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一门民间艺术,剪纸人以刀代笔,通过剪和刻,把一些事物在玲珑别致的形式中塑造和展现出来,虚实相生,黑白分明,再加上诸多点染、着色的技巧,打造成一件件精美的上乘艺术之杰作,洋溢着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姥姥的剪纸》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有一手深入人心的剪纸技艺,让乡亲们赞不绝口。姥姥手中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快乐回忆。我通过教学这一课,有以下三方面的反思。
1.课文题目是《姥姥的剪纸》,作者着力描写的主要对像是我的姥姥。可是为什么要花上较多的笔墨,用“刁难、挑剔、耍赖、调皮蛋”等词语来表现“我”的顽皮,淘气呢?我抓住切入时机,引导学生理解这里运用的是反衬的写作手法,目的是为下文表现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作铺垫。
课堂片断:
师:“刁难”是什么意思?
生:故意为难别人。
师:文中的刁难是指――
生:一天,我用双手死死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黑剪窗花。这就是一次“刁难”。
师:“挑剔”
生:在细节中过分地找毛病。
师:“耍赖”
生:使用无赖的手段、抵赖。
师:“调皮蛋”
生:顽皮
师:为什么文中用这些词语?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反衬了姥姥剪纸的技艺娴熟……
“我”的“刁难、挑剔、耍赖”,有力地证明“我”是个“调皮鬼”,而“我”越调皮捣蛋,就越能显示出姥姥的心灵手巧。其高超的剪纸技艺非同寻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由衷赞叹。另外,我的调皮形象有助于表现“姥姥”温顺、敦厚和慈祥的形象。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2.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地抓住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这条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感悟姥姥的话是经验之谈,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姥姥为什么如此熟练,“总剪”二字透露端倪,因为老是不断地剪,手都有准头了,岂能不熟练?因为总剪,再熟练不过了,日久天长,剪起来心中有数了,剪起来得心应手,岂不是有了准头了。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姥姥剪纸艺术的高超。
3.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文章情感的载体。通过这剪纸的高超技艺,姥姥那纯朴、善良、热情的形象,以及与“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似在我们眼前清晰、丰满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去感受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姥姥与“我”相处时浓浓的亲情呢?教学中,我通过抓住姥姥的“剪纸”,让学生找出“剪纸”图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例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突出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娴熟。然后紧扣环节设计问题“姥姥的剪纸为什么那么神呢?”又带领学生围绕“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一句进行引导学习,品味语言,体现姥姥的技艺的高超是付出了努力练成的,再抓住“身心入境”一词,深刻表现剪纸给姥姥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从而感悟了文章的中心。
最后通过抓词语“定定地”、“出神地”,感受姥姥内心又希望朝夕相处的孙儿能留在身旁,又想让孙儿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的矛盾心情。姥姥舐犊情深,对儿孙们是如此的牵挂深深打动了读者,也使读者的内心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所以最后一部分配乐朗读,很多孩子有感而发,甚至有的眼含泪花。我想这正是我想要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课堂经验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只要我们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反思、总结,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