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2.073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根据无锡与苏南地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依据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学校提出的培养理念,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职业素能为本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制定了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1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变革与突破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无锡太湖学院一贯的目标,也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十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已经为各行业培养、输送毕业生数千人,多数学生都较好地适应了岗位要求和社会需求。
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相较以往有着独特的背景。首先即国家政策导向。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更可以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其次,是社会环境变化。进入“众创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创业,而创业中面临的困难又让人心生犹豫,因此为年轻人创业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拓宽了应用型人才的范畴,丰富了其内涵。
第三,是学校发展需要。学校对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思路的重新厘清与界定,提出要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院校做横向比较,在同类院校的竞争中谋求错位发展,培养“就业有实力、创新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于此,本专业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价值观转向个体功能
教育的价值观,大体可以从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两方面进行考虑。社会功能包含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个体功能包含升迁功能、择业功能、成长功能。传统的价值观单纯强调社会功能,突出??调思想好、政治好,忽视个体功能。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强调的是社会本位价值,重视社会功能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结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个人功能的满足,也可以从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两方面考虑。现实价值强调学生就业率、就业成功率和岗位适应力;理想价值则侧重追求毕生成长,不断提升个体价值。人才培养应该处理好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之间的关系,既有益于学生毕业就业创业,又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与成长。
在新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培养目标被界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统计、法律、计算机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思想、政治素质高,人文科学素养好、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持续发展潜力大,懂经营、会沟通、善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与服务型人才。学生毕业时,应能达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经理人或者管理咨询师的要求。
从上述培养目标,可以看出,“懂经营、会沟通、善管理”表明不仅为学生作了明确的就业定位,而且会沟通更加突出了学生对工作适应能力的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好”突出了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视;“创新创业能力强、持续发展潜力大”反映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毕生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视。
从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来看,新的培养方案更注重思维模式、团队意识、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可见,新的培养方案注重个体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结合,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不可能让学生完全解决就业难题,也不应止于“让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注重就业创业能力与毕生发展能力的结合,以期让学生终身受益。
1.2质量观注重全面素质
时代不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当代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在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有明显有提升。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大学生的综合质量在进步。另外,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的普通高校在定位、生源、培养类型上都不同,不能采用同一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因而需要树立新的质量观。
新的质量观是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其“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质量,是一种考虑多样性,而不是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质量的质量观。为此,作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所要追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应该过于关注某些“标准”,更应该注重办学内涵的提升。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素质质量观为指导,注重培养特色,注重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过程质量”和“相对质量”。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尤其注重信息技术技能、外语应用与表达的技能、人际沟通与终身学习的技能等一般技能。专业能力则明确提出八种能力的培养,即(1)信息收集、整理、理解及应用的能力。(2)市场调查、分析的能力。(3)企业管理咨询的能力。(4)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5)团队建设与激励的能力。(6)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和决策判断的能力。(7)公共关系协调与沟通的能力。(8)创新创业的能力。从技能要求,可以看出其质量要求,是培养出具有自身特点,又适用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1.3课程观融合三大课堂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了三大课堂融合的课程建设思路。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为第二、第三课堂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指导,其教学成效与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程度关系密切。第二课堂是校园课外活动,其特点是不受教学计划束缚,能满足大学生自主发挥、展示才华、体现价值的个性化需求,但往往缺少相应的专业指导。第三课堂为社会实践,化知为智,有赖于此,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 新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地位应该更加突出。在新的评价模式构建中,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承??起有效监管的职责,而不是单一地对一线教学提各种任务要求,减少在教学实施中的重大措施调整。因为教学活动一旦开始,便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任何第三方力量的过度干预都会对教学节奏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期开始前,就对包括考核方式在内的学期教学安排及要求做好明确的部署,各专业教师对这些部署应充分尊重,并全力执行,对不同的意见,应进行有效沟通,杜绝阳奉阴违;二是在学期结束后,对本学期教学效果评价的结果,进行归纳,重要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反馈。
3.5构建以心理契约为基础的动态均衡评价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政府逐渐从高等教育的诸多管理领域中淡出,教学管理逐渐趋向民主化。对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构建,心理契约的相关思想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学校系统中,“心理契约”是指教育关系中存在的一系列彼此期待的主观信念,是教育关系双方相互期望的集合,它反映了教育关系的本体面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以心理契约为基础,将情感认同作为评价模式共建的润滑剂,有效地消解师生对制度约束的抵触情绪,无论教师、学生还是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在集思广益的民主化氛围中,共同搭建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制度框架,最终实现评价模式的动态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动态均衡的模式,并不要求教师一定要采取特别的考核方式,学生一定要参与考核方式的制定,这一模式只强调教师的教学构想和学生的参与意识应受到尊重。如若强制要求,便成了僵化的模式,进而陷入失衡,遑论动态平衡。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