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1-23 阅读量:0次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思政专业师范生作为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准教师,其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如何提升范生教学技能成为当前师范生教育的一个难题。
一、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要求
对于思政专业师范生而言,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技能方面除了面临其他师范专业同样的问题外,还包括一些与思政课学科特点相适应的独特的要求。
(一)更加宽泛的基础知识
思政课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它包括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因此,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一方面本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又具有特殊重要的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思政专业师范生必须要有更加宽泛的基础知识,能够与时俱进,解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思政课教学真正实现从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双向师生互动转变打好基础,从而能顺利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实现其德育功能。
(二)更扎实的教学技能
新课标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加丰富的角色,而这种角色之间的互换不是多个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要以技能为载体展示政治教师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和谐地展示高水平教育活动,以强化教学技能来适应新课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要求。思政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从事思政教育教学的准教师,其教学技能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德育功能的效果。
(三)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作为一名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将专业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并参与生活实践,使自己获得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学会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生活主题更好地融入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达到本门课程的德育目标。
二、影响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强
职业认同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思政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当前思政课的实际处境与其应有的特殊地位存在巨大落差:从1993年起,理科高考便不再考政治,中学政治基本处于“不考就不学”的状态。思政课的学科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社会及个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而在当前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由于思政课学科地位的边缘化导致的对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缺乏,冲击着思政专业师范生对于教师职业的选择意向,从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技能的操作培训中去,使技能培训流于形式。
(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操作脱节
当前,高校思政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计划多采取以下方式:前三年主要集中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最后一年为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时间。由于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在被动而枯燥的学习中进行的,因此,师范生不能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与后期技能实际操作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难以达到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加之专业任课教师基本不了解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一线的现状,导致其教学内容与中学思政课教学实际衔接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与专业实践技能教育脱节,这种状态无疑削弱了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师范特色不明显
师范性属于教师职业特质,是师范生和非师范专业学生的重要区别所在。为了突出和适应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师范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应占较大的比例。但事实是,师范专业通常仅仅以公共课形式开设一学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三门教育学科类课程,学时比例远远不足,不能很好地突出师范性的要求,从而大大影响了师范生教师教学技能的习得。此外,受制于师资短缺的影响,实践课程的开设时间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实践时间短,机会少,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形成较全面的教师职业技能。
三、以第二课堂提升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第二课堂对提升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作用
1.第二课堂是增强学生对思政专业认同的载体
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使学生科学认识思政课对于学生思维、公民素养、思想道德、政治觉悟、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只有对思政学科怀有强烈的专业认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喜爱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进而树立“成为一名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与目标,学生才能在平时的教学技能训练中将这种专业认同转化为内在动力,提高对教学技能训练的兴趣及其重要性认识,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
2.第二课堂是实现思政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桥梁
思政专业师范生在第一课堂中完成的学科理论知识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借助第二课堂进行运用消化,化抽象为具体,真正将所学知识正确、清楚、有效地传递出来。要实现这样的教学技能效果,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训练,且不同的教学技能项目要求训练方式的多样性,这是有限的第一课堂教学难以保证的。面对这种情况,第二课堂便承担着实现思政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桥梁作用,同时也起到对第一课堂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纠正作用。 3.第二课堂是突出思政专业师范生师范特色的主要阵地
师范生的培养既要注重学术性,也要注重师范性。当教师的学科知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其教育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便是师范性了。由于当前思政专业师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已通过第一课堂的课程设置得到了较大的保障,相比之下,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和技能,即师范性问题显得更紧迫。师范生技能的训练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在第一课堂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重点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性,必须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达到师范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构建“个人――班级――学院”第二课堂三级教学技能训练机制
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四个部分,这也是师范性最重要的体现。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中,这一教学技能可通过“个人――班级――学院”三级训练层层展开。
1.个人自主训练
个人自主训练是师范生主动、自觉、独立地进行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被动式的统一的教学技能训练不同,每个思政专业师范生可根据自身的技能水平情况,确定训练目标,制订具体训练计划。根据教师教学技能项目的特点,个人自我训练可主要集中在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方面。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具体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简称“三字一话(画)”。为使学生初步掌握书写和口语技能,思政专业师范生通常会从大学一年级起进行书写、口语等教学技能训练,但这两项技能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提高的教学技能,单凭第一课堂教学远远达不到训练效果,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训练。
2. 班级分组练习
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每个班级成立教学技能训练小组,如“一帮一(多)”,由教学技能较强的同学给教学技能较弱的同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实现互补双赢。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可以采取集体备课、模拟教学、观摩学习等形式。活动主题和内容也可以由教学法老师布置,具体活动形式和时间由小组长在和组员协商的情况下确定。每次活动的情况,小组长要做相应的记录。此外,班级每学期应举行一次与教学技能相关的训练成果展示活动,活动形式可根据每学期的训练重点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置,如三笔字可以采取现场限时书写形式、口语技能可采取主题演讲比赛、综合教学技能可采取模拟教学等等。原则上每学期每人至少有一次演讲机会。
3.学院积极引导
学院通过创建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教学技能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技能训练氛围。由于各个年级教学技能的训练重点和要求不同,因此,学院在组织第二课堂时应有不同的策略。如大一重点在基本功;大二重点在教学工作,包括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等;教育实习在即,大三在继续锻炼课堂教学的同?r,侧重点在班主任工作技能。根据各年级教学技能训练重点,学院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针对各年级的单项或综合教学技能比赛,由各班级选出优胜者参加学院的比赛。或由学院按思政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规律,以开办讲座、举行辩论比赛或征文比赛等形式,解决思政专业师范生面临的思想困惑,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并提升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技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各学科教师职业的这些基本教学技能外,作为思政课教师,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因此,在教学技能的训练中,思政专业师范生要特别注意及时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政治事件,正确解读相关精神。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17067.html