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一剪梅》教学案例探究

《一剪梅》教学案例探究

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b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1、导入

  古人抒写愁的诗句很多,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她是怎么写愁的。

  2、诵读

  1.齐读,纠音

  2.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词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相思之情

  李清照缘何相思呢?

  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嫁与赵明诚为妻,她出生于书香世家,好词章,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促膝对坐,共赏碑帖。但美中不足的是,赵明诚在太学读书,一个月只回家两次,李清照独自在家,不免思念远行的丈夫,只能用词来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情,于是创作了《一剪梅》。

  要用怎样的语速、语调去表达词人的相思之愁?

  明确:惆怅,低沉,缓慢

  3.个别读,评价

  4.听名家的朗读

  5.齐读

  3、赏析

  小组讨论:哪些意象表现出词人的相思之愁,说说理由。

  参考:

  ①红藕

  问:李清照所看到的藕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这样色泽鲜亮的荷花现在呢?凋谢了

  问:看似在写荷花凋谢,其实词人想表达什么?

  问:荷花凋谢,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逝去,那么李清照正逝去的是什么?青春

  用客观事物荷花的凋谢来表现秋天的到来,看似写景,其实含有对青春易逝的感叹。

  ②玉簟

  问:哪个字点明了季节?秋

  问:秋天的玉簟贴在皮肤上是怎样的感觉?冷

  问:仅仅是肌肤感到冷吗?

  丈夫不在身边,所以这里的冷还暗含“人去席冷”之意,是凄凉的内心感受。

  红藕、玉簟既透露出秋景的萧条,也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感受,对词人的孤独起了衬托作用。

  ③兰舟

  问:她是怎么登上兰舟的? “独”

  问:“独”好在哪里?

  面对万物萧瑟的景象,词人不免触景生情,回想和夫君一起泛舟湖上,而今却形单影只,此情此景,她还能排遣掉寂寞吗?

  ④ 锦书,雁,月,西楼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描绘下

  ……

  词人独自登上西楼,看到大雁归来,希望它能给自己带来锦书,谁的锦书?(丈夫),她盼望的是丈夫的来信,可实际上是无人寄书,于是心中平添了一层愁绪。

  ⑤花、水

  问:花是自飘零,水呢?水自流。

  问:两个“自”做何解释?“自”,是“空自”。

  问:和花儿流水一同逝去的还有什么?青春

  这种把自己的主观情感附着在客观事物之上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抒情。

  到这里没有一句直接写自己的相思之愁,但是每一句都传递出了词人的愁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

  直到哪里词人才点出自己的这种相思之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两处”指词人和丈夫在两地彼此思念

  旧时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的思夫,但李清照在写相思之苦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的两相恩爱。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充分信任,体现了她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这首词里面有一句名句,你认为是那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你觉得哪几个字用的特别好?

  明确:“才下”、“却上”,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体现了愁绪转移的迅速,它把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是一句完美的收尾。

  问:用词上面有什么特点?

  明确:“才下”、“却上” 平常的字眼,却可见情之深、重。

  这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

  小结:词人借用多种意向来抒写自己的愁绪,画面优美,情感真挚。

  齐读

  二、拓展及作业

  1、拓展

  这首词用了哪些意象来写愁?……

  《一剪梅》和《声声慢》同是写愁,但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

  《声声慢》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的生活感受。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反映了个人不幸的遭遇。如果说《一剪梅》表现的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那么《声声慢》的愁绪就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所以《一剪梅》的愁是“闲愁”,而《声声慢》的愁来得更加沉重。

  2、作业

  同学们,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愁情的意象还有很多。试举例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诵读,还是对意象的感悟,都不是由教师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

  其次,本案例中“意象”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思路,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实践,我以为,从直接阅读、体味文本角度入手把握诗词,让学生从词本身中读出词人的形象、心情,是可行的,且也是更有探究性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70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