,您对授课教师最不满意的三项分别是:567%的学生认为“上课方法单调,没意思”,467%的学生认为“上课没有重点,课后对学生没有要求”,43%的学生认为“教师只顾自己讲课,不管学生感受”和“ 自身业务水平低,知识面狭窄”。
学生“最希望授课教师上课时”的前三项分别为“专业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 “上课时生动有趣”“态度和蔼,亲和力强”,选这三项的学生分别为78%、68%和56%,而只有37%的学生希望教师“严格要求,认真敬业”。
在目前的教学体系设计,学生最不满意的7项排序分别为 “教学内容和实践脱节”“课堂理论内容太多,实验课时太少”“实习走过程,效果不佳”“选择选修课时无人指导”“课程前后顺序不合理,没有整体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学为主,并没有考虑到民族学生的适应问题,既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调动民族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学模式设置和改革流程都已到位,但其中的质量管理需要切实提高。
322少数民族学生专业课程课堂参与度低
鉴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是用第二语言,基础知识储备少,而在专业学习中很多内容需要具备知识储备推导或求证,导致学生对这种汉语言教学方式无法当堂吸收,降低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在调研班级中,任课老师均反映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配合度差。
323民族学生以母语为语言的学习参考资料较少,学习交流范围较小
在“您一般一天看财经新闻和读财经类报纸杂志的时间平均为”这个问题上,近78%的少数民族同学选择了“没有看过”和“偶尔看看”,只有极个别的学生选择了“看,大约每天平均半个小时”,没有学生选择“经常看,大约每天平均两个小时以上”。
课堂内容民汉学生所学内容相同,但专业课程几乎没有配套的民语言参考书或相应的影像制品可供学生参考,可从外界获取的信息量匮乏。
324“众口”难调,增加了教学难度,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障碍
学校也通过“降低及格线”“按实际分数的12倍录入成绩”等措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能顺利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业标准获得毕业资格。关于学校对民族学生的考试课的加分政策,认为“很好,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同学,符合实际情况”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有61%,但也有33%的学生认为“要求太低,导致民族学生学习没有压力”和“不需要,既然民汉融合式教学,就应该标准完全一样”。
325合班课人数众多,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无暇顾及
在“您认为目前民汉融合式学习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可多选)”的调查中,认为“民族同学由于语言的思维转换,某些专业课程有难度”的学生有65%,认为“为保证教学进度,授课教师无暇顾及基础薄弱的?W生”的学生有46%,认为“授课教师顾及基础薄弱的学生,导致整个班级教学质量下降”的学生有32%。
326教师跨民族挂牌上课,选课的短时间内部分老师难以获得信任
关于民汉老师挂牌上课的问题,少数民族学生中有8056%的同学认为“只要专业能力强,汉语水平高,不在乎民汉”,汉族学生中有50%的同学也有该表示,可见民汉族别不是学生选择教师考虑的主要因素。但是民汉教师挂牌选课时,短时间内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汉语水平不了解,导致部分民族教师在和汉族教师同时选课时面对无人选课的尴尬局面。
327随着民族教学改革的深化,民族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面临较大的难度
首先在对教师培训上,进修访学或民族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方式,但由于仅能惠及少数教师,并且教师往往会因为不在岗而收入降低、生活不习惯等不愿意进修访学;提高民族教师的学历层次,高校在职研培养计划确实解决了大多数民族教师的学历问题,但培养标准和质量明显低于普研。其次在教学上,一方面,实行民汉混班交叉授课,实际上却出现了对民族教师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从民族班实行学分制的实际情况看,民族学生选课的观念和标准以及对教师的评价,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偏差,给民族教师的压力强度不够。
4新疆高校“民汉一体化教学”持续推进的实践探索建议
41总体原则
民族教育改革进程需要全面的系统设计和系统运作,更需要全方位的配合,首先是学校改革的大环境,需要中央及地方、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其次是教师,如果说教学改革的方案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制度安排,那么在改革的制度安排下,改革的效果如何,成功与否,取决于教改过程中的参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双重配合。
42具体方案及实施措施
421切实加强对民汉融合式班级教学工作的关心和领导
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工作会议,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少数民族教学工作的交流,课程组老师每学期定期召开民汉融合式班级、少数民族班授课经验交流会、课程教学研讨会,互相介绍经验,研讨教学方法、教材编写、案例教学,杜绝走过场,要求人人主持一次,场场发言。设立少数民族教学工作优秀奖,严把民汉融合式班级民族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关,对承担民族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教师适当增加工作量。
422选派优秀敬业教师担任民汉融合式班级教学任务
精心设计班课程安排,保证每学期的课程门数、难易程度、骨干课程等科学组合与配置,注重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423现行学制的设置实行管理弹性制
目前的学分制允许民汉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但不允许民汉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对一些想提前结束学业或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缺乏弹性。能否考虑实行弹性学习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更加适应民汉融合教学的培养方向。
424开设俄语选修课,增加职业技能的培训
应考虑到新疆的区位和地缘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需求,俄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且新疆少数民族有经商的天赋和传统,开设俄语选修课,可以增加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就业率。
425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民族学生对灌输式教学的不适应问题,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专题讨论和讲座等教学形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并在各班内组建民汉学生穿插的学习兴趣小组,作为课堂上的讨论小组、课后的互助小组、实习中的项目实施小组。
426选拔优秀民族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展示机会
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训要对口、持续,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避免完成指标式的走形式和过场。扩大“汉语授课标兵”等选拔活动,对于优胜者给予持续性额外课时津贴,激励民族教师提高汉语水平和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