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148-04
[作者简介]申茜(1981-),女,湖南邵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GA406);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改工程立项项目“基于行业能力为导向的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外贸行业迅猛发展,对外贸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然而却出现了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且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而很多外贸单位却招不到所需人才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各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趋同性,未形成适应地方经济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不能与市场需求之间形成“弹性互动”,导致“最终产品”难以在就业市场“畅销”。
外贸专业技能属于隐性知识,不同区域、不同企业有不同要求,人才培养如果只停留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无法真正接触和了解社会,难以真正满足外贸行业实践性强的需要。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所处区域经贸环境,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区域经贸人才。
本文以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为研究切入口,根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外贸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现实情况,结合当前外贸行业对外贸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对群内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整合、设计、创新,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此系统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外贸职业素养,培养外贸专业人才。
二、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外贸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要求
随着我国外贸迅速发展,企业对外贸人员的需求质量和数量日益提高,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笔者所在课题组对外贸类企业调研的数据及对国贸专业毕业生回访的信息显示,国贸毕业生的实操能力是企业关注的重点,企业要求外贸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1商务英语沟通能力。对于外贸从业人员来说,各项能力中最关键的便是商务英语沟通能力。流利的口语是进入外贸行业的敲门砖,准确的商务函电书写、口头表达能力是进行业务磋商的必备技能。
2外贸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买卖双方建交到合同执行,需要与海关、商检机构、银行等诸多机构打交道,涉及到外贸实务的各类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通晓外贸进出口的全部流程,熟悉国际商法,掌握谈判、结算、营销、保险、租船订舱等各类技巧、技能。
3沟通表达能力。外贸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与人沟通,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才能获得外商的信任和理解,才能与客户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市场份额,赚取利润。
4信息技术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手段在全球推广,外贸从业人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开展电子商务,高速度、低成本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商机。
5继续学习能力。外贸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才能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将在学校中所学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并完成所学知识的补充修正,利用岗位培训积极发掘自我潜力,为今后的自我提升打下基础。
(二)独立学院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部分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设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注重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1实践教学环节分散,未形成系统性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尽管开设了大量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缺乏有效系统性规划,易造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重复、实践内容缺乏兼容性和有效性。这种忽视“课程群”观念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总体观念的缺乏,难以实现所学知识的有效整合。此外,对实践教学的过分侧重,往往会忽视了理论课程的基础作用,造成实践课程与基础理论性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割裂,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表面,生搬硬套,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
外贸?课程的实践教学多以案例讨论、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更易造成部分学生“搭便车”,实训效果不理想。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外贸专业技能的培训往往更受重视,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等)往往重视不够。最终造成静态、机械、技能训练型实训多,灵活、动态、任务驱动型实训少,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学生自我发挥空间小。
3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实践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
独立学院办学条件较弱,造成实践教学的基础相对薄弱。首先,“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同时,教师职称评定与实践教学的好坏无关,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精力。其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够深入,实习效果不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保护、学校实习实践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影响,真正发挥作用的极少,大多停留在参观学习的层次,很难接收实习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经营中来。再次,各独立学院未能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与评价,往往参照理论教学的做法,考核指标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缺乏有效监督,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有效深入开展。 因此,为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外贸实操能力,满足外贸行业能力要求,在对现阶段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进的基础上,构建外贸实务类课程群,并探索出一套适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满足地方外贸发展要求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三、独立学院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一)确立外贸实务类课程群
结合课题组调研结果及现有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由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六门课程构成,这些课程是培养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核心实务类课程。其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为外贸实务理论课程,对学生外贸操作技能的培养起知识铺垫作用,分别在第四、第五、第五、第六个学期开设,进出口贸易操作实训、国际贸易综合模拟作为专业实践应用课程,以纸质和软件结合方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外贸操作,于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技能、商务英语应用技能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二)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课题组调研成果,结合外贸实务类课程群中的各门课程在基础知识、实训环节上的联系性,对现有各外贸实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进行整合,设计以行业能力为导向的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经初步设计分为“课堂―校内―校外”三个实训层级,具体见图1。
一级实训层级对应实务类课程群课堂内的实训环节部分,是本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的各课程之间既存在知识的延续性、也存在某些知识的重复性,因此,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对应的实训环节,需要授课教师互相配合,进行整合设计,达到实训及教学目的。课堂内实训环节作为外贸实操知识应用的最初阶段,该环节设计非常重要,需要任课教师结合具体该门实务类课程涉及到外贸实操知识点,进行事先规划设计,事中组织安排,事后总结评价,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外贸实务类知识的入门级课程,可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让学生组建虚拟公司,虚拟一笔出口贸易,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逐步完成出口产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等各方面的设计,最终在期末递交一份合同及全套相关出口基础单据,实现实务知识的活学活用。
二级实训主要对应校内实训环节,包含了在大一大二进行的以拓宽视野为主要目的而举办的企业参观、讲座;每学期举行的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外贸技能大赛;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实验室仿真实训,即通过纸质单据与电子单据结合的形式,达到全方位锻炼学生外贸实操技能的目的;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考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等。该实训层级作为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环节,打造实训平台,推动学生将外贸实务类理论知识进行应用,提高外贸实操技能。
三级实训对应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包括在各个假期展开的以学生事先拟题申报方式进行的市场调研,学生自主暑期企业实践,大四毕业综合实习。校外实训环节主要在于加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完善自身的职业规划定位、增强外贸类职业能力。
三个环节互相配合、层层递进,旨在系统化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以此符合外贸行业的能力要求。
四、外贸实务类课程群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保障机制
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具有较为完备设施的校内实训环境和关系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较为优化的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如下所述:
(一)加强“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高素质、外贸经验的师资队伍是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条件。合格的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既可通过完善保障及激励机制,鼓励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相关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国贸教师的专业实操能力;也可以通过定期从外贸行业中聘请一线人员到校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开展学术交流及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外贸最新动态。
(二)完善校内实训环境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各独立学院一般已经具备一定数量的外贸实训室、外贸软件及实验机房,在此基础上,应提高现有校内实训资源的利用率,开展各类外贸职业技能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实训资源的不足之处,不断更新软硬件设备,实现校内实训资源的优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见习及专业实习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需要利用各方资源,不断加强对口实习基地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有实践基地的合作,减少低效实习的情况,共同制订具体实训、实习方案,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业务流程,真正了解并熟悉各项进出口业务流程,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优化实践教学评价及监督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即课堂实践评价体系、校内实训评价体系、校外实践评价体系,是完成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进而保障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的质量。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首先要对传统实践评定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比如,可以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而不是仅以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来评定成绩。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打分,结合具体工作成果、创业成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综合性考核。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除此之外,逐步建立、健全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质量监控体系,制订和完善各环节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制订适合各校实情的实践教学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实践教学设计、实施过程、成果的有效监督,以此实现实践教学模式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787.html上一篇: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下一篇:跨学科视野下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